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写诗?
(2021-11-19 18:18:21)
标签:
李侃诗 |
分类: 原创:经验杂谈 |
我为什么写诗?
——回答西楠的提问
李侃
生命被抛入世,生命要流,生命也必须流,流出来的是诗,也必须是诗。所以,我的诗就是我的“生命流”,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只要我的生命是敞开的,我的生命流就必然存在,我的诗也就不会停止。这是生命本身的命运,也是我生命存在的价值和需要。
生命流是一种神性在召唤,我倾听到这种神性,并把它变成分行文字,我就是诗人。所以,真正的诗人必须具备两种能力:“发现能力”和“呈现能力”。
所谓发现能力,即能倾听到“神性”的能力,亦即通常说的“灵感”。一个睿智的诗人,能从灵感中抓住那些微妙、奇特的东西,这就是发现能力的体现。发现能力是一个诗人的先天禀赋,后天很难培养。这一点也是区别天才诗人和一般诗人之真正分水岭。
所谓呈现能力,是指用恰当的意象把倾听到的神性变成分行文字的能力。一个诗人光有灵感不行,还必须能把这种灵感贡献出来。这里就有一个语言的问题。
按海德格尔的说法,“道说”就是通向语言道路上的个性文字。如此来看,一首诗语言角度的取舍,是在你的灵感出现时就基本定调了。这个语言的“调”也主要来自诗人的先天。
不过,毕竟我们使用的语言,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一首诗的语言如何摆布,才能恰到好处呢,这里还牵扯到一个语言技巧问题。而语言技巧后天是可以培养的。也就是说,一个诗人的呈现能力,先天禀赋很关键,但也需要后天的修炼。这一点跟发现能力迥然不同。
一个成熟的诗人,不仅要有发现天赋,还必是一个呈现的“高手”。呈现能力高在哪里呢,高在两个力上。即“张力”和“冲力”。
所谓张力,就是冲突和争执。一首诗的主要成分是意象。那么,为什么我们读到某一首诗,总觉得干涩而无味,而读另一首诗又觉得太有味道了,原因何在?实际就是创作者没有通过意象建立起诗的张力,即没有建立起诗的冲突和争执。诗意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意象上来的。一首有意味的诗,其意象必须有“裂隙”,必须有东西从裂隙往上冒。这种冒出来的东西就是诗意,就是味道。冒啊冒,实际就是裂隙和意象在发生冲突和争执。而冲突和争执就会产生张力。张力,就是空间。一首诗的空间越大,其诗意就越浓。诗人写诗或创作,就是诗人在创建这种具有裂隙和意象争执的空间。即张力。
所谓冲力,就是一首诗意象的奇异性、独特性。为什么我们读到一首诗,马上就会吼出来:妙啊!太妙了!实际上就是这首诗使用的意象非常奇特、诡谲。因为奇特、诡谲,就造成强大冲力,又因为这种冲力不断地撞击着我们的感官,于是我们发出了那种“妙啊!太妙了!”的声音。诗人的创作,就是在创建一种具有强大冲力的意象。其实一首诗的魅力,往往就在一个具有奇异性独特性的意象上。而一首平庸的诗,也往往就是它使用的意象平庸。平庸的意象,肯定缺乏冲力。
一首诗歌只有“冲力”,而没有“张力”,不行;反过来,只有“张力”而没有“冲力”,也不行。一首好的诗歌,往往是既有“张力”又有“冲力”,是二力俱佳的作品,即是意象独特空间又大的作品。这样的诗歌就是突破了庸常而创新的独一无二的作品,是首创,是“第一次”,是别人无法复制的上乘之作。
总之,诗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的生命流。这也是太自然而然的事了。如此,我才会有上述关于诗歌的见识。也以此回答西楠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