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联林珍奇》的故事梗概 续二
(2013-11-17 15:45:10)
第
雪逞威风,白占田园能几日——邺先生
云随雨势,黑漫天地不多时——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是历代流传的“比喻对”,它的最大特点是“呼应”。出句中说“田园”因为有“雪”才“白”,用来表示恶势力要赶走邺先生,“白占”私塾这片“田园”。大岫在对句中说“天地”因为有“云”而“黑”,但云消雨散不会长久,以此安慰自己的尊师,也增强自己与恶势力斗争的信心。
猫踩猫头瓦——石先生
鸡啄鸡冠花——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即景而出,“猫头瓦”是对屋檐下瓦片形状描绘的俗称。因此,对句要对得准确、又能成文,是不容易的。少年凌大岫即景而对,且对得非常工巧。
细羽家禽砖后死——石先生
粗毛野兽石先生——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传说是清人蒲松龄少年时所对,也是一幅无情对:“细”对“粗”,“羽”对“毛”,“家”对“野”,“禽”对“兽”,“砖”对“石”,“后”对“先”,“死”对“生”。上下联字字相对,可是拆开个字联起来,又都是两种意思相隔很远(无情)的话:出句是写实的,石先生用砖块把鸡打死了;对句则是嘲讽了不学无术(把“一曝十寒”竟然念成“一暴十寒”)的“石先生”,是说他“粗毛野兽”。
金水河边金线柳,金线柳穿金鱼口——皇帝
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有人认为是明代才子解缙的佳对。是一副绝好的“顶针对”。他的关键处不是一个字,而是两个词“金线柳”和“玉簪花”。全联同时巧用了三个“金”、三个“玉”,将内容连贯起来,确是一副名联。
日圆——曹乡绅
风扁——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是明代戴大宾与知府的“短对”。全联四个字的“二言对”,如果是对韵里的“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之类,则太流于一般了。本联妙在巧解了“风扁”二字:风可以从门缝进来出去,其形不是“扁”的吗?剧中用在少年大岫对句时,也符合孩子们的想象力。
凤鸣——官吏
牛舞——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也是明代戴大宾与知府的对句。同上面的二言对一样,从对句里体现出妙趣来。“牛舞”初听时很难理解,但古人曾说“百兽率舞”,牛既为百兽之一,当然也可以“舞”,如此,则令人惊叹了。
虎皮褥盖学士椅——老秀才
兔毫笔写状元坊——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是历代流传的巧对,以“兔毫笔”对“虎皮褥”,对仗工整而新奇;以“状元坊”对“学士椅”,又表达了神童的志向和抱负。
鲈鱼四鳃,独占松江一席——王疾烈
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少年凌大岫
解说:有记载说,明代有个御史巡视到松江府,于席间出句:“鲈鱼四鳃一尾,独占松江。”隐说知府在这里独占一方。松江知府对曰:“螃蟹八足两螯,横行天下。”以此回答来和老朋友开个玩笑。电视剧中化用成与之相似的一副对联,由知县王疾烈与凌大岫对句,只是表现了大岫的巧思,一点没有互相讽刺的意味。
鸡蛋无盐真淡蛋——王疾烈
猪肠未切好长肠——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也是历代流传的一副“同音对”,“淡”、“蛋”与“长”、“肠”都是二字同音而不同义的,意思清楚明白,但对答十分巧妙,它和下面几幅对联都是起了突出凌大岫的敏捷才学的作用。
小孩子两腿木耳——老秀才
老大人一脸花椒——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是清人王尔烈在考场与主考官的一副戏对,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木耳”与“花椒”形成了工整、有趣的对仗。剧中大岫穿在外面的裤子较短,露出里面的裤子边,像长了“木耳”。神通凌大岫聪明过人,把“老秀才”脸上长的老年斑,比喻成“花椒”,亦是恰到好处。
二人土上坐——少年云素娥
一月日边明——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本是金代章宗与昭容李师儿互对的“合字对”。二“人”、“土”合而为“坐”字;“日”、“月”合而为“明”字。电视剧中引用此联,暗示了素娥与大岫成年以后的夫妻关系。
閒看门中月——少年云素娥
思耕心上田——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是“拆字对”:“閒”字拆开,一“门”一“月”;“思”字拆开,一“田”一“心”。汉字的结构很复杂,有些字就是由若干个单字组成的。比如我们听说人姓“zhāng”,就会问一句:“弓长张,还是立早章?”汉字的这些特点,为创作“拆字对”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我爱邻居邻爱我——少年云素娥
鱼傍水活水傍鱼——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是当代人创作的一副“回文对”。上联的读法,由前往后读与由后往前读,都是同样的句子,下联也是这样。“回文对”的形成,中间的字叫“轴”,以它为中心,前后依次对称排列相同的字。这副联的“居”和“活”就是“轴”。
门对千竿竹
家藏万卷书——少年凌大岫
门对千竿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少年凌大岫
门对千竿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三联都是单口相声的传统段子《解学士》中的对子,在早于相声段子的“话本”中已见记载,但情节很简单。电视剧中引用此联是融合无间,恰到好处。第一联是大岫写的门联。对联曹家砍了竹子,是不想让大岫有“作联材料”。既然没了竹子,大岫岂不是要自己把对子揭下来吗?曹家万没想到大岫上下加了“短”、“长”二字。待到曹家把竹子连根刨掉,大岫又加了“无”、“有”二字。曹家无可奈何只好作罢,从此怀恨在心,矛盾在若干年后变得更加尖锐起来。
第
[梗概]对出一副对联便进一道门,对不出便钻狗洞。秀才、举人们同凌大岫一个个回合较量下来,他们丑态百出,灰溜溜地跑走了,哄笑声中曹乡绅气得两眼翻白。八年过去了,孩子们都已长大,云家别出心裁地在锁上贴出了招婿榜,三联亲。凌大岫闻信赶去揭榜应对,连过数关,不料竟被云先生出的绝对难道,幸而这只是为素娥姐姐春娥招婿,一表人才的豫章终于通过了云先生的考试关。娶亲路上,一根红线拴着一截莲藕拦住去路,这是一副拦轿对,对不出下联,新郎新娘就要原路返回。
马过木桥蹄打鼓——秀才甲
鸡啄铜盆嘴敲锣——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是民间流传的摹声比喻对,马蹄踏在木桥上,如同打鼓;鸡啄在铜盆上,仿佛敲锣。
草萤有耀终非火——秀才乙
荷露虽圆岂是珠——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是民间流传的写实哲理对。电视剧中引用它的言外之意,秀才嘲讽大岫是“草萤”,有点光亮但不是火;大岫则反唇相讥,狠狠的刺了秀才:荷叶上的露珠是圆滚滚、亮晶晶的,难道那是珍珠吗?
墙上挂珠帘,你说是朱家帘,王家帘——秀才丙
半夜生孩儿,我管它子时儿,亥时儿——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是民间流传的妙对,对子之巧出人意外。出句的“珠”可拆成“王”和“朱”两个字,都是姓氏;对句的“孩”被拆成“子”和“亥”,两个字都是时辰:亥时为夜里9时至11时,子时为11时至1时,又都是“半夜”。可见,对句的艺术性多少高妙。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秀才丁
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是历代流传的传统巧对,电视剧中配合剧情需要引用来,非常适合剧中“轮番攻擂”的场面。出句说,少年不能下天这么大的棋;对句说,你秀才也弹不了地这么大的琵琶。本联的修辞手法即是比喻,又是夸张、气度豪迈不凡。
出水蛙儿穿绿裤,美目盼兮——秀才戊
落锅虾公着红袍,鞠躬如也——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传说是明代解缙的对句,是一幅民间广为流传的佳联。出句以青蛙比喻穿绿裤子的大岫,对句说穿红袍的秀才是落锅的鲜虾。“出水”的是活物,“落锅”的是死物,自然,对句的少年占了上风。联后以古诗文作收句,也很精彩:“美目盼兮”,是说眼睛黑白分明;“鞠躬如也”,在这里是指虾被烹熟弯曲的样子,把秀才那种摇头晃脑的穷酸相,嘲笑得淋漓尽致,又十分文雅。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怎敢对锯(句)——曹乡绅
一马陷足泥潭内,老畜生岂能出蹄(题)——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本是明代陆容、陈震两人开玩笑时作的一副戏谑对,常误传为解缙所作。本联的巧妙处,关键在于巧用谐音:用“对锯”谐“对句”(对对子);用“出蹄”谐音“出题”。电视剧用在曹乡绅出句后,凌大岫机敏迅捷地对出。出句咄咄逼人,对句履险如夷,且反败为胜,真是四两破千斤。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是此联高妙之所在。
莺啼北里
燕语南邻——凌大岫
解说:此联是历代传诵的春联。传说古代有一个书法家过年时贴春联,常常一贴出来,就被别人当作“墨宝”揭走。有人说这是晋代王羲之的故事,那是毫无根据的。电视剧设计了凌大岫贴春联的情节,他先贴的一副春联,刚贴出就被揭走了,于是他又贴了这第二副。此联用“莺”、“燕”这两种报春的禽鸟,暗写春意,用“啼”、“语”表现欢欣愉悦的情致,“北里”、“南邻”从地域方位上泼写春意无边。全联不著一“春”字却给人春风扑面之感,且对仗严整,平仄工范,堪称佳联。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凌大岫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凌大岫
解说:此二联也是历代传诵的春联,而且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位书法家,他写的春联常被人揭走珍藏。这一年,他写了一幅联,从字面上看大大不合于颂春的吉祥,所以也就没人再揭了。于是,他在正月初一续写了几个字,使之成为下面这幅上乘的春联。此时已到了正月初一,谁还能去揭人家的春联呢?有人说这是王羲之,也有人说是明代祝允明的事,但都没有根据。
水底日为天上日——云素娥
眼中人乃面前人——凌大岫
解说:此联本是北宋名臣寇准的出句和才子杨大年的对句。出句意思很简单,水里的太阳,就是天上太阳的影子。杨大年忽然发现寇准眼中的人影,就是自己,于是,顺着这个思路,对上了同样简明的句子,甚为圆满。就某副对联来讲,简单的出句,未必容易得到上好的对句。如果把常见的“行人要走人行道”当作出句,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并不一定好对。你不想试试吗?
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云先生
杖量地面,地长杖短,短量长——凌大岫
解说:此联是明代董玘少年时所对,电视剧中引用来作云先生的招婿榜联。看起来句子挺复杂,又都是生活中的简单常理,关键在于发现。联中的“轻”、“重”、“长”、“短”方面,不但表现出双方丰富的生活知识,更表现出了对者敏锐细致的洞察力和机巧的应变能力。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云先生
干筲水筲泔水筲,你倒我倒——书生甲
黄牛水牛湟水牛,长角短角——书生乙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凌大岫
解说:此联本是明代才子解缙的对子。几个人共对同一出句,如同小范围的“征联”,每个人功底的深与浅、才思的睿与钝、文采的高与低、辞令的盈与乏、情调的雅与俗,出口便知,一目了然。本联出句只用了七个字,它既是很复杂的“复词对”:连用了三个“叶”字,又是巧妙的“谐音对”:“蒲”与“葡”,“桃”与“萄”,都是同音的,还是天成的“合词对”:从其音,“蒲”、“桃”合成“葡萄”。又是难得的“照应对”:“蒲”为草本植物,“桃”为木本植物,“葡萄”则是二者兼属。在电视剧中,甲、乙两书生所对,虽能大体上符合这些要求,但甲的对句俗不可耐,乙的对句生拼硬凑,而且两个“水”字与“桃”、“萄”是无法对仗的。只有大岫的对句清拔高洁,鹤立鸡群:梅花春天开,桂花秋天开,玫瑰花春秋都开;“梅”、“桂”音合成“玫瑰”;而且是同偏旁,与“葡萄”相对,此对句与出句浑然天成,且似更胜一筹。
孔夫子关夫子,文武夫子——云先生
写春秋演春秋,前后春秋——凌大岫
解说:此联也是历代流传的传统佳对,它的主要特点是:出句是前后照应,孔夫子即文夫子;关(羽)夫子即武夫子,分别在文庙和武庙受膜拜。对句则承继了出句的意思,向下深入:孔子写《春秋》,学术界又代指春秋为历史或春秋时代;关羽演春秋,既指他在历史舞台上豪壮的一生,又指关公戏中有夜读《春秋》的情节。这样,出句、对句便是旗鼓相当,分庭抗礼了。本联的对仗也较为特殊:“写春秋”与“演春秋”对;“关夫子”与“孔夫子”对,这叫联中“自对”。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云先生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凌大岫
解说:四川省成都市望江楼有半幅古联,悬挂了许多年,无人能对上,这便是本联的出句。据说,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四川省什仿县一位叫李芝玉(一说李吉玉)的人,有一次在城北“古印月井”旁触“井”生情,偶然对上了。本联的难点有两个:一是要有实际存在的景点,如望江楼、印月井,二是同一个字,如“江”、“月”要多次反复使用,并出现两个押韵近音的字(如“楼”与“流”,“井”与“影”)。电视剧中引用来增加剧情的曲折,难怪才子凌大岫也一时语塞对不出,直到几年后李太师为大岫返乡饯行时,大岫在印月井旁才即景得到下联。
冰凉酒,一点两点三点水——云先生
丁香花,百字千字万字头——豫章
解说:此联是历代流传广泛的传统巧对,因此,被人们附会出多种多样精彩的民间故事。本联的特点和趣味集中在汉字的特有字形上。“冰”,古代写为“氷”,一点水;“凉”,二点水;“酒”,三点水,三个字组成有意思的句子,前后照应。对句的构思也甚为奇妙:“丁”字第一笔也是“百”字第一笔,故云“百字头”;“香”为“千字头”,花为“萬”(万的繁体字)字头,这是多么的巧妙难得的佳作。
天近山头,行到山腰天更远——云春娥
月浮水面,映到水底月还沉——豫章
解说:此联是民间流传的传统对联,内容极富情趣。远处看山,山与天接。按理说,人到了山腰,离天比在山脚时要近,到了山顶就可到天了。这是远观“透视”的效果。可是实际上对于行路人来说,走到山腰离天反而更远了,越往上走越到不了“天”。对句也据此理而出:看起来,月亮仿佛浮在水面,可水越深,月亮便越下沉,正确表达了一种自然物理现象。
因荷(何)而得藕(偶)——双喜、凌大岫
有杏(幸)不需梅(媒)——豫章
解说:此联本是明代神童程敏政十岁时与大学生李贤的对句,是谐音双关对。本联的特点是因谐音而成双关,从字面上看是:因为了有了荷花,才能得到藕(果品);有了酸杏,不必再吃酸梅了。“藕”、“梅”的谐音,都具有双关意义,出句问:因为何(荷)而得到配偶“藕”?对句答:是因为幸(杏)运而不必再请媒(梅)人了。本联机敏巧思,平中寓奇,甚为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