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瑞士旅游手表因特拉肯日内瓦zermatt旅游 |
这次的瑞士之行,很高兴接触了几位瑞士的“土著”居民,有的是官员,有的是酒店经理,有的是旅游景点的解说员。全都是旅游爱好者,欧洲不必说,北美,亚洲,非洲也常去。当然还有几个是中国通。在杭州北京工作生活了多年,还有的曾经是学汉语留学生。所以,他们聊的话题比较到位。
001. 瑞士zermatt小城的警察很像一个遛狗的大男孩。
家里面谁管钱
老外不打听工资年龄,瑞士人很清楚这一点。但在几天的接触中,看到我们不停的买手表,一买就是几块,定力十足的瑞士人还是不免咂咂舌,真有钱呢。其实我们不过是一群小混混而已,总共也不过10来万的人民币,而且都是给人家带的“任务”。看到我们买的手表,自然聊起了他们的手表观念。她说瑞士人大都不带机械表,因为都没有钱能买得起昂贵的机械表。其实瑞士的人均收入在5万美元以上,真是会“哭穷”啊。又谈起买表给丈夫或妻子时,谁来买单的问题。当聊起了中国家庭很大比例是女人管钱这个国人皆知的秘密时,瑞士的女导游很是兴奋,她觉得在中国当女人真的很好。而我们在场的几个人对这个问题都觉得有些不舒服,男的不爱回答或是不愿承认;而女的也一个劲的低头夹菜,好像说的话题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一样。她说她的丈夫要她代买一块石英的表,然后回去她丈夫付钱给她。因为是导游的缘故,她每天都要到表行,只是买起来比较方便。因为瑞士的夫妻绝大部分是AA制财务体制,共同账户由双方共同管理,其余的钱是个人管个人的。而我们听起来觉得有些不能理解。
瑞士有白雪,北京有黑雪
在拉沃葡萄园参观,导游是西庸城堡的解说员,一位英语讲的很好,知识面很 广的老太太。席间,她说她曾经两次到过西非的加纳,驾车去的。其中的一次,她走走停停,一路边光穿越直布罗陀海峡,跨北非沙漠,转过卡萨布拉卡和金字塔,辗转来到加纳时距离出发时已经过去6个月了。这位曾经在北京住过很长时间的“中国通”说她很留恋在北京的日子,特别是在冬天的时候也去八达岭看雪。看到了拉沃的蓝天白云,还有高山纯净的皑皑白雪。她说我们去北京看black snow(黑雪),说话时脸上没有一丝的微笑,好像不是在开玩笑,而是在陈述一个最基本的事实。真哏啊,难道你以为北京的雪自古以来就是黑的么?瘸子面前不说短话,而我们恰恰是拄拐的人,搂草打兔子,顺带着就刺激了我们一下。
在海拔2,800 多米的雪朗峰,我们一起跳跃留影。看到雪窝之间有灰蓝色的细细的灰尘一样的东西,导游说这是夏季从非洲刮过来了。我们也不知道真还是假,反正我听了挺害怕的,可千万被说是从亚洲吹来的沙尘暴。
路边的小房子是总统的
参观完拉沃,走在赶火车的路上,导游老太太指着一处房子问我,知道这是谁的房子么?--“瑞士联邦总统的房子”。这是前任的总统汉斯·鲁道夫·默茨的房子,没有安保,没有围墙,一切和平常人家没有两样。她接着告诉我们,瑞士的总统没有什么大的权力,权力都在下面的7位部长身上,总统是象征性的。在洛桑,导游也曾跟我们说道这样的问题,瑞士没有大事情,都是小事。所以通常外国总统的工作在瑞士都不存在,如军事外交等,瑞士是一个永久中立国,没有军队,也不涉及主权领土之争的外交,基本上就是关门过日子。一般的事情州政府就都搞定了,如大学费用划拨,地铁运行,垃圾清理费用等等。不过,居民家中经常会收到各种有回执的表决信,一年之中会接到几十封这样的信件,内容有是否允许外来人口买卖房地产,能不能给不上班的人每月无偿补助1,000瑞郎,最低工资保障的起征点多少合理,等等诸如此类的“鸡毛蒜皮”的小事 都要由一张小小的回执信表决。导游说,她们都十分重视这样的信件,每每都要仔细研究,郑重填好投到信筒。
有钱是因为我们很幸运
在因特拉肯接待我们是一位旅游协会的工作人员,他说他是素食者,吃素的。上来的主菜是火鸡,可能火鸡在瑞士算是素食。席间,谈到瑞士的土地贫瘠,不适合农业发展,却创造了高附加值的手表工业。没有钢铁却能生产精密机械,没有可可豆却能诞生优质巧克力等话题。他对于“巧克力”的解释是因为“瑞士的牛奶最好”。而是对于那些精密行业的诞生,他说是因为“我们很幸运”。我说你去赌场么,他说不去。“幸运的话,应该常去赌场啊,因特拉肯就有一个很漂亮的casino”。---他嘿嘿一笑,不作回答。 瑞士人发明了机械表,戴的人却很多少;到处有赌场,去玩的人也不多。这些都是给游客准备的。小伙子很健谈,也能喝酒,临分手时脸上还荡漾着酒兴,同时还跟我们主动说起了我们都不知道的“陈光诚”事件,他说美国人多管闲事。
不喜欢去迪拜旅游
瑞士人不戴金表,不去赌场,但是爱旅游。有了钞票会在世界各地转悠。日内瓦一位旅游局的官员问我“你最喜欢哪个国家”,还特别叮嘱我:一定要说真话。我说:“我喜欢美国的加州,从南到北,像是从欧洲的地中海转到了阿尔卑斯山。一次旅行,可以同时看到婆娑的棕榈和皑皑的白雪;既能在大海里仰天划水,也可以在沙漠里徒步孤旅。而且价格也便宜”。她说她也喜欢加州,而不喜欢纽约。 特别是不喜欢那个中东沙漠里的迪拜,到处是纸醉金迷触光交错。她说瑞士人特喜欢运功型旅游,每到一个滑雪场住下来,一待就是几天,不看风景,不看庙。每天就是背着重重的行囊爬到空气稀薄的山顶纵然一跃,滑雪滑雪。所以,瑞士没有战争,却经常可以看到肢体伤残的人,大部分是登山滑雪造成的。在一家米其林星级餐厅,他们还问起过中餐和西餐那个好吃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所以我说都喜欢。其实他们大概都有自己的答案:绿色出行,绿色生活。
瑞士人其实本没有什么“土著”,会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还有英语,语言发达。和老美的舍我其谁高声阔论民主人权不同,和日本人的表面上点头哈腰内心从不不外露也不一样,瑞士人聊天润物细无声,话题不温不火,从点菜开始一直到买单起身。饭吃完了,嗑也聊完了,回味一下,大部分话题都有分量,且属于闷骚型,有点刁钻还可能使人有点使人尴尬,反正都挺“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