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父猥琐女儿,母亲杀了他就是英雄?
(2013-08-31 23:10:59)
最近,安徽六安出了一单人伦惨剧:48岁的女人郑某,中年离异后带着一个女儿。后来,她结识了同是离异的刘金,之后再婚。婚后,她发现刘金多次猥琐自己的女儿,于是偷偷让丈夫服用安眠药,将他捆绑在车库折磨3天,将其殴打致死,碎尸烹尸。
这条微博被女作家六六的微博转发,六六本人还加了一句评论说:“英雄母亲!”
想起六六写的小说……我产生了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仿佛回到了一个以暴制暴的丛林年代。后来我点开评论,发现还有不少人赞同这个说法。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赞成的人中,一部分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非常痛恨刘金,于是,他们带着痛恨的情绪去解释郑某的行为,就把她的行为合理化了。
合理化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无意识地用似乎合理的解释来为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和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上述评论的方式,则可以类比合理化机制中的甜柠檬效应——肚子饿了,摘酸涩的柠檬充饥,边吃边告诉自己:“柠檬是甜的。”引申为努力去强调事情美好的一面,故意忽略黑暗的另一面,以减少内心的失望和痛苦。
在这件事里面,刘金猥琐妻子女儿的行为非常恶劣,对大众的心理造成强烈冲击,容易让人产生失衡的焦虑:“这社会怎么这样啊?万一我遇到这种事怎么办啊?我们的安全有没有保障啊?……”这一系列焦虑,个体会下意识想办法去平衡它,希望有一种力量把这些猥琐的人抹平,让他们受到惩罚并消失,这样,社会就平衡了,“我”也就平衡了。
这种平衡焦虑的渴望,让我们变成一群“饥饿”的人,遇到刘某这个“柠檬”,虽然她的所作所为有黑暗恐怖的一面。但因为这个“柠檬”能够解饿,能够惩罚并抹平猥琐的人,所以,我们容易努力去强调她“英雄”的一面,故意忽略她行为的可怕之处。
当我们的焦虑被平衡后,也就是“不饿”以后,再来看“柠檬”刘某——观感,会不会发生改变?当时我就曾经问“刘金无疑是该死的。但假设这事过后,刘金死了,郑某也没受惩罚,那么,大家愿不愿意和郑某这样的人交朋友?”——相当一部分人表示不敢。
不过,也有“敢,我赞成”、“我比她做得更绝”、“男人就没有好东西”等等的声音。我想,这就跟六六那句“英雄母亲”那样,这些声音有着自己的心理根基。评论者个人的、借事件呈现的情绪。时刻提醒着我们:仇恨和敌意的滋生,有着怎样复杂的土壤。
周公子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