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浅谈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019-05-19 21:24:03)
标签:
论文教育幼小衔接 |
分类: 能力提升 |
【摘
要】: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转折期。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摆在教育工作者及家长面前急需了解和研究的课题。从目前情况来看,乡镇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通过广泛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结合教育现状,运用文献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着重分析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问题;策略
幼小衔接问题,一直受到幼教工作者的普遍重视。新版《幼儿园工作规程(修订稿)》(征求意见稿)指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当密切联系,相互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幼儿园不得以任何形式提前教授小学内容,不得开展任何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可见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十分重要。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幼教工作者们进行了许多研究实验,取得了诸多成果。经了解,城市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大多都是有所成效的,但是乡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形势一直不容乐观。
一、目前乡镇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虽然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目前的农村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村本身存在的客观原因,由于农村家庭、社会、学校对幼小衔接的不正确认识,也由于幼小衔接的强调提出,使得当前农村教育的幼小衔接产生了误区——学前教育小学化、幼儿园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相脱节等,其主要原因归结为:农村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错误认识以及幼儿园对家长错误观念的迎合等。现针对典型问题作出总结和分析:
(一)幼小衔接的单向性
目前,农村小学很少考虑初入学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不能主动与幼儿园对接,
形成衔接上的一边倒。长期以来, 农村学校很少考虑小学和幼儿园的衔接问题,
这也就形成了习惯看法——幼小衔接与小学无关或关系不大。传统习惯看法导致小学教师对初入学幼儿心理缺乏足够的认识,小学没有培养幼儿的适应性的衔接任务和准备,从而忽视与幼儿园的协调。有些小学教师甚至认为幼小衔接是幼儿园的事,与小学无关,也很少考虑初入学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这就造成了幼小衔接的单向性。
(二)幼小衔接的片面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它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然而,目前有些农村幼儿园仍然忽略这一指导纲要,在体、智、德、美四育中,重视“智育”的衔接。实际上,非智力因素在幼儿的个体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健康的身体、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人际交往能力、独立性等能力和品质对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幼小衔接工作的片面性表现在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幼儿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不关心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关注幼儿的生理健康,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这样就容易造成幼儿缺乏美好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违背了教学规律,导致幼小衔接出现片面性问题。
(三)幼小衔接的师资力量薄弱
在农村,大多数幼儿园缺少既熟悉幼儿园教育特点又了解小学教育规律的教师,而小学低年级教师对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也知之甚少。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对彼此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工作方法等不了解;幼儿对小学的学校环境和小学生角色感到陌生,对幼儿园环境、生活及教师有较深的感情。这对幼儿园教育阶段向小学教育阶段过渡是很不利的,同时也会影响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此外,大多数学历水平高、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都不愿在农村幼儿园从教。由于师资薄弱,幼小衔接在不少地方实际上还是一句空话。所以,幼小衔接中师资力量缺乏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四)幼儿园、小学与家庭缺乏沟通与交流
当前幼小衔接工作主要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之间进行,有的学校、幼儿园也在形式的趋势下尝试通过教育实践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大部分都属于各做各的,学校、幼儿园缺乏交流,教育经验没有实现共享。有的幼儿园与小学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衔接活动,但在实际研讨过程中,由于理念差异而产生分歧,双方相持不下。这些都明显有悖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利于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事实证明,多方沟通,双向准备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必由之路。
同时,幼儿园、小学与家长更是缺乏沟通与交流。孩子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的老师,认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只是老师的责任。农村家长大都教育理念落后,教育观念陈旧,认识不足,不懂得早期幼儿教育的规律与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农村家长认为幼儿园付出比小学高几倍的费用,但所学的知识却远远不如小学班的孩子;有些家长认为哪些幼儿园所学的知识多,就把孩子送到哪个幼儿园,片面重视儿童的知识积累,而不注意儿童兴趣开发与能力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要纠正家长错误的认识。
二、目前我国幼小衔接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教师方面的原因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教师对衔接教育认识的偏差;2.教师对课程和课程目标理解的局限性;3.教师对课程内容选择的狭隘性;4.课程实施和管理的单一性。同时,由于幼儿教师没有经过小学教育的专门训练,对小学教学要求不甚了解,所教知识和技能有时不够规范,使幼儿养成不正确的习惯,如书写汉字的笔顺错误、读拼音不能“直呼”等,致使幼儿刚入学就面临首先纠正错误的问题,阻碍了幼儿应有的发展。
(二)家长方面的原因
家长教育理念的落后影响幼小衔接。许多家长重视儿童知识积累,而不注意儿童兴趣开发和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入学前应该让幼儿学会读和写,学会做数学题。他们关注的往往是孩子在幼儿园是否学会了写字、拼音还是算术,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是否聪明,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是否集中,能不能大胆回答问题,致使幼儿在入学后出现种种不适应问题。
(三)小学方面的原因
小学与幼儿园缺乏交流与沟通,造成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上的脱节。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从幼儿园出发,讨论幼儿园如何做好进入小学的准备,而没有从小学教育方面分析,强调小学教师如何改变观念,改进方法,指导初入学的儿童进行轻松有效的学习。实际上一年级教师的课时数多,教学任务繁重,同时教师们又要狠抓一系列的常规训练,所以教师与儿童的交往主要在课堂上,师生个别接触的时间很少,对学生生活的关心也较少。再加上有些教师忽略了学生的成功心理需求,评价标准较严格,评价形式又不够丰富,随着教师“鼓励性”话语的减少和关注程度的下降,学生学习热情也随之下降。
(四)幼儿园方面的原因
农村幼儿园在德、智、体、美四育中,重视“智”的衔接。在智育中,重视知识,特别是数学、语文、英语知识的衔接,忽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许多幼儿园和小学学前班甚至提早使用小学的教材,照小学的样子排出课程表,形成幼儿教育的“小学化”。这非但不能提高儿童入学的适应能力,而且造成了种种弊端。
三、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幼儿园与小学求同存异,实行“双向衔接”
我们不应把幼小衔接认为就是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增加一个过渡环节。幼儿园和小学应进行适应幼儿发展的衔接教育,衔接应是既尊重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强化幼儿发展的内在联系,突出智能和心理方面的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幼儿入学的适应性问题,关键是找到幼儿在幼儿园和小学奠基阶段持续发展的内容。幼儿园和小学都要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不能一味要求幼儿适应小学生活,而应该强调让教育适应幼儿的发展,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顺利地实现过渡。
要积极探索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衔接,幼儿园要科学、合理地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重点做好语言表达、初步逻辑思维等学习适应能力的准备,以及主动性、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的准备。严禁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的教育内容。小学要重点做好入学后的过渡和适应教育,有针对性地缩小两个阶段在环境、课程、班集体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差异,减缓学习的坡度和难度。严禁小学一年级以任何理由压缩课程或加快课程进度。
(二)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我国出台了相关规定,为在职教师提供了适应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需要的继续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的更新与扩展、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行教师素质的提升。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人的整体素质包括自然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这三方面的素质分别处于人的素质结构的不同层次,它们相互作用和渗透,共同构成人的素质的有机整体。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在幼小衔接的课程改革中,让教师参与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包括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的互动,使教师具有了一个更开放的思维系统,从而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优化和发展。
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自身形象和良好的道德行为。要热爱、理解、关心幼儿,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技巧水平、组织能力,要有善于观察、了解、分析、指导幼儿的能力,会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进行教育实践。所以,幼儿园及小学都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认真学习和研究幼小衔接的意义和标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把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百折不挠的品格、正确的社会交往能力作为长期目标,切实做好衔接工作。
(三)幼儿园、小学与家庭要相互联系,相互沟通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除了幼儿园与小学的双方配合与协作,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首先,幼儿园要向小学靠拢,适当调整幼儿园大班后期的生活内容与时间,经常组织大班幼儿到小学去参观,使幼儿对小学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以此培养幼儿上学的兴趣。小学教师也应多与幼儿园教师联系,定期交流与沟通,共同探讨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对象的学习心理状况。同时,幼儿园与小学教师也应积极的与孩子家长联系,可以通过组织家长会、专题讲座等方式加强衔接,也可以利用“家教园地”宣传相关知识。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家长的作用尤为明显。幼儿的生活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和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都离不开家长态度的影响。家长也应该学习掌握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学习教育方针、原则和正确的衔接措施,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同时同步对幼儿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幼小衔接对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虽然有大量的参考文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问题,例如突击衔接、形式衔接等等,这都是幼教工作者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想要解决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幼儿园、小学以及学生家长等各方面联合起来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帮助幼儿顺利度过适应期,以达到最大程度的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出版社,2002.
[2]杨燕.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4).
[3]陈帼眉.关于幼小衔接的几点思考[J].早期教育,1998.
[4]刘东.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再思考[U].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
[5]陆凤巧.利用多种渠道搞好幼小衔接[J].2005,(5).
[6]徐明.如何做好幼小衔接[J].2004,(6).
[7]胡瑶.幼小衔接需要家长的配合[J].早期教育,2000,(9).
[8]郭丽亚,哀凤芝.试谈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中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5).
[9]刘红颖.学前教育应为小学教育做好准备[J].人民教育,1994,(4).
[10]朱毓琴.培养非智力因素是幼小衔接的着眼点[J].学前教育研究,1995,(3).
前一篇:幼儿卫生学复习资料第二部分
后一篇:幼儿卫生学复习资料第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