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彬/解放军总医院
编者按
11月3日,本网理论频道发表了解放军总医院研究生周志彬的《医改:不改变落后的人事制度就难以成功》一文,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关注,并被许多网站、论坛和博客转载。许多网友对作者的观点十分赞同,但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对医生聘任制持否定或怀疑态度。为此,作者特意又写了本文,希望再次强调并补充自己的观点,回答网友的疑问。其中第一个问题是笔者的设问,后三个问题是对网友评论的回应。
问题1
为什么要实行医生聘任制?
最初笔者的构思是让每个医生都要有公平的机会接受培训,并没有想将文章与医改、医生聘任制产生联系。
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笔者就职于一家体检、保健性质的医疗机构,根本没有到大的医院进行培训的机会。在参加工作快两年后,我抓住机会到一家省级医院进修了一年。仅一年时间,我的临床水平已经接近我单位一些主任的水平,这使我更加认识到医生培训的重要性;后来我又考了301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的研究生,在临床工作期间,我惊奇的发现:基层一个主任水平的医生来这里进修,其临床思维还不如这里的住院医师考虑的全面,而这些主任在当地还是名医!我问了其他科室的同学,也有类似的情况。从那时起,我就产生了让更多医生接受公平培训的想法。
后来,笔者发现培养医生不但能使医生受益,还会解决我国医改的许多难题。去图书馆查了许多文献,在网上看了许多文章,笔者得出了一个结论:让每位医生接受培训在国外早已制度化,这是随着国外临床医学的发展而形成的;但我国只在少数发达地区才有医生培训的现象。卫生部在1993年就下发了《临床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而北京市从2002年才开始进行全市统一的临床医生规范化培训,但仅限于北京市的部分较大医院。像那些基层的医院,包括后来兴起的社区医院的医生很少有机会到医院接受培训。到目前为止,中国仅在少部分地区医生才有接受培训的机会,而这已经是1993年之后的第14个年头了。
之后笔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得出了一个结论:要让更多的医生接受培训,只有实行全面的医生聘任制。当时笔者深信,大规模医生培训的结果必然是要实行医生聘任制,不然不可能完成医生的合理分配。可是在文中笔者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论证,阅读了大量关于医改的文章和报道后,笔者再次拿起笔来,对医生聘任制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完成了《医改:不改变落后的人事制度就难以成功》一文。
总结笔者的主要观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如果不进行大规模的医生培训,医改就不会成功;二是,实行医生聘任制是进行大规模医生培训的必由之路。另外,笔者还想说的是,提倡医生聘任制,并不是要对医生“大动干戈”,而是要实现每个医生都能公平接受培训的理想。
问题2
新华网友:看病难,看病贵,这是社会问题。医学生就业问题是腐败造成的,说是医生聘任制度造成不符合事实。
关于看病难和看病贵的原因比较复杂,很难用一个方面去概括;而医生终身制是我国医疗资源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医疗资源不平衡又引起了看病难、看病贵。所以,医生终身制是看病难的原因之一应当可以理解。
医科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也比较复杂,最直接的原因应当是医科学生的大规模扩招。按照床位需要实行住院医生聘任制会大大增加住院医生的数目,从而缓解医科学生的就业难;反过来说医生的终身制障碍了医科学生的就业也可以理解。
在就业问题上,腐败问题比较突出,这一点我也非常痛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的观点是:1.要对住院医生的招收聘用进行统一的考试,考试可以实现公平公正的住院医生聘任;2.对高级医生的聘用实行公开化,制度化,并且使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医生有投诉的渠道;3.对医院管理人员进行监督;4.市场调节,没有合理聘用医生的医院会在市场竞争面前失去优势。
问题3
新华网友:医改不成功的地方是该公的不公,该私的不私,甚至是化公为私。具体表现是:对公立医院放得太宽,对私立医院管得太死。
可能是这样,对私立医院我了解的不多。所知道的是私立医院全是聘任制,收入不如大医院,私立医院缺人才,只能聘任从大医院退休的医生。
问题4
新华网友:真不明白楼主是不是糊涂啊,实际上,真正落后的人事制度不在于医生终身制本身,而在于不均衡的医院内部资源的配置和分配制度。试问,自医改以来,哪一家医院不是把医生推到改革的浪尖上,任他们潮起潮落,自生自灭。而原有雍肿庞大的行政后勤机构却坐享其成。而楼主对此视而不见,反而大力鼓吹什么要对医生大动干戈,真不知意欲何为?
新华网友:医院的改革不能只改医生、领导科室行政人员也要改革。
新华网友:医生的聘任制,并不能解决医院管理的效率问题,就像国企职工合同制不能提高企业效率一样。只有将改革的重点放在管理制度方面,尤其是对管理者的管理制度方面,才能产生效率。决策失误,事业必败,监督缺位,官员廉洁就没有保证,何以用人才?
这三位网友都提出了共同的观点,就是医院的后勤管理人员效率低下,却拿着比医生还多的钱。要进行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我举双手赞同。
我认为我国目前大型的公立医院虽然名义上为非盈利性质,而实际上的获利要高于任何医院(国外医院平均利润3%,我国私立医院平均利润50%以上,公立医院更高)。公立医院的获利本应是国家的,但相当一部分却被医院庞大的后勤管理人员分享,这是不合理的。
问题在哪里?其实医院的高额利润是建立在医生低收入的基础上的。实行医生聘任制后,医生收入市场化使医院的利润骤然下降,精简后勤管理人员就必须进行了。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7-11/15/xin_012110415090840665477.gif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