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叔本华之先验直观与经验直观

(2019-10-28 17:54:25)
标签:

李侃

哲学

叔本华

先验直观

经验直观

分类: 原创:经验杂谈

叔本华之先验直观与经验直观

 

所谓的"直观",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是"领悟"

"直观"包含两个要素:1.感觉器官;2.知性 或者说悟性

感官提供基本的感觉材料,知性对之进行整理,然后才有"直观" 

而"知性"或者说"悟性"的根本形式就是因果律

所谓的先验直观指的是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先验意识它还没有涉及到物质内容。但这种直观,实际是思维。

物体被剥去形式和特殊本质之后所剩下的,称为物质。叔本华称其为渣滓。这种渣滓在所有的物体中是同一的。而这些抽象的形式和本质,只是被特别规定的物体的行为方式。物体的不同实际就是这种方式的不同。因此我们不考虑这些形式和本质,那么剩下的就只是一般的活动,即纯粹的行为、因果本身、客观思想——即我们自身知性的反思,作为它的唯一功能的被外在化的形象。这种自身知性的反思就是先验直观?

还有物质是十足的纯粹的因果,它的本质就是作用。纯粹的物质之所以不能被直观而只能被思维,原因就在于此:我们把它赋予实在,以此为基础来思考实在。因为纯粹的因果、纯粹的行为,假如没有任何确定的行为模式,就不能成为直观。因此就无法进入经验之内。这样,物质就只与纯粹知性关联;因为这正是因果而非别物。正如知性本身是对于因果的直接认识而非别物。因果律之所以不适用于物质自身,原因正在于此。

就是说,物质没有生灭,没有停止。因为,一方面,这是由于因果律是物质的偶性(形式和本质)即存在的产生和消失之所有交替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另一方面,客观地看,这是由于物质就是这样的纯粹因果自身:它的能力不能施与自身。

因而实体等同于物质,我们可以将实体看成抽象意义上的行为,称偶性也就是特殊的行为方式为具体的行为。

这些都是真正的先验的、唯心论者所得出的结论。

叔本华说,物自体——就总体来说,即存在于我们的表象之外的不管什么东西——都不能由表象获得。而是必须以与此完全不同的途径,把我们引导到万物的内部,仿佛是通过背信弃义才得以进入城堡,从而获得物自体。

所谓的经验直观就是指知性通过智力的先验形式即时间空间、因果律把感官提供的感觉材料转化为外部客体;这个过程中,知性的作用就是"执果索因"

先验直观即我们对时间空间、因果律的先天领悟为经验直观提供基础。即在经验直观中因果律起中介的作用——在所有经验之前已被我们认识。

康德是回避这一点的。在考虑这种关系时,他总是习惯性地设法从现象过渡到物自体。而并非直观本身的创生中。因此他说,外物的真实存在并非直接在直观中被给予的,而是在思维中加以直观的,也就是由推理得出的。不过,在康德看来,谁若这样做,就会说明他是一个先验实在论者,因此就会误入迷途。因为在这里,康德的“外部客体”所指的是物自体本身。

相反,先验唯心论者只涉及到在某些经验实在的直观中,也就是存在于我们空间之外的某些东西。其实这些东西不需要原因推理就可获得。因为根据康德的看法,直观是在没有因果锁链的帮助下,因而也就是在没有知性的帮助下,完全直接地完成的。他简直地把直观认同为感觉。以“关于外物客体的实在性,我一点都不必依赖推理”开始的这一段,以及以“既然我们完全承认”为开始的这个句子中,就可以找到我们这一说法的依据。不难从这些段落中看出,在康德看来,空间中对于外物的直观先于因果律的整个运用,因此,直观没有视因果律为其一个要素和条件,在他看来,纯粹的感觉就是直观。

在先验的意义上,只是在我们追问在我们之外可能存在着什么,即当我们追求物自体时,才提到因果律与直观相关联。况且,康德只承认在反思中有因果的存在,不,单纯是因果的可能性。

也就是通过概念而来的抽象的明晰的认识;因此,他根本没有猜测到它的使用是在整个反思之前,特别是在经验、感觉直观之中,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否则,这种直观就不能产生。

因此,康德只有将经验直观的起源这个问题搁置一旁。在他看来,这只是感觉的事情,仿佛是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给予的,即与感觉相契合。因此有必要开辟一条道路,借以明确说明我们的认识机制。

康德唯心主义的根本态度并没有失去丝毫的东西,反而由于叔本华的这一纠正而有所得到。

在叔本华看来,他只要把因果律的必要性作为经验直观的产物而在经验直观中消融和取消,因此不可能用来服务于物自体的这一完全超验的问题,这样他的论述就合理了。

关系到经验直观理论时,不难发现它的第一手材料,感觉,肯定是主观的,是我们机体之内的一个过程,因为它的产生地就是我们的皮肤之下。洛克彻底证明了,我们的感官的感觉即使承认是由外因引起的,也不可能与这些外因在性质上有丝毫类似。比如,糖与甜丝毫不类似,正像玫瑰与红一样。

但是,它们需要外因这一事实完全是建立在其根据显然就在我们大脑之内的一个法则上;因此,这一必然性同感觉本身一样,都是主观的。

而且,就算是时间——任何可能发生的变化,因此也就是首先允许使用因果律的变化之初始条件——同样还有空间——唯有它原因的客观化成为可能,然后他仍就作为客体把自身呈现给我们——我们说,就连时间和空间都是理智的主观形式。对此康德已有证明。

这样,我们发现自己掌握着经验直观的所有要素,而所有这些要素包含的一切东西都不能给予我们与我们自身绝对不同的东西。也就是物自体的可靠征象。

另外,还要注意,叔本华用"直观"一词有时候是指"直观世界"/"表象世界"即现实世界也就是说,"直观"一词有时候是动词,有时候是名词


                               整理于2019.10.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李侃诗10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