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思维的成长

(2019-05-21 14:09:52)

大学毕业,看的第一本是法国丹纳《艺术哲学》,在我十五岁那一年,看的第一本名著是《百年孤独》,深圳的日子看了巴尔扎克写的《交际花盛衰记》,中专之前,喜欢看民间故事,但大学毕业以后更多的是遵循赵老师说的,去观察分析判断每一个人的前世与未来,一个小的细节,就能迅速判断出他现在处境,将来你面临是什么样的世界,他之前发生了什么,都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并判断出来。

 

我也会感到寂寞,王黎说过以后,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也跟我说过,不要在输出,学会向内输入。


我并不知道这个世界还有跟我思维一样的人,虽然他们看上去都对我很好。《孤独六讲》看完了,从蒋勋的书写不断的验证了自己的坚持,认知自己这样的行动、思维。

 

我这样的思维是如何形成的呢?似乎没有从任何书籍里面得到过指引,却可以与世界顶端的思维对话、同步。

 

有几个帮助我的人要提起,16年我在神农架的路上,美国的静静让我知道了经常困扰我的是我的高敏感共情能力过强,我对金雨说过,我经历的很多的人,很优秀,艺术领域似乎很饱满,我用词是严谨的,所以我只是说饱满,但是,他们并不伟大,对我也没有影响力。但是,对我有影响力的只有两位老师,中戏的赵之成老师,蔡金珏老师,无他。当然,我的伯乐张平老师,也说过对我很重要的一句话:小苗,保护好你的闪光点,那是你的优势。很多年我并不懂,因为大学生活的我,虽然阳光灿烂,却调皮捣蛋发挥的淋漓尽致,让老师们也经常头疼不已。而我却用这样的方式,像我的世界宣告我的与众不同,我只做为我自己的存在!

 

中专六年被压制的天性,在大学复活,在原生家庭,被恐惧,屈辱,自卑折磨的我,却不断的在我后续的人生路上,所有的痛苦,绝望,却成为了我的给养,源源不断的输入我的体内,灵魂里。


我望见了自己!

 

晓晨昨天问我她的二胎是男孩还是女孩,给她有说:生孩子的目的是什么?结婚的目的是什么?生男孩女孩的目的是什么?我想如果可以,让孩子们成为她们自己的前提,是你要成为独立的你,一个灵魂独立,认知清晰的你。当然,很多人都会说,我对你很好呀,我的灵魂很独立,也不去依赖,我只是希望在大团圆的儒家思想里面粉饰太平。


即使我们与最亲密的人拥抱在一起,即使我们很多孩子,我们还是孤独的,在亲密的关系,也无法将人与人合为一体。


大团圆的文化,是让很多人陷入了陶醉,以为过得很好,以为找到了另外一半,可是如果你清醒了,你就会知道,你的孤独永远存在。


有自己思考方式的人都是孤独的。而这样的孤独会让自己保持清醒。融入大众认知,很快乐,很简单,看起来没什么压力,但是,脱颖而出这个词,只适合孤独的人,用优秀来匹配更高级的世界。

关于思维的成长

每个人生来孤独,即使深陷在繁华里,匹配的与不匹配的,也只能一段时间,然后分道扬镳,其实我们曾经依赖的父母也只是帮我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载体罢了

 

又一次醒来,刚刚金雨发来三段现代舞视频,凌晨三点四十三分对金雨说:

“知道为什么你看到的那个我称之为的即兴训练会感动你吗?其实里面我融合了很多艺术,不仅仅是我生活的沉淀。

 

我的大学现代舞老师叫万素,刚刚你给我的视频,是我们二十年前就接触的,万素老师,是国际现代舞比赛的金奖获得者,她编排的很多舞蹈,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会获得第一名。


那种风格,以后你会知道,我已经融进了我的艺术,如果确切的说,有点残忍,但不代表我不虚心,我已经把这种风格淘汰了。三个视频的表达风格,已经被我淘汰了,舞蹈也好,艺术也好,都需要升级换代,不能在自己的框架里,看起来很好的样子。其实,旁观者清楚,尤其是我


我是一个很会思考的人,那本孤独六讲我看完了,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发在微博里面了,就是,我们所有的思维,思考方式,是同步的。

 

伦理孤独,思维孤独,很多很多,也是让我感到奇怪的同步,我并没有与作者交集过。但是我知道一个问题,我们的同步,不代表,我以后会继续同步,我不断的在升级,因为我有自己的思考方式,我永远不会把自己框架在一个领域,开始沉浸在舒适区,这样不是清醒。

 

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不论是西方,还是台湾,还是国内,看起来,很多的艺术家,那只是所谓的一个称谓,都在自己假想的里面自以为是。一个艺术家如果跳不出自己曾经的繁华,并构建的框架,她就代表着死亡。

 

我的音乐会也是,我的人生也是,我不断的放弃优势,不断的让自己归零,不断的让自己跳出舒适区,就是因为,我知道,我的成长空间,我还很年轻,但是很让我难过的是,很多人,我说的两个词,让我难过,很多人,都会把自己框在了舒适区里面,都会在框架里面延伸。

 

我的曾经的学生们也是,27岁教过的,30岁教过的,40岁,45岁,包括25岁,等等,各个年龄段的学生,他们过得很好,可是他们全都停留在了我的各个年龄段,不再纵向发展,只是横向延伸,虽然她们每一个人都过得很好,他们只是平层延伸,比如办学校,几千人,比如这个那个,但是,他们都代表了各个年龄段的我,好奇怪,不知道是不是我应该感到难过!


我需要平台吗?其实我不再与需要,我就是平台。


我需要去世界每一个地方吗?其实也是否定的,因为我在哪里,哪里就是世界,并不狂妄!


也许是曾经的生存环境形成的性格并造就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让我一直保持清醒,经历的不断从我身边经过的人,留下的人不多,即使留下,也都是各有瑕疵,我有思辨能力,从小就是这样的思考方式,现在总结的话,如果不这样,我就不可能脱颖而出,从原有的阶层升级,并对自己生命的高度的认知。


很多人只是把自己的身体训练成像极了舞蹈演员,把自己的气质修炼得:像极了各个领域的大师!而已”。

 

我知道,我发出来所有的思考方式,能体悟到的极少,也许只有一两个人而已。

中国人喜欢结果,你给她一百万,一套房子,一件处理好的事,而不需要过程,过程对于大部分的中国人来说,太煎熬,倒不如结果来的更容易,于是就产生不了思辨的思想。


大家做什么,买什么,干什么,一样就是了。买房子,孩子学什么,去哪里,大家都一样,看上去少走了弯路,到了结婚的年龄,到了生孩子的年龄,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到了大众定义的年龄,并且中国的儒家,让人不需要辩证,拿到前人的经验照着做就可以了。到了该死的年龄,就死好了。


而其实,他们的人生真的死了,虽然看上去肉体很繁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不繁华的日子
后一篇:写给孤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