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孩子培养成套中人
标签:
情感 |

昨天行程很紧张,赶高铁的公交车上遭遇了周一的大堵车,于是公交车很久很久半个小时之久才走了两三站而已,车里的人拥挤不堪,不断的有人打电话因为迟到而请假,这样的一个封闭的大包厢里面我简直一动不能动弹,空气混沌大脑开始缺氧昏昏欲睡,实在是忍不住了,我小心翼翼的对着靠窗户边的一个年龄五十左右的大姐:你好能不能开开窗户,喘不过来气了。那位大婶子看起来很享受这样的昏昏欲睡的感觉,漫无目的的用手指了指,于是乎就这样又度过了好久。
中间我观察过她,戴着眼镜看起来一丝不苟很严肃冷峻的中年女人,暗暗地再想:如果她这样的面孔来面对她的人生,她的人生,至少是她的老公不可能喜欢她,是呀,谁能够喜欢一个这样的一个状态的女人呢?
紧接着事情发生了变化,也不知道过了几站来了一个她的同事,听谈话可以了解到了她的全部详情与家庭信息,听她的声音开始变得轻松欢快起来,她的同事一定是个大嘴巴,聊天中全部的生活暴露给了我们这样的有心之人,原来那位大婶是人社局的,今年五十岁今天下半年退休,而她们所聊天的内容都是职业中所带的沾沾自喜与各种狡猾的心机。
这样的一件小事让我想到了很多,这样的一个人生究竟有什么价值,而我们又有多少人也是每天都是这样的状态来面对不堪的人生,我也想到了契科夫笔下的套中人,其实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无一例外的从一出生就变成了规定情境下复制品模式化的程式化的产物,一尘不变的人生终老,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沾沾自喜貌似能够保护得了自己,其实这样的人生不仅仅可悲而且根本保护不了。因为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在自己身边的发生、根本不是我们的冰冷与冷漠所能够起到保护性作用的。
想起前几年我学踢踏舞的德国老师,我的大学我接触的所有的老师都是那样的给予我至今都可以拥有的思维方式,很是感谢我所经历过的老师,我的包容能力,更多的是来源于我的戏剧赵老师,中戏资深的老教授,是巩俐姜文的表演课老师,老师教过的东西可能在沉淀中目前不为所用,可是老师偶尔所说过的某句话话至今让我难忘,赵老师说过。一天他所教过的学生骗他去礼堂开会,结果他去了之后大家就开始批斗他好多人打他,可是他能够理解也能够原谅他的学生们在那样的环境下所犯的错误,直到现在赵老师也是不去计较,还有就是我们也经常性的去蔡老师家上课,蔡老师也是中戏的导演专业的老教授了,那么大的学问,可是我去了她家之后不能说是家徒四壁吧,因为还有很多很多书,但是家具全部都是很老很老很带有历史沧桑感的东西,她们需要的就是保持内心与这个社会所隔离的安静,而不是绝大多数人的奢华。
我所经历的老师还有很多很多,当然也有一些不光明磊落的,有大学时期许素老师,本来我英语很好,可是有些同学英语不好的就去给老师送礼,老师给他们题,于是那些同学也给我分享。
写了这么多,其实就是由一个公交车上的一个即将退休的公务员而联想到的,生活中的大氛围影响着干扰者我们的思维方式,于是影响了改变了还是潜移默化的让我们的人生或是套中人或是行云流水。
再来说我那个教踢踏舞的德国老师,他跟我们讲,他没想到在中国他的踢踏舞可以挣到这么多钱,要知道他在国外就是一个洗车工,因为她们的国家从小就学习接触这样的艺术,长大后并不能以此为生,而我们的整体状态,是很多人一个貌似是为生的事业当做了救命的稻草而紧紧不放的终老,实在是可悲可怜,但愿他们在这样的自己编织的梦中不要醒来,反之她们该如何面对他们的人生?这就像很多人说起东北人的粗鲁野蛮,这是一个大氛围决定的,很多年之前以此为生的大批东北人下岗,社会变动不堪,因为人是需要生存的动物,加上气候环境,加上下岗的因素,烧杀抢掠等等现象就不难理解。
由此说说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八零后的家长们又有多少不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套中人呢,其实大家都在幻想着生活,幻想着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大众定义下优秀貌似的全才,将来才是生活无忧的状态,可是这样的社会根本不可能够是实现每个人这样的愿望,也不是不要去努力,而是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状态,特有的特点而因材施教,不要过早的让孩子成为了程式化模式化批量化的复制品从而抹杀了原有的独一无二的创造力,继续成为了这样的一种套中人的可悲的人生状态。
前一篇:我们的大快乐
后一篇:我们曾经所拥有的七十年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