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人道主义
(2019-10-04 11:24:18)
标签:
李侃哲学萨特海德格尔人道主义 |
分类: 推荐:诗歌文图 |
什么是真正的人道主义
——萨特与海德格尔的“人道”之争
一、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二、萨特人道主义的形而上学本质
但在海德格尔看来,萨特过分地强调了人的自由本质从而滑向了主体论的人本主义。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海德格尔梳理了人道主义发展脉络。人道主义最早追溯到罗马时期。为了区别古希腊文明的“野蛮”的人道主义,罗马的思想家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对人的规定:人是一种政治性动物、社会性动物,因此应该受到德行方面的教育和训练。这样的教育在罗马翻译为人性、人道,因此教化就成了西方人道主义的传统。
然而这样的教育暗含着这样的前提:存在着教化前昏暗、荒芜、虚假、模棱两可的现象界和教化后充满光明和真实的本质世界人既可以蒙昧于现象界中,也可以通过教化涵跨至本质世界。当人接受教化后,就能远离现象界,在动物或存在者整体中区别出来,浸润着理性的朗照而成为“有理性的动物”。因此,形而上学所苦苦追索的“存在者的存在”,自然要从人那里得到规定。后来的笛卡尔和德国古典哲学家,人的主体性不断膨胀,理性的人成为自然的立法者,自然和社会甚至是“向人生成”的。
什么是真正的人道主义——萨特与海德格尔的“人道”之争
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尽管形而上学一直在追问“何为存在”,但一开始,从“存在”中跌落,沉湎于具体的存在者。但若要询问存在是什么,存在首先要“是”,要存在。因此并不是存在者规定了存在,恰恰是存在作为一切的根据规定存在者,规定人的本质。而“人是xx的xx”的规定,恰恰没有把人作为人来规定,反而是不人道的。
尽管萨特坚决反对传统哲学对人的先验规定,但在海德格尔看来依然是形而上学的延续:尽管萨特并没有否定人的本质的无限可能性,但本质的“待完成”这一特征首先预设了本质的存在,并没有完全摆脱先验本质的魅影。人道主义以对存在者总体的流俗理解为前提来对人性进行关怀,而这个前提恰恰是建基于传统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遗忘。萨特独断地分裂了思与行动,他对行动的强调渗透着主体对客体的欲求和介入,会造成对事物本质的褫夺和戕害。
三、什么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
那么为什么自认为追随海德格尔的萨特反而回到了主客对立的形而上学传统当中呢?因为在“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生存”这一命题中,萨特将“此在”误解为人,将“生存”误解为一般的生命活动。实际上,海德格尔的此在就是“在世之在”,而此在与其他存在者共在,无所谓主客之分;生存是“绽出之生存”,要求此在“在存在之澄明中的站立”,对存在有所领会和筹划。因此海德格尔所有的运思都紧扣着“存在”,根本就不关心人性是什么。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海德格尔是反人道的?海德格尔认为,真正的人道主义并不在于主体性,不在于“行动”,不在于“更多”;而在于放弃主体的身份,在于平静的“思”与“让”,在于“更少”。而“在这种‘更少’中,人并没有损失,而是有所获得。因为他在这种‘更少’中走进了存在的真理……他的尊严就在于被存在自身召唤进存在真理的真中”。因此真正的人道主义在于“让”,人只能退守为存在的守护者(Hirt),让存在作为存在自身来照面。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