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还是以时间为顺序?

(2016-03-15 17:51:20)
标签:

线索

知识

分类: 试题研究

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还是以时间为顺序?

                         文 / 归园田居主人

    在一位网友的博客中看到了一道试题,引发了我的质疑:

  2011 ·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 河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构思技巧的能力。题干已经明确提示从两阕的首句看,而上阕的渐向暝和下阕的更深人去寂静,是比较明显的一个时间过渡,据此可以看出是时间线索。

(2)参考答案  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说明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质疑:

任何一本语文教师知识手册上,都只有以“时间”为线索的说法,没有以“时间推移”为线索的说法。“时间”和“时间推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散文中的线索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作为“线索”的人物、物件、时间、地点、话语等,在文章的各个层次中会反复出现,它起的作用是串连若干个材料,把不同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文章。譬如鲁迅的《祝福》中,“我”就是线索。文章写了“我”听到、见到的祥林嫂的一生。《祝福》如果没有“我”这个人物,祥林嫂的一生就是碎片化的,有了“我”,这些碎片化的材料就组成了一篇完整的文章。《祝福》也正因为有了“我”这个人物,才有可能采用倒叙的写法。

周邦彦的《关河令》写的只是一个生活的片段,描写了词人孤身一人在外,人在旅途,思念亲人,长夜难熬。因为这首词写的只是一个生活片段,所以根本不需要什么“线索”,也就是说这首词根本没有什么“线索”。词的上、下两阕的首句,表明的是时间的推移,以表现思亲之情浓烈,导致长夜难熬。这是“时间”顺序,而不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

那么“时间”到底是怎样做为线索的呢?笔者手头没有合适的文章可以作为例子来说明,所以只能抽象地说一下。根据“线索”总是在文章的各个层次中反复出现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如果一篇文章,以某个时间为线索,那么表示这个时间的词语必定在文章的各个层次反复出现。譬如以“十月一日”为线索,那么文章写的所有事件必定都发生在十月一日,文章的各个层次就必定会出现“十月一日”这个词语。这样,“十月一日”这个时间就成为了这篇文章的线索。以地点为线索的文章也是如此。

为什么这道题的命题老师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呢?原因很简单:他只知道有“线索”这个知识,不知道“线索”的作用和特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