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厦门长庚医院得失

(2009-03-24 19:28:58)
标签:

长庚医院

台资

医疗服务

王永庆

厦门

农村卫生

乡村医生

医改

医患

杂谈

分类: 外地经验

   欲打破公立医疗机构垄断的局面,真正实现医疗服务市场开放、竞争,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引入一批深具实力的民营医疗机构,让其起到“鲶鱼效应”,推动其他医疗机构积极参与良性竞争,进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与民众福利。

    长庚医院就是这样一条“鲶鱼”。其在台湾及厦门的得与失,或可为民营医院如何发展提供最好的例证。

  长庚医院台湾起步

  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社会转型、经济起飞,人均收入达2000美元左右,正与今日大陆相似。但其医疗服务落后于经济成长,平均每万人只有11位医师、7.8张病床,病床总数的77%掌握在公立医院手中,大医院全归政府所有,且医院经营方式老旧,医师薪资比照公务员固定水平。王永庆的父亲王长庚即因罹患肠套结,不及候至手术而逝世。这激起王永庆投入医疗事业的念头。

  1976年,长庚医院在台湾开业。曾任长庚医务决策委员会主委的长庚体系最高顾问吴德朗告诉《财经》记者,王永庆兴办医院的中心有三:一是规模要大,二是主要服务中低收入阶层民众,三是要有学术研究能力,并导入台塑集团的企业管理模式,以压低成本、杜绝弊端。医师的薪资则和药费、检查费脱钩,改以年资、教学研究和诊疗收入按三等分计算,避免“以药养医”的浪费,并禁止暗收“红包”的流弊。

  长庚医院开业后,广受台湾民众欢迎,三年多后收支即告平衡,开始盈利,从而鼓舞其他民间财团、大学与宗教团体相继投入医疗产业。

 

    厦门长庚艰难图存

  进入21世纪后,王永庆开始着手落实把长庚医院在台湾的成功复制到大陆。

  2005年,厦门长庚医院由台塑及厦门海沧公用事业集团以7∶3比例合资,获批成立。

在台湾,长庚医院以非营利性的“财团法人”登记,即盈余不得归私人分红或转投其他事业,只能投入扩张医疗服务本身,或捐赠予公益项目;但是在大陆,由于缺乏类似“财团法人”的概念,如果登记为非营利性医院,又需执行公立医院的财务制度,遵循政府医疗服务指导价格。厦门长庚医院最终选择登记为营利性医院。

  目前,除厦门长庚医院,已在大陆建院的台资医院,有湖南旺旺医院、南京明碁医院、昆山宗仁卿纪念医院及上海辰新医院等。不过,它们都面临着与厦门长庚类似的比预期中更为严峻的挑战。

  首先,最大的问题是,大陆医师不见得愿意到台资医院服务。吴德朗表示,大陆每家医学院在各地都有若干人民医院作为“势力范围”,包括医师、护士和技术人员几乎都终身在一家机构服务,流动性极低,要说服已有相当成就的医生放弃原先的退休金、组织关系与相关福利,难度更大。而在本地请不到有口碑的医师,病人自然也不愿意来。

  他坦承,现在厦门长庚医院的500多张床位,只有100多张投入使用。而按厦门长庚医院的设计规模,最多可扩充到4000张床位。当初负责筹建的厦门长庚医院原执行董事郑明辉也告诉《财经》记者,大陆对医生服务单位和人事关系的控制,是台湾所没有的。

  “这对所有外来竞争者设下了进入门槛。毕竟,我们哪能像公家单位那样直接拨房子给医师呢?既然不能在本地‘挖角’,那就只能从外地招聘或调度台湾医师支持,这又垫高了成本。”郑明辉说。

  下列例证亦可看出端倪:台资医院在引入医疗仪器时,须受大陆各省器材配额的管制;甚至当地医师若加入台资医院,其家人在公立医疗体系的工作亦会受到影响。

  业界人士还透露,“当初某间医院欲设立500张床位,但批下来的却只有200张。不但不能升格为三级医院,连需要用到内视镜的中大型手术也都不能做,得要转送。这样如何能在民众心中建立品牌呢?”

  大陆医保给付额度较低,是台资医院在大陆面临的另一个难题。吴德朗以厦门长庚医院为例说明。“在厦门长庚,医保对住院的给付额只有台湾的三分之一,门诊只有四分之一,但药品、建筑、医材的成本却不见得比台湾低。”

  提及当前的挑战和亏损,吴德朗说,“难题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克服。社会经济条件和体制问题暂时无解。目前在郑州、宁波建院的筹办进度已暂缓,把厦门做好之前,我们不会贸然扩张。”

  但他重申,长庚不会蹈入大办特许医疗、滥施昂贵检查的怪圈,“如果我们也那样做,那过来干什么?”

  长庚医院曾经深刻改变了台湾的医疗环境和制度,而王永庆的后继者们怀抱着他最后的遗愿,正在大陆维艰起步。即将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或许会给厦门长庚医院以及其他民营医疗机构,带来新的转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