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少儿中国思维僵化原动力音乐剧育儿 |
摇滚大家都知道吧,没有人会说:我去学摇滚去。大家都会说:玩摇滚。为什么80年代这样的看似另类的东东不能学只能玩呢?因为那时候没有形成体系,但是没有形成体系的东东却是那么让我们为之疯狂,没有形成系统的东东却发出了我们青年人的吼叫。
再来看看现在的孩子,周末都拿着画板、拿着小提琴,或者去老师家学习钢琴、或者去学习英语、或者学习声乐、模特、主持,或者来或者去,你如若问旁边的家长,他们会很牛逼的告诉你:我孩子去学钢琴曲、我孩子去学舞蹈去,至今我还没听到任何一个家长很洒脱的说上一句:我带孩子玩去。
在中国我所接触的任何东东,只要是牵扯到了‘学’,这个字眼,那么求学和他们身边的人马上会临危正坐,很严肃的样子,他们的状态是告诉你:我在学习呢,多严肃的事情呀,别捣乱。这是不是就是五千年的文化造成的呢?
小时候,我们玩各种自创的游戏,摔泥巴、弹溜溜、扇piaji、攻山头、打雪仗、滚铁环、骑大狗,现在想起来真的是好玩极了,每次玩都能玩出一身汗,每次都能意犹未尽,可是只要是一牵扯到学,我们马上就会呈现痴呆状。
这是什么原因构造的呢?我认为就是内心的原动力没有积极地调动起来,就拿我来说学英语这件事情,我从小就开始学了,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任务是背会20个单词,坚持了一年多,现在可好,我变成了一个只会看不会说的哑巴英语牺牲品,这是什么原因?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这个氛围怎么会学好,那么去米国的人,几个月的时间英语水平超过我们几十年的水平,所以我要说的就是没有氛围作支撑,是根本不会成功的。
再说说北京大学生舞蹈团,前几年我去民院,看到舞蹈房很多大学生在激情的跳舞,真棒呀,可是当我了解才知道这些都是业余的爱好者,但是在我眼里这里身材并不好的,比例不是很协调的大学生们真棒,绝对的棒,把我给感动了,由此我就想到了那些专业的学生,专业的学生根本不可能有他们业余的学生这样的激情的,在对学习的厌倦中,日复一日的终究变成了一个高尚的机器。
是什么让专业的学生落后于业余的学生呢?为什么专业的学生就没有这样的状态呢?我认为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很认真的对待这件专业的事情,以前都说什么事情就怕的就是认真,可是在我看来却不是这样,这人一旦认了真,就会僵化,就会死板起来,就拿我所教的舞蹈班的课来说,周末周六没有一个学生会主动去练功房训练,而我看到了戏剧系的很多学生周末都是在他们的形体房里激情四射,这个奇怪的现象大家明白其原因了吧。
是什么原因一旦让我们认真抱定学习的心态就会思维僵化?是什么原因呢?
昨天小猪小丫的妈妈问我她的孩子学习芭蕾好还是音乐剧好,同时也告诉了我她孩子形体很差,而且对芭蕾试听课不感兴趣,我就告诉她那就上音乐剧课吧,之后问我为什么?我的回答是六个字:好听好看好玩。但是她说,她认为还是学点有用的东西,练练芭蕾起码能改善一下体态,也比我这个六个字空洞的话有用得多,其实不然,她好像百思不得其解,现在我想说的就是,在孩子的成长中玩比学习更重要,在玩中,在内心情感、兴奋点都调动起来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把知识技能融入进去,才可能把你自身的深层次的原动力彻底的调动起来,所以我认为玩比学更重要。
在玩中他自然而然会把一切相关的知识技能最大限度的吸收进去,这样难道不好吗?难道你就是喜欢看孩子愁眉苦脸的遭罪样子去学习?只有真正的热爱才会更好的融合,所以我还是认为学比玩更重要。
匠人和家的区别是什么?匠人是在一个领域内可以把一件他从事的东东做得最好,家是凌驾于匠人之上的具有劳心者能力的人。你是想让孩子做一个家还是想让孩子做一个优秀的匠人?
只要是真正的投入进去了,那么他一定能攻破任何难关,比如我来说,我喜欢舞蹈,所以我在训练中从来没有把学习舞蹈当成一种任务,或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不带有任何功利目的去投入进去,你会得到想不到的效果,这样难道不好吗?
究竟是学更重要还是玩更重要,请各位在五千年中国文化的父母们深思,最后祝大家玩的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