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大人给我的定义是偏激,她的意思是我看待问题太片面太极端也就等同于心里略微有一点点阴暗,是呀,生活中应该是阳光的,可是我却经常性的没来由的喜欢孤独,其实这样的孤独能使我很好的安静下来并能准确的发现问题的最根本所在。
昨晚看了两个大片,推荐给大家,第一个是《美丽心灵》第二个是《穆赫兰道》,这类的西方的片子我很喜欢,看完之后并不能马上有所感悟,这样的感悟在以后长久以来的生活中会慢慢地渗透到你的思想中。
美丽心灵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在青年时期由于过于偏执,导致了他的精神分裂,其实西方的电影拍得很全面,现实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偏执,如果这样的行为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流,那么都应该属于偏执型精神病了吧?
我的少年时代其实也是如此,同学们泡妞喝酒打架看黄片我则一个人孤独的在练功房里刻苦训练,绝大多数人都说我有精神病,好友找我都知道去练功房去图书馆准能在宿舍找到我的机会大很多,但是正因为这样的偏执型精神病的特征,我的后来还是比较顺利以至于有点出人头地的感觉。
再来说说这个主人公,青年时代由于看似偏激其实是属于的执著,于是他的周边很是寂寞,在于是之后他给自己假设了一个热闹非凡的室友,每天都在跟他对话,形影不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都是有不为人知的一面,这样的一面只有在假设中才能存在,靠着这样的精神状态他一步步走向了成功走向了事业的辉煌,也走向了婚姻的殿堂,所幸的是他的老婆大人在他发病炙热期并没有抛弃他,忍受着生理的需要、忍受着被成天幻想拯救世界的丈夫的精神折磨,慢慢的疏导他恢复了正常,她完全是有理由可以把她丈夫送到精神病院的,可是她没有,她鼓励丈夫给丈夫坚强,鼓励丈夫在病稍微正常的时候去上班,去融入社会,每天上班丈夫受到嘲笑的时候,丈夫幻想中的那个室友一致形影不离的在他身边嘲笑他的懦弱讽刺他的状态,其实这个虚幻的人物就是我们的另外一个自己,我们大家不都是在心里有一个另外的与自己性格反差之大的自己吗?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经常性的用另外一个不为人知的自己去审视、去盘问、去鄙视、去膨胀自己吗?
妻子很优秀一直在坚持不离不弃,丈夫慢慢地在老年时代来临之际 彻彻底底的融入了社会赢得了学生们的尊重,即使这样的时候,他的幻想还是存在的,但是他不断地跟幻想中的室友、室友的侄女、冷峻的陌生人做着斗争,告诉他们不会再理睬他们,不会再跟他们说任何一句话,这个时候他的内心逐渐地要强大起来了,当一个人的内心强大起来之后,那些虚幻那些心中的另外一个自己乃至于心中的不存在的事业都会黯淡下去,逐渐的逐渐的衰弱起来。
暮年当他站在领奖台上他首先感谢的是他的妻子,尽管他的成就是在发病初期也就是青年时代取得的,但是如果没有妻子的坚持理解安慰疏导,他的精神状态足以让他彻彻底底的崩溃。
另外一个电影是穆赫兰道,这也是一个人被心魔所控,最后自杀身亡的故事,她本来是一个落魄的小演员,也是不断的在给自己心理上输进振奋的力量,她幻想自己是大明星,她幻想自己有个美满的同性伴侣、她幻想她的姑妈是个大明星把她带入了好莱坞阵脚、当她偶然的清醒的一霎那,她发现这都是幻觉于是自杀身亡,死亡的姿势跟幻想中的一样。
两个故事第一个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第二个故事也等同于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在不断的幻想、不断地让自己强大、不断地有各种欲望的心魔作祟,控制住自己满足你就是调节成功,控制不住自己情绪变得膨胀就会出现幻觉,前者能看上去很体面的活下去,否则就会走向灭亡,没有人可以真正的打败自己,打败自己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你自己!
现实中的生活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刹那都应该是一个崭新的阳光明媚的开始,不断地给自己正面能量的暗示、不断地在负能量包围下让自己心情美好、不断地改变弱势的气场,让自己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