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冒发烧不用愁,我们都是好医生
标签:
健康育儿小儿感冒感冒发烧杂谈 |
曾经是军医的妈妈来到我们家后,孩子感冒、发烧、咳嗽、肠胃消化不好,再也不用外面诊所去推拿了,外面一次推拿要50元,而且还要接触其他病人,交叉感染的机会很大,我找到了几张图片,配上了详细的说明,孩子感冒后,妈妈、爸爸们就按照这个推拿就是了。
摘自《幼科推拿三字经派求真》赵鉴秋
|
穴位 |
定位 |
|
脾穴(脾经) |
拇指桡侧,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根 |
|
肝穴(肝经) |
食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 |
|
心穴(心经) |
中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 |
|
肺穴(肺经) |
无名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 |
|
肾穴(肾经) |
小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 |
|
胃穴(胃经) |
自腕横纹至拇指根部,外侧缘赤白肉际处 |
|
大肠穴(大肠) |
食指桡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根 |
|
小肠穴(小肠) |
小指尺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根 |
|
利小便穴 |
自腕部沿手掌尺侧缘推向小指尖称为利小便穴 |
|
八卦穴 |
手掌面,掌心的周边。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画一圆圈,八卦即在此圆圈上,分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对小天心者为坎,对中指者为离 |
|
运水入土穴 |
手掌面,自小指尖偏尺侧至大指根,沿手掌边呈一弧形曲线 |
|
运土入水穴 |
手掌面,自拇指桡侧端至小指根,沿手掌边呈一弧形曲线 |
|
板门穴 |
拇指下,掌面大鱼际肌之中点,以指点之有大如豆粒的筋头,重按有酸麻感,为扳门的部位 |
|
小天心 |
掌根,小大鱼际肌交接处凹陷中 |
|
四横纹(小横纹) |
掌面,第2至5指根部横纹处 |
|
小横纹穴(掌小横纹) |
掌面,小指根纹下小横纹处 |
|
阴阳穴 |
掌根,小天心穴两侧,靠拇指侧的为阳池,靠小指侧的为阴池 |
|
外劳宫穴 |
在手背、中指与无名指掌骨中间 |
|
二马穴(二人上马/上马) |
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掌骨小头之间的凹陷中 |
|
一窝风穴 |
手腕背侧,腕横纹中央之凹陷中 |
|
列缺穴(非针灸之列缺) |
手腕两侧的凹陷内 |
|
阳池穴(膊阳池) |
前臂一窝风穴上2寸凹陷中 |
|
天河水 |
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
|
六腑穴 |
前臂尺侧,自肘横纹头至腕横纹头成一直线 |
|
三关穴 |
前臂桡侧,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
|
五指节穴 |
手背手指各关节处 |
|
威灵穴 |
在手背外劳宫旁,食中指掌骨之间 |
|
精宁穴 |
在手背外劳宫旁,无名指与小指掌骨之间 |
|
七节骨 |
从尾骨端到第四腰椎成一直线 |
|
涌泉穴 |
屈趾,足掌心前正中凹陷处 |
位置:曲肘成90°,肘横纹外端凹陷中。
主治:袪风解表,清热利湿,调和气血。适用于外感发热、高血压、咽喉肿痛、上肢疼痛、麻木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有时向上肢指端发散。
内关穴
位置:掌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宁心安神,理血止痛,宽胸理气。适用于情志不畅、神经衰弱、失眠心烦、胃脘不舒、心绞痛、胃痛、恶心、呕吐、晕船晕车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有时可发散至中指端。
外关穴
位置: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
主治:清热疏风,疏通肩臂。适用于上肢外侧疼痛或麻木、偏瘫、落枕、偏头痛、热病、耳鸣耳聋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有时发散至手指。
合谷穴
位置:拇、食指掌骨之中点,稍偏向食指侧。
主治:疏风解表,通经活络,镇静安神、通利五官。适用于头昏脑胀、口眼歪斜、咽喉肿痛、头痛、牙痛、耳鸣、发热、神经衰弱、手臂疼痛等病症。并可防治感冒。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痛的感觉,有时可向上肢发散。
涌泉穴
位置:足底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处。
主治:开窍醒神,宁心安神。适用于头目昏花、失眠、头项痛、足心热、中风、下肢瘫痪、目涩咽干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胀痛明显,有时可向下肢发散。
厉兑穴
位置:在第二趾外侧端,距趾甲角0.1寸。
主治:常用于面肿、口喎、牙痛、鼻衄、鼻流黄涕、胸腹胀满、多梦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昆仑穴
位置:在外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平外踝高点取穴。
主治:常用于腰骶部疼痛、足跟肿痛、头痛、头项强痛、落枕、坐骨神经痛及目眩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申脉穴
位置:在外踝正下方凹陷中,详见上面穴解。
主治:常用于头痛、失眠及腰腿痛的治疗与保健。
太溪穴
位置: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常用于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不利、咽喉肿痛、牙痛、耳鸣、耳聋、失眠、咳嗽、气短、腰痛、足跟痛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散笑穴
位置:位于面部,鼻唇沟之中点处。
作用:通利鼻窍,清热解毒。
主治疾病:鼻塞、急性鼻炎、颜面疔疮、颜面组织炎、面神经麻痹。
髋骨穴
位置:位于大腿前下部,髋骨中线上3寸,股直肌外缘左右各旁开1.5寸处,每侧两穴,共计4穴。补:在大腿前面下部,当梁丘穴两旁各1.5寸,一侧二穴。
作用:袪风除湿,舒筋活络。
主治疾病:膝关节红肿疼痛、历节风痛、鹤膝风、下肢萎弱无力、瘫痪、脚气等下肢疾患。
鹤顶穴
位置:位于膝部前面,髌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
作用:通利关节;袪风除湿,活络止痛。
主治疾病:鹤膝风、膝关节酸痛、腿足无力、下肢痿软、瘫痪、脚气等各种膝关节病,脑血管病后遗症。
内膝眼穴
位置:在膝关节伸侧面,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左右共计4穴。补:分内膝眼穴、外膝眼穴(即犊鼻穴)。
作用:祛风除湿,舒筋利节,活络止痛。
主治疾病:膝关节酸痛、鹤膝风、膝关节痛、下肢麻痹、腿痛、下肢萎软无力、脚气、中风、腹绞痛、疥癞、腰部扭伤。
阑尾穴
位置:位于小腿前外侧上部,当犊鼻下5寸,髌骨中线下5.5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处。
作用:清热解毒,化瘀通腑;清肠调中,理气通络。
主治病症:急性阑尾炎、慢性阑尾炎、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胃炎、胃脘头痛、消化不良、偏坠木肾、七疝、下肢痿痹、下肢瘫痪、足下垂。
夹脊穴
位置:位于背、腰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左右两侧共34穴。
作用:舒筋活络,调理气血。
主治疾病:主治范围比较广,其中胸1~胸3治疗上肢疾患;胸1~胸8治疗胸廓及胸腔内脏疾患;胸6~腰5治疗腹腔内脏疾患;胸11~腰5治疗腰骶疾患;腰2~腰5治疗下肢疾患。
颈百劳穴
位置:位于项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大椎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处。左右计二穴。
作用:滋阴清热,养肺止咳,舒筋活络。
主治疾病:咳嗽、气喘、哮喘、骨蒸潮热、盗汗、自汗、肺结核、百日咳、顿咳、颈肌痉挛、项部扭伤不能回顾、落枕、产后周身疼痛、角弓反张、瘰疬。现多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颈项部扭挫伤,神经衰弱等。
十七椎穴
位置:位于腰骶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五腰椎棘突下。
作用:舒筋活络,调理冲任。
主治疾病:腰骶痛、腿痛、下肢痿痹或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外伤性截瘫、坐骨神经痛、转胞、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月经不调、肛门疾患等。
腰眼穴
位置:位于腰部,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凹陷中。
作用:强腰健肾,养阴润肺。
主治疾病:痨瘵(痨病)、传尸、羸瘦、消渴、虚劳、急性腰痛、慢性腰痛、腹痛、尿频、遗尿、肾下垂、睾丸炎、腰椎骨质增生、腰部软组织损伤、小腹痛、妇科疾患等。
脐上脐下穴
位置:位于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0.5寸与脐下0.5寸处。
作用:补益肝肾,理气调肠。
主治疾病:腹部膨胀、肠鸣下痢、肠炎、腹直肌痉挛、水肿、疝气、小儿陷囟、囟门不合、妇科病。
脐中四边穴
位置:位于腹部,脐中上、下、左、右各开1寸处(包括水分穴、阴交穴两穴)。
作用:消食导滞,理气和胃,息风止痉。
主治疾病:消化不良、胃脘疼痛、腹中雷鸣、泄泻、急性胃肠炎、慢性胃肠炎、胃痉挛、胃扩张、痢疾、疝气、小儿暴痫、一切痉挛性病症、水肿、食物中毒。
三角灸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以患者两口角的长度为一边,作一等边三角形,将顶角置于患者脐心,底边呈水平线,两底角处是该穴。
作用:调理气机,温里散寒,行气止痛。
主治疾病:绕脐痛、腹痛、冷心痛、肠炎泄泻、胃痉挛、疝气偏坠、奔豚气绕脐上冲、妇人不孕、两丸蹇塞、狐疝。
子宫穴
位置:位于下腹部,正中线,脐中下4寸,中极穴旁开3寸处。
作用:调经止带,理气和血,升提下陷。
主治疾病:月经不调、子宫下垂(脱垂)、崩漏、阴挺、痛经、不孕症、子宫内膜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血肿、附件炎、慢性盆腔炎、睾丸炎、前列腺炎、臌胀虚肿、腰痛、阑尾炎等。
乳上穴
位置:位于胸部,在锁骨中线上,第四肋间隙直上1口寸处(1口寸即两口角间距离)。
作用:清热解毒,理气止痛。
主治疾病:乳痈妬乳,肋间神经痛。
胸膛穴
位置:位于胸部,两乳头之间,胸骨体的两侧缘,与乳头相平处。
作用:宣肺止咳,和胃降逆,温通胸阳。
主治疾病:咳嗽、喘息、咳血、吐血、呕吐、食不下、咽干、噎膈、食管痉挛、胸痹、心悸、怔忡、背痛、乳痈、少乳、消渴。
龙颔穴
位置:位于胸部,胸骨中线,当胸骨剑突直上1.5寸处。
作用: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主治疾病:胃脘寒痛、噎膈、呕吐、喘息、胸痛。
肋头穴
位置:位于胸骨两侧,平第二及第三肋骨头上缘处,左右共4穴。
作用:止咳平喘、化痰散结。
主治疾病:咳嗽、支气管哮喘、胸膜炎、呼吸困难、症瘕、呃逆、肋间神经痛。
标准定位:位于头顶部,当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共4个穴位。
功用:镇静安神,清头明目,醒脑开窍。
主治病症: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精神病,脑血管病后遗症,大脑发育不全等。
当阳穴
位置:位于头前部,当正视时瞳孔直上,前发际上1寸处。
作用:袪风明目,宁神定志;疏风通络,清头明目。
主治疾病:感冒、鼻塞、偏、正头痛、神经性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炎、猝不识人、癔病。
伴星穴
位置:位于头部中线,入前发际1寸(上星穴)再旁开3寸处。
作用:安神活络。通利鼻窍。
主治疾病:癫痫、眩晕、偏头痛、鼻息肉。
囟会穴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穴前3寸) 。
主治疾病: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鼻渊,鼻出血,鼻痔,鼻痈,癫疾,嗜睡,小儿惊风。
鼻交頞中穴
位置:位于鼻背部正中线,鼻骨基底之上方鼻骨间缝中。
作用:平肝息风,清利湿热。
主治疾病:头晕、肝病、癫痫、猝倒、脑溢血、脑震荡、不省人事、口噤、健忘、善睡、角弓反张、面风如虫行、黄疸。
洪音穴
位置:位于颈前部,甲状软骨切迹上凹陷(廉泉穴)两侧旁0.5寸处。
作用:清利咽喉,止咳平喘。
主治疾病:急性喉炎、慢性喉炎、声音嘶哑、喉部刺痒、声带疾患及咳嗽、多痰、癔病性失语、舌肿大。
散笑穴
位置:位于面部,鼻唇沟之中点处。
作用:通利鼻窍,清热解毒。
主治疾病:鼻塞、急性鼻炎、颜面疔疮、颜面组织炎、面神经麻痹。
上廉泉穴
位置:位于颈前正中,下颌骨下1寸处。
作用:清音利喉,疏风泄热,清咽利舌。
主治疾病:舌强、舌面溃疡、舌下神经麻痹、流涎、语言不清、哑证、失语、口腔炎、口腔溃疡、急性咽炎、脑血管病引起的语言障碍。
夺命穴
位置:位于上臂桡侧,肩峰与肘横纹桡侧端连线的中点,当肱二头肌中。
作用:苏厥开窍,通络止痛,清热解毒。
主治疾病:晕厥、针刺中晕针反应、失神、腹痛、腹膜炎、上臂酸痛、目眩、丹毒、紫白癜风。
手逆注穴
位置:位于前臂屈侧正中线,腕横纹上6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作用:安神定惊,通络止痛。
主治疾病:癔病、狂痫、哭泣、前臂疼痛、上肢麻痹或痉挛、胸胁痛。
二白穴
位置: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中点上4寸,桡侧腕屈肌腱两侧,一侧2穴。
作用:清肠利湿,理气止痛。
主治:痔疮、脱肛、漏疮或痛或痒或下血、里急后重、前臂疼痛、胸胁痛。
泽前穴
位置:位于肘臂部,肘横纹桡侧端下1寸,正对中指处。
作用:舒筋活络,软坚散结。
主治疾病:上肢麻痹、前臂痉挛、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十宣穴
位置:位于手十指尖端,距爪甲游离缘约0.1寸,左右两手共十个穴位。
作用:开窍苏厥,清热止痉,通络止痛。
主治疾病:用于急救:昏迷、晕厥、休克、中暑、癫痫发作、癔病、小儿惊厥、中风等。用于各种热证:热病、咽喉肿痛、急性咽喉炎、重舌肿胀、口内生疮、瘰疬、痈疽、目赤肿痛、急性胃肠炎、高血压、手指麻木。以及乳蛾、小儿惊风、指端麻木、截瘫、吐泻、霍乱、疟疾等。
四缝穴
位置:位于两手2~5指的掌面,指间关节横纹之中点处,每侧四穴。
作用:消食导滞,祛痰化积,止咳驱虫。
主治疾病:小儿疳积、小儿腹泻、百日咳、气喘、咳嗽、蛔虫病等肠道寄生虫病、指病等。
凤眼穴
位置:位于手拇指桡侧缘,指骨关节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作用:明目利窍,舒筋活络。
主治疾病:夜盲、目生白翳等一切目疾、五指麻木、屈伸不利、心腹烦满。
小指尖穴
位置:手小指之尖端,距爪甲0.1寸处。
作用:止咳平喘,清热利湿。
主治疾病:百日咳、支气管哮喘、黄疸、疝气、消渴。
渊腋穴
位置:位于侧胸部,举臂,当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4肋间隙中。
作用:理气宽胸,活络止痛。
主治疾病:恶寒,发热,咳嗽,胸满,肋痛,腋下肿,臂痛不举,马刀侠瘿。现多用于腋下淋巴结炎,胸肌痉挛,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辄筋穴
位置:位于侧胸部,当腋中线前1寸,横平乳头第4肋间隙中。
作用:降逆平喘,理气止痛,疏肝和胃。
主治疾病:胸肋痛,气喘,喘息,支气管哮喘,呕吐,痢疾,吞酸,多涎,胸满不得卧、不得眠,预言涩滞,腋肿,胸膜炎,肩臂痛,神经衰弱,四肢痉挛抽搐。现多用于腋下淋巴结炎,肋间神经痛,胃炎等。
大包穴
位置: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作用:宣肺理气,宽胸益脾。
主治:气喘,哮喘,胸闷,心内膜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胁病等呼吸系统疾病,全身疼痛,四肢无力,食多身瘦。
带脉穴
位置:位于侧腹部,当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作用:健脾利湿,调经止带,益肾强腰。
主治疾病:月经不调,闭经,赤白带下,阴挺,腹痛,疝气,偏坠,腰胁痛,腹胀,里急后重,瘫痪,下肢无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