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活动方案
(2013-07-25 21:25:08)
标签:
校园 |
分类: 电大学习 |
中班歌唱活动:大灰熊
第一课时 身体动作还原活动
活动目标
1.理解“大灰熊”故事中用身体动作表现轻重的理由,并能合乐地用身体动作表现轻重。
2.了解前奏、间奏部分等待,而歌唱部分进行身体动作表演的这种音乐段落结构状态。
3.体验戏剧性表演的愉悦,并学习戏剧性表演的情绪克制。
活动准备
1.四张教学图片。
2.“大灰熊”伴奏音乐的音响资料与播放设备。
活动过程
1.看图说话 + 身体动作的还原活动
(1)呈现四张图片,请幼儿说说,每张图片里都发生了什么事。教师总结幼儿所描述的故事。
(图片排列要求:第一张一行,第二张一行,第三、四张并列一行,共三行。)
(2)请个别幼儿根据老师的语言来表演这个故事。
请三个幼儿(一个大灰熊,两个小朋友)根据老师的语言用身体动作表现故事。
再请另外三个幼儿表演一次。
(3)请全体幼儿根据老师的语言用身体动作表演这个故事。
一个小朋友表演大灰熊,其余全部扮演小朋友,最后其中一个小朋友去摇醒大灰熊。
全体小朋友表演大灰熊,老师表演小朋友并做摇醒动作,表示摇醒所有大灰熊。
全体幼儿既扮演大灰熊又扮演小朋友。
(教师提醒扮演大灰熊过分兴奋的幼儿:不是所有愤怒都需要大喊大叫的,像没有声音,握紧双拳抖动也是很好的表现愤怒的动作。)
2.在教师指挥下配上音乐的身体动作表演
(1)教师清唱歌曲“大灰熊”,请幼儿跟着歌声表演。
(2)放“大灰熊”伴奏带,请幼儿跟着音乐表演。
①教师:现在老师放着音乐来唱歌,这个音乐有前奏、有间奏,在前奏与间奏的地方,小朋友不表演只是准备,老师歌唱的地方才是小朋友表演的地方。
②教师用指挥手势表达前奏与间奏,请幼儿等待,歌唱部分用指挥手势请幼儿表演。
③提出幼儿表演过程中不够规范的地方。
④教师与幼儿配合再表演一次。
3.请幼儿边哼唱边合音乐边表演
(1)教师带领幼儿按节奏韵律念1-2遍歌词。
(2)教师:现在老师不唱了,只是用指挥动作提醒你们什么时候是前奏、什么时候歌唱、什么时候是间奏。你们一边唱着歌一边表演。
(3)幼儿边唱边表演。
(在这里幼儿的唱不是主要的,对幼儿是否记住歌词没有要求。要求幼儿唱,只是因为结合唱才能更好地感受前奏、间奏、歌唱的音乐结构状态。)
活动延伸
这次活动以后,在日常生活环节经常播放“大灰熊”的音乐。
第二课时 嗓音表现活动
活动目标
1.用身体动作自如合乐地表现轻重。
2.通过身体动作表达出对前奏、歌唱、间奏、歌唱这种音乐段落结构的理解。
3.表现出用嗓音去表现故事中角色情感的倾向与愿望。
活动准备
“大灰熊”伴奏音乐的音响资料与播放设备。
活动过程
1.合着“大灰熊”伴奏音乐用身体动作表演“大灰熊”的故事
(1)跟着音乐、看着教师指挥,表演“大灰熊”的故事。
(2)根据伴奏与教师的歌唱,表演“大灰熊”的故事。
2.清唱“大灰熊”
(1)教师:现在请小朋友跟着伴奏带唱一遍歌曲。
(2)教师:现在请小朋友清唱一遍歌曲,在歌唱的时候能不做动作就不做动作。
(3)教师清唱示范“大灰熊”歌曲的轻重表现,并提出观察任务。
①教师:老师现在唱一遍歌曲,请小朋友听听老师唱的时候,哪个地方唱得特别重,哪个地方唱得特别轻?
②幼儿回答最后一句特别重,第二句特别轻后,教师追问:最后一句的哪几个字特别重,第二句的哪几个字特别轻。
(最后一句“发怒”两个字特别重,第二句的“非常非常轻”特别轻)
(4)教师:好,现在请小朋友也像老师这样来唱一遍。
(5)教师提出歌唱的要求。
教师:我们小朋友很会用身体动作讲“大灰熊”的故事,但是,唱“大灰熊”歌曲的意思就是用喉咙讲故事。用喉咙讲故事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做很多动作,更不能做动作做到连唱歌都忘记了。
(6)请幼儿只用喉咙讲故事。
教师:现在我们好像要用歌声讲“大灰熊”的故事,给隔壁的小朋友听,他们看不见我们,只听我们的声音。这样,我们做很大的动作有没有用呢?好,我们用声音来讲这个故事,试一试。
3.合伴奏带歌唱“大灰熊”
(1)请幼儿注意观察教师的指挥。
(2)教师注意观察幼儿对用声音讲故事的理解状态。
附:歌曲:
大班欣赏活动:农夫与禾苗
第一课时 身体动作还原活动
活动目标
1.行走与小跑步两个移动动作能有合拍的意识。
2.对于浇水、松土、伸懒腰等不移动动作能自如合拍。
3.理解教师布置的观察任务,并带着任务意识去观察教师的示范。
活动准备
1.在音乐活动前几天的日常生活环节中,教师有意识地请幼儿做合拍行走的动作,着重观察男孩子合拍行走的动作。
2.身体动作示范表演时需要另外两个教师的参与。
3.《农夫与禾苗》的音像资料与播放设备。
活动过程
1.教师分角色进行身体动作表演示范。
(1)表演前布置幼儿的观察任务。
教师:今天我们三位老师要表演一个关于农民与禾苗的故事,我扮演故事中的农民,这两位老师扮演故事中的禾苗。你们一边看一边要有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在这个故事中农民做了一些什么动作,第二个任务是故事中禾苗做了一些什么动作。当回答老师问题时不用嘴巴说,用动作做出来。
(2)给出任务后,再次确认幼儿对教师布置的任务的理解程度。
教师:刚才老师提的问题是什么?(在这个故事中农民做了一些什么动作?禾苗做了一些什么动作?)
教师:当小朋友回答问题时,老师要求小朋友是用嘴巴说呢还是用动作表演?(动作表演)
(3)教师分角色用身体动作表演“农民与禾苗”。
2.落实第一环节的观察人物,具体动作的学习穿插其中
(1)落实“农民做了哪些动作”,提醒幼儿用身体动作表达。(当第一个幼儿用身体动作回答后,请全体幼儿跟着这个幼儿做这一动作)当幼儿没有记住全部动作的情况下,教师单独表演农民这一段,一边让幼儿找出遗忘的动作。
(2)落实“禾苗做了哪些动作”,提醒用身体动作表演。
3.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分段表演
(1)在教师带领下,幼儿表演农民的动作。
①教师着重观察幼儿扛锄头行走的合拍状态,尽可能让每一个幼儿意识到合拍地行走是很享受的。
②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农民离开家里到田地里去的音乐是一模一样的两段。
③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农民浇水、松土的劳动一共做了几次。如果幼儿在做铲土与翻土动作时有难度,那么教师要④在课堂上随时调整难度。
⑤幼儿完整表演农民的动作。
(2)在教师带领下,幼儿表演禾苗的动作。
①教师专门解决找朋友的环节。
②教师着重观察幼儿成对在做双手拉手小跑步转圈时的合拍状态,提醒配合着音乐转圈才是禾苗们做的动作。幼③儿有困难,可以在这个动作上停留一段时间。
④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禾苗所做的动作的重复状态,如破土、伸懒腰、晒太阳的一组动作是否重复,禾苗小伙伴玩的动作是否重复。
⑤幼儿完整表演禾苗的动作。
活动延伸
1.在下次音乐活动之前的一周时间内,利用日常生活活动的时间,对《农夫与禾苗》中农夫与禾苗分段的身体动作表演进行至少三次的复习,每次复习时间在10分钟左右。
2.复习不是指向时间或次数等数量上的多,而是指向幼儿能越来越放松地表演,越来越自如地表演。
第二课时 身体动作自如表演活动
活动目标
1.自如地表演扛锄头走、小跑步拉圈的合拍动作。
2.通过上肢与下肢动作,清晰表达分句与段落的转换。
3.体验合音乐地进行身体动作表演的一种愉悦情绪。
活动准备
1.完成第一课时“活动延伸”中所要求的复习任务。
2.《农夫与禾苗》的音像资料与播放设备。
活动过程
1.复习分段合音乐的身体动作表演。
(1)请幼儿完整表演农夫一段的动作。如出现问题,教师专门提出来解决,解决后重新完整地表演一次。
(2)请幼儿完整表演禾苗一段的动作。如出现问题,教师专门提出来解决,解决后重新完整地表演一次。
2.教师示范表演三段完整版,并提出幼儿的观察任务。
(1)教师布置观察任务。
①教师:我们小朋友们到现在为止已经表演了两段,其实这个曲子有三段,最后一段与第一段差不多,但有点区别。教师先说第一个区别,农民这次稻田里发现禾苗已经长出来了,心情特别愉悦,所以脸上表情也会表现出来。剩下还有什么区别,我不说,是我在表演的时候你们认真看认真听才能知道的。
②教师再次强调:这次老师要从头再表演一次,你们的任务是发现第一段农民做的动作与第三段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教师完整示范。
(3)教师落实布置的任务。
教师:第一段农民所做的动作与第三段有不一样的地方吗?(最后结束时,音乐多了一句,所以农民多做了一句的动作)
3.分角色分组表演
(1)一半幼儿做农民,一半幼儿做禾苗,完整表演。
①幼儿表演时,教师在段落的起、衔接处及时给出预令。
②如果发现幼儿衔接不好或混乱无序的情况,再表演一次。
(2)角色轮换,完整表演一次。
4.请幼儿自愿申请角色,愿意做农民的做农民,愿意做禾苗的做禾苗,不受人数限制完整表演
(1)教师做到预令准确到位。
(2)教师提醒扮演禾苗的幼儿事先找好朋友。
(3)教师提醒扮演农民的幼儿第一段与第三段的情绪变化。
5.教师撤离预令,请幼儿独立地表演一次。
活动延伸
1.在以后的音乐活动中,随时请幼儿完整表演。
2.在家长开放日,或者幼儿园表演活动日,让全班幼儿表演。
大班打击乐活动:土耳其进行曲
第一课时 图谱还原活动
活动目标
1.能跟着音乐看着图谱,徒手在空中划出图谱。
2.能看着图谱,分组合作声势。
活动准备
1.《土耳其进行曲》音乐的图谱。
2.《土耳其进行曲》音乐的音响资料与播放设备。
活动过程
1.认识图谱中的符号
(1)提问:
教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张画,你们能在这张画上找到什么符号?
(2)追问
教师:这张画上的逗号都是一样大的吗?这张画上的点点都是一样大的吗?
(3)总结
教师:这是一张画音乐的画,我们叫它“图谱”。在这张图谱上有逗号、句号、波浪线、点点四种符号,有趣的是逗号有大有小,点点也是有大有小。
2.认识音乐与图谱的关系
(1)音乐的出现
① 教师:这是一张画音乐的画,这些符号都表示着音乐。那么,这些符号到底都表示着音乐的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听听。
② 教师边放音乐边用棍子点着图谱。
(2)提问符号
① 教师:这些符号表示这音乐的什么呢?(表示音乐的长短、快慢)
② 教师:大逗号和小逗号有什么区别呢?(大逗号时间长,小逗号时间短)
③ 教师:大点点与小点点有什么区别呢?(点点越大越重,越小越轻)
(3)提问段落
① 教师:这张图谱的颜色都是一样的吗?
② 总结:原来一种颜色表示一段,最后的灰色表示尾声。
3.用身体动作表达音乐
(1)跟着教师跟着音乐徒手画四种符号。
教师放音乐,并带着幼儿徒手比划图谱上的符号。
(2)声势
①逗号、句号用来拍手,波浪线用来摇手,点点用来拍腿。
②集体声势表演。
注意点:第一,波浪线的摇法;第二,情种表现。
③分组声势表演。
注意点:第一,教师的指挥站位要准确;第二,教师的指挥动作要准确、到位。
④小组循环的声势表演。
注意点:第一,三组循环;第二,在动作循环过程中,教师的指挥动作不要混乱;如果教师换指挥动作困难,换组时可以采用幼儿换座位的方式。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环节,能经常播放《土耳其进行曲》。
第二课时 打击乐演奏活动
活动目标
1.能看着图谱,分组合作打击乐演奏。
2.能比较自如地表现尾声的轻重处理,对乐句与乐段的结构表达明确自如。
3.体验打击乐演奏过程中,看指挥、听音响、听同伴演奏等注意力分配后的专注状态。
活动准备
1.《土耳其进行曲》音乐的图谱。
2.小铃、铃鼓、双响木三种打击乐器,每种数件。
3.《土耳其进行曲》音乐的音响资料与播放设备。
活动过程
1.复习《土耳其进行曲》的声势表演
(1)看着图谱,不分组完整表演。
教师解决表演过程中的问题,如果需要可以再表演一次。
(2)看指挥,分组循环表演,共三次。
2.拿乐器并进行常规演练
(1)全体小朋友从椅子下面拿出乐器。
(2)每组小朋友跟着教师的智慧随意演奏自己的乐器。教师智慧从轻到重,再由重到中等音量,最后越来越轻,一直到没声音。
(3)教师:每组演奏员各就各位,现在看指挥进入《土耳其进行曲》的演奏。
3.打击乐演奏
(1)分组演奏一遍。
教师在指挥的同时,观察每组幼儿对乐句、段落的明确状态,对轻重处理的理解状态。注意音量不要太响,以清楚地听到音响为前提。
(2)解决演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小组循环演奏。
活动延伸
打击乐活动结束后,在日常生活活动中也要经常地进行演奏,尤其是让演奏得音色、节奏都较有感觉的幼儿作为榜样进行演奏,旨在抑制音乐感觉稍差的幼儿进入躁动式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