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蒙特利尔奥运场馆:从阳刚的“男根”到阴柔的“面包圈”

(2010-10-15 08:55:56)
标签:

蒙特利尔体育馆

面包圈

olympic

stadium

      1976年蒙特利尔夏季奥运会的场馆以其繁杂的设计和别致的造型为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场馆斜翘的蒙特利尔塔凸显了奥林匹克所崇尚的“男根”精神,在热热闹闹的奥运过后,“男根”雄风不再,反而给当地人留下了巨大的财务负担。蒙特利尔人戏称“男根”为Big O,一是取自于Big owe 的同音,意味巨大的欠账;二是形容体育馆圆形顶棚宛如doughnut,像一个阴柔的“面包圈”。

蒙特利尔奥运场馆:从阳刚的“男根”到阴柔的“面包圈”
001.设计上的不合理和当地的人为天气等因素最终将伟大的“男根”推向了让蒙特利尔人感到难堪甚而愤怒的“面包圈”。如今在蒙特利尔,一提起这个体育馆人多会戏称为“Big O”.当时的蒙特利尔是加拿大的第一大城市,而这里以法国后裔为主的魁北克人和法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个时代蒙特利尔的地铁,桥梁,体育馆剧场等好多的基础设施都是采用法国的设计,标的甚至是原材料。


蒙特利尔奥运场馆:从阳刚的“男根”到阴柔的“面包圈”
002。体育馆的设计师聘请的是法国Roger Taillibert,这位浪漫的设计师为蒙特利尔设计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斜拉提升的蒙特利尔塔,塔高175米,作为该馆的重要标志。同时该馆巨大的顶棚可以开启,达到场馆既能露天又能封闭的目的。


蒙特利尔奥运场馆:从阳刚的“男根”到阴柔的“面包圈”
003。 这一大胆的设计为日后的“Big O”埋下了祸根。而实际上,到1976年奥运开幕的时刻,由于持续不断的罢工等原因,那个象征意义巨大的顶棚干脆就没有运到现场,还在法国温暖的仓库里睡觉呢,直到奥运闭幕后11年的1987年才正式安装启用。


蒙特利尔奥运场馆:从阳刚的“男根”到阴柔的“面包圈”
004。这个巨大的“面包圈”重量就达66吨,面积性为5,500平方米。在几十米的高空自由开启绝非易事。加之蒙特利尔冬天零下30度严寒的天气为场馆的机械传动和顶棚材料的耐寒性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蒙特利尔奥运场馆:从阳刚的“男根”到阴柔的“面包圈”
005。日后实践表明,该馆的初始设计就存在不可弥补的隐患。为了减少损失,蒙特利尔人也是绞尽脑汁,体育馆已经改成建有自然生态馆,蒙特利尔塔向游人开放,甚至动用烟草税弥补财政缺口。但这些举措对于太过庞大的体育馆来说,终究是杯水车薪。


蒙特利尔奥运场馆:从阳刚的“男根”到阴柔的“面包圈”
006。“亡羊补牢”却越补洞越大,这一恼人的“男根”变成了蒙特利尔人的无底洞,纳税人从当年的欣喜,转变成怀疑,难堪,自嘲,直至愤怒。“Big O”一词在蒙特利尔家喻户晓,却是嗤之以鼻。


蒙特利尔奥运场馆:从阳刚的“男根”到阴柔的“面包圈”
007。1973年开始破土动工的奥运场馆于976年投入使用,当时耗资7.7亿加元。截止到2006年,加上利息,其他费用以及维护费,该馆的实际总支出已经高达天文数字的14.7亿加元,相当于又建造了一个体育馆。

 
蒙特利尔奥运场馆:从阳刚的“男根”到阴柔的“面包圈”
008。 1976年的加拿大有两件历史性的大事。一是政治上,加拿大加入了象征发达国家标志的“西方七国集团”;二是举办了取悦世界的免费大餐--奥林匹克运动会。


蒙特利尔奥运场馆:从阳刚的“男根”到阴柔的“面包圈”
009。可能是为了显示加拿大在国际舞台上的独立的形象,摆脱在世人眼中加拿大为美国的“一个州”的阴影,加拿大联邦政府和魁北克省政府都倾尽全力来举办这次奥运盛会。


蒙特利尔奥运场馆:从阳刚的“男根”到阴柔的“面包圈”
010。特别是以1967年的蒙特利尔EXPO世博为标志,魁北克人的独立思潮接连不断,直到1995年的全民公决达到高峰。在独立思潮最盛行的时刻,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魁北克并大肆挥舞“独立”“自由”的旗帜,为魁北克的独立打气助威。“大国地位”和“民族崛起”的社会思潮催生了加拿大人主动为奥运掏出白花花银子的自觉行动。

蒙特利尔奥运场馆:从阳刚的“男根”到阴柔的“面包圈”
011。 醒悟的蒙特利尔人终于明白了,当年向世人展示雄风的“男根”,其实是他们无法甩掉的大包袱。人们说出了“Big O”---owe--oh---惊讶!直至“Big mistake”--巨大的失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