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苗靳婉青
苗靳婉青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9,015
  • 关注人气:33,74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旅行-在寻找心的方向

(2017-08-08 22:13:42)
标签:

健康

教育

旅游

情感

文化

旅行-在寻找心的方向

真的不是为了标题而标题,而是,这一天的早上,我突然被震撼了,就像一个沉睡四十多年看着灵魂出窍的那个自己在世界上挣扎而又苦苦找不到自己,看上起过的一个很好的我,突然之间今天的我全部汗毛孔张开的苏醒了,我想哭,大声的哭,就像是俞飞鸿的电影《爱有来生》,一直听着那个不肯离去的前世情人如今的孤魂倾诉,那个似乎与自己无关的故事,然后孤魂再也不会等她,倒茶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上辈子她们海誓山盟的那句话,他就是那个前世的他,镜子里的她,竟然一身婚装,花容失色,她哭着喊着:茶凉了,我给你续上吧,茶凉了,我给你续上吧。

 

今天的我,就是如此,我突然知道了自己。

 

我的分析能力一直很强,从小就是,别人一走一过,我就知道她的前生与未来,她的职业以及发展,她的孩子以及孩子的未来,她的职业,出生地,等等,无所不能,我一直以为自己这是一种随着长大,越来越深刻的对于艺术工作者的一种职业习惯,而今天我知道,我这是一种病,这种病叫"高敏感人群的共情能力过强",往神农架的六个小时的山路之中,我开始反思过往时常被困扰的根源,过往的一幕幕,那个可以看到任何人的内心与她们伪装真相的我

旅行-在寻找心的方向

而根源就是我的童年其实一直处于:危险性环境


在我的成长过程,我的爸爸情绪是极不稳定且难以预测的。他将一些强烈的情绪发泄到我和妹妹、妈妈身上,也常常演化为羞辱的言语和肢体暴力。以至于我长大的过程中,其实是患有边缘型,自恋型和表演型人格障碍的。

 

因此,童年的我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常常处于一种持续的惊恐,焦虑或害怕的状态,我不知道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所以那个我只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我不仅无法从这样不会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绪的父亲身上得到稳定的支持和照料,还会面临生死存亡,那个小黑屋,小棚子,有菜窖的小棚子,那天爸爸一铁棍子,砸在我脑袋上!每次下菜窖的时候,我都会无数次担心爸爸会把我杀死。

 

于是,像我这种境况觉得时时刻刻自己处于危险之中的孩子,会被迫学会对他人的情绪保持高度的敏感,因为情绪的变化在我们看来是一个危险信号。

 

我对人似乎很好,比如去年前年被合租的同事严重干扰的状态,让我痛苦不堪,可我在这种环境下无师自通的“过强的共情能力”并非出于对他人的关怀,而是对自身安全的担忧,是一种保护机制。我们这种人必须第一时间觉察到他人情绪细微的变化,从而在第一时间做好应对的准备——这样我们才有更大的概率减少受到的伤害。


在任何一种关系中,个人边界都是重要且必要的,而健康的个人边界就意味着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但不对他人的情绪和行为负责。

 

除了情绪上的边界,行为上的边界也尤为重要。当你知道某个亲密的人陷入困境时,你可以告诉Ta你会支持Ta,可以给Ta提出一些建议,可以陪伴在Ta身边。但,你不能擅自为Ta做决定,也不能过度干涉Ta的选择,即使你认为自己是出于“好心“。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你不能代替他人痛苦,更无法拯救别人。


危险性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认为别人的情绪和自己的安危紧密相关,因此他们需要看到周遭人平静、快乐,来确保自己的安全。而批评性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则将他人的负面情绪视作一种对自己的评价,他们害怕受到负面的评价,想要维持自己的形象。因此,即使目的有所不同,深受这两种环境影响的孩子都认为别人的情绪和自己一定有关,认为自己需要对别人的情绪负责,认为自己有责任平稳他人的情绪。


以批评为主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造成十分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会把孩子的大脑训练成一种“过度强调过失”的模式。这一方面使得孩子逐渐内化了父母对自己的苛责,认为那就是一种对自己客观的反馈,相信自己正如他们评价中的那样一无是处。另一方面,他们会把别人的情绪解读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Ta好像生气了,是不是因为我刚才太蠢了?”,“Ta看起来心情不好,是不是因为觉得我这个人太无趣了?”长大后,他们会变得对他人的情绪格外敏感,并把那些情绪都当作是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而为了让他人对自己满意,他们会去尽力平稳那些情绪。

 

找到自己和他人之间健康的边界。有能力关怀,也有能力保持自我的平稳。这样的话,就能进入到一个非常舒服的状态了。


1.

对细节敏锐度很高,并且会不受控制地对它们加以解读


在人际交往中,我总是能够注意到很多他人注意不到的细枝末节。比如,在向他人求助、邀约时,对方哪怕迟疑了一瞬间,也会被捕捉到,然后我会紧接着开始在脑中对对方的迟疑作出种种解读——Ta是不愿意吗?Ta勉强答应我的吗?Ta是在想怎么拒绝我吗?一群人在一起时,我也能够发现他人之间微妙的气氛或细微的互动。


2.

通常能够迅速察觉出他人情绪的变化


他人的情绪变化在我眼中就像是被放大了的一样,我仿佛能感受到某种“情绪的磁场”。一旦周遭的人情绪有丝毫的不对,我能够迅速察觉到,尤其是像悲伤、愤怒、失望这样的负面情绪。即使对方表面上无波无澜


3.

我在和他人相处时表现得小心翼翼,常常会不自觉地扮演一个老好人的角色


由于我对他人的情绪太过敏感,并且自己也深受这些情绪的影响,因此你总是试图确保周围每个人都开心。为此,你会不自觉地取悦他人,甚至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只是为了安抚他人的负面情绪。有时,你可能自己都分不清是出于对他人的关心,还是因为他人的情绪对你影响太大。也就是说,异常敏感和过度共情可能是天生的。但是,除此之外,这种对他人情绪过于敏感的特质,更多是在成长过程中被“培育”出来的。而有两种类型的家庭环境,与情绪敏感密不可分


正确的共情应该怎样做呢?


1.

明确自己的情绪来自哪里


首先,我需要觉察自己被他人的情绪影响究竟是由于感同身受,在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还是仅仅只是被对方那种强烈的情绪感染了。有一个确认的方法是,在看到他人心情低落,而自己也似乎因此变得低落时,问一问自己:我的低落是因为我尽量想象把自己放到了和对方同样的处境,所以体会到了Ta身在其中的痛苦;还是我只是看到Ta低落,觉得这种‘身边的人情绪不好’的感觉让我很紧张、焦灼,因此想让Ta恢复平静?如此一来,你能够区分自己是在共情对方,还是更多出于对自己的保护。

 

2.

“这真的与我相关吗?“


如果发现,自己对他人情绪的敏感是出于害怕自己因此受到伤害,或是担心那是对自己的评价,那么,就需要明白以及去证实,他人的情绪可能与我无关。为此,可以试着留心并记录下周围人情绪激动的时刻,克制住自己不去做出反应,比如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取悦他人。

 

3.

说服自己:我没有承担他人情绪的责任


需要明白的是,无论是为他人的共情,还是为自己的保护机制,以后我都用不着、也不能够为他人的情绪负责。不管是多么亲密的亲人,伴侣还是朋友,也始终是独立于彼此的个体。因此,在对他人的痛苦悲伤感同身受的同时,也要清晰地意识到:这是Ta的情绪,也是Ta的人生,我可以去站在Ta的角度上理解Ta现在的感受,但我不能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接着,需要做的就是观察对方的情绪是否是指向我,是否真的预示了接下来Ta会对我造成伤害。多半会发现,我并不是他人情绪的“受害者“。而如果在得到现实的验证前已经抢先一步为了自我保护作出了反应,就会失去验证的机会,因为即使我没有被伤害,也会归因成”幸亏我已经先有所行动了“。不仅如此,我甚至还可以在对方情绪平静下来以后直接向对方确认我的猜想和预设

 

静说:有些人跳出来骂,说原生家庭欠你的了。什么都推给原生家庭。可是,我们实在不得不承认。就是的。并不是我们要报仇,而是弄清自己,弄明白一些行为模式。至少我们可以调整自己,至少我们可以知道如何对待我们的孩子。

  

这个暑假我和苗苗都学会了好好说话,现在这段的任务:解决自己的这方面问题,第二不要让苗苗太在乎别人情绪,她的敏感是我和苗苗妈妈长期教育方式不融合所致,于是造成的自我保护反应,而健康的个人边界就意味着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但不对他人的情绪和行为负责

旅行-在寻找心的方向

总得把自己搞明白才能把需要我我需要的人照顾好吧旅行-在寻找心的方向

有些人自杀也罢,或者我身边有的人长年吃药对抗抑郁症或焦虑症,或者情绪失控,其实归到底,是自己不会和自己相处。认识自己,调整自己,好好爱自己。不幸运中的幸运的是,我有别的天赋,比如舞蹈,比如洞察力,比如向上心,人生不止原生家庭的影响。后期更多更大的影响是良师益友好书,以及所受的教育,自己所感悟及自省。

旅行-在寻找心的方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