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礼物心理功能多,掏钱买,别吝啬!

(2013-10-26 22:51:52)
标签:

情感

分类: 周公子专栏

     看到一条挺温馨的微博,说异地恋的故事:一个女孩在北京,男朋友在江苏无锡。再过81天,男朋友就要回来了,于是就给她买了81种零食,说:“等你吃完,我就回来了。”女孩幸福地把零食铺满整整一床,五颜六色地拍照,引来不少网友羡慕。
     这让我想起关于“小礼物”的话题。

     在亲密关系中,大礼往往带有仪式感,比如女婿初次上门的见面礼、结婚前“过大礼”、婚后回门的烧猪等等,都鲜明地代表了关系的推进,有很强烈的社会功能。但小礼物则不然,它们更多承载的是心理功能,比如那些自古就有的香包、手帕、诗笺,到后来的轻松熊、音乐盒、情侣手机绳等等,都仿如一个个心理上的过渡客体,在分离的日子里,把我们的心连结得更加紧密。

     啥叫过渡客体呢?在成年的亲密关系中,我是“自体”,对方是“客体”。当我们处理内心的情绪,或者向对方传递信息的时候,许多时无法直接在自体和客体间完成。有些事,我们不能直接做;有些话,我们无法直接说。于是,一件小礼物往往就会被赋予这种含义,摇身一变,成为我们与伴侣之间的过渡,过渡客体。它的功能和内涵十分丰富。

     当一件礼物成为过渡客体,最常见的功能就是“爱”。比如,礼物会被赋予“伴侣”的含义,当我们需要伴侣,但伴侣不在时,担任过渡客体的小礼物就担负了伴侣的功能来陪伴我们。我们拥有礼物,就如同在伴侣身边一样温暖——像微博中提到的女孩,看着男朋友送的81种零食,心里就乐开了花。

     同时,礼物也会被赋予“自己”的含义。这种情况在拟人化的礼物上面很常见,比如伴侣送来一只轻松熊,我们有时会将熊想像成自己,将自己想像成伴侣,对它说话,重演一些关系里的小片断,品味它们的气氛和内涵,就像玩过家家一样。这时,我们其实是在尝试体验亲密关系中的某些感受,温馨的、迷惘的、不满的、期待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以整理自己的内心,并对关系形成更清晰的感觉。

     当一件礼物成为过渡客体,它担负的功能也许还有“恨与攻击”。成年的亲密关系,再美满也会有缺陷。当关系出现障碍,我们生了伴侣的气,这时恨和攻击的冲动都是正常的。然而,直接攻击对方会让关系产生风险。这时,我们可能会去蹂躏那件过渡客体,骂它、摔它、毫不留情。这时,我们对礼物的攻击,和对伴侣的攻击非常类似,我们发泄了自己的情绪,却不必担心被伴侣抛弃——那件过渡客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的过渡空间。我们在这个空间中调整好自己,就能走出去,用更加成熟的方式去面对真实的伴侣和真实的关系。


     小小礼物,竟能担负如此多有用的功能。有了它们,经营亲密关系会省很多事儿呢!所以建议大家一句:给伴侣买礼物,千万别吝啬哦!

                                                                      周公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