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尔读书会 杨光发言稿
(2013-10-22 18:20:50)
标签:
拜尔口腔不抱怨的世界杂谈 |
分类: 企业文化 |
这句话是我在学习《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之前就非常喜欢的一句名言,虽然短短的两句话,却有着非同一般的魔力。在如今这样的浮华世界里,能够做到不抱怨的人少之又少。尤其是在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有太多的事情太多的人使得我们去抱怨。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早上起床,睁开眼想的第一件事就是今天要不要上班;随后急急忙忙的背上包,拎着便当盒飞奔到车站,经过一路的奔波,终于到了公司,而此时的我们已经将所有的好心情都消磨在起床、上班这些我们本就不愿去做的事情上面。那么接下来一个持续至少8小时的工作时间我们该如何度过呢?如果有研究者愿意去统计,我相信真正用来工作的时间一半都没有,那么剩下的时间呢?都是被我们用来抱怨。抱怨昨晚工作太晚影响了今天的状态;抱怨早上闹铃坏了导致迟到被老板骂;抱怨车途上严重的堵车现象浪费了早上宝贵的时间;抱怨老板不近人情安排着做不完的工作。。。这些事情看起来都有值得我们去抱怨的理由,但是如此的抱怨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会让我们立刻变得神采奕奕?让我们可以时间倒退准时上班?让我们一天变成48小时来弥补浪费了的早晨?可惜我们不是万神之王的宙斯拥有改变一切的能力和权力。一切的一切都无法改变,而唯一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
《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之所以畅销并不在于它呼吁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参与“不抱怨”运动,更多的是让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拥有着改变世界的能力——从改变自己的态度开始。心理学中对态度的解释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人或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换句话说个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决定着我们拥有着什么样的生活。顾名思义,抱怨着过一生那么一定会感觉生活充满了荆棘和险阻;如果放下那颗抱怨的心,选择积极地面对生活那么我们会发现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值得庆祝的。
圣严法师说过:一份宁静,始于一份安详;一份快乐,始于一份释怀;一份醒悟,始于一份宽恕,不抱怨,生活才会不累。
这本书中介绍的“紫手环”让我觉得更像是一个警铃,每当开始抱怨的时候,它就提醒着我今天又抱怨了一次,下次不应该再为这样的事情抱怨了。在不断的提醒和发现中,让自己知道其实我是如此爱抱怨的人。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样,突然发现自己是一个有如此多抱怨的人,心中多了些不安,可是书中的一句话让我顿然醒悟:“诚实面对情绪,安于自己的不安,对发现自己的不足不必惊慌,既然已经产生了,就应该诚实勇敢的面对它;就应该去想办法结束它,也才能最终安于自己的不安”。书中就是要求我们勇于剖析自己、找出不足、勇于改变自己。由少说到学会沉默,再到安于不会沉默,再到安于不说的状态,最后就能真正拥有“不抱怨的世界”。当我们没有了抱怨,我们的心理就只剩下快乐,当人人都抛弃了抱怨,那这个世界就肯定更加和谐。
借此机会,我向大家推荐一个哈佛大学的公开课——《幸福课》,它的真名叫做积极心理学,是哈佛大学选修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2006年成为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讲师塔尔·宾-夏哈尔所开设的" 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被哈佛学生们推选为最受欢迎率排名第一和第三的课程。许多人都反映说这两门课程"改变了他们的一生"。《幸福课》主要讲述的是如何积极地面对生活,才能获得幸福。这一主旨和《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不谋而合,当遇到困难消极怠慢的时候,不妨试着从积极地一面来看待生活,从心开始,踏上幸福美好的人生旅途。
前一篇:拜尔读书会 王勤发言稿
后一篇:拜尔读书会 谢琳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