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2014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青春逝去,青春不朽》
(2014-08-20 10:35:53)
标签:
评分原则专家满分作文 |
分类: 作文点评 |
评2014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青春逝去,青春不朽》
文 / 归园田居主人
青春逝去,青春不朽
终评 70分
我想,草籽枕头的青春,姨婆的青春和村庄的青春,大概是一起逝去的。
【点评】“姨婆”是年长作者两辈的人物,“姨婆”的青春,作者能看到吗?“村庄的青春”?一个村庄的存在,至少有上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历史吧,“村庄的青春”是这个村庄的哪一个阶段?笔者觉得,在作者的年纪,村庄应该是“老”了,“村庄的青春”怎么可能与“姨婆”的青春“一起逝去”呢?笔者看到过一篇文章,写的是几百年来一个村庄几乎不变的生活状态。对一个村庄来说,无所谓有“青春”,它只有或存在,或毁灭,或改变。在新时代,村庄开始改变,旧房变新屋,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时俱进,古老的村庄焕发出了新的青春,但是,说村庄的青春“逝去”,于情于理都说不通。
在姨婆一口健壮整齐的牙齿能干净利落地咬断草茎时,我想她是青春的;在她能每天早上四点半利落地爬起,与村庄里的女人们叽叽咋咋热热闹闹地去收草籽时,我想她是青春的;在我每年都换上的新草籽枕头散发出草木与大地干净而辛辣的气息时,我想它是青春的;在村庄还是鸡鸣狗吠,热闹非凡时,我想它是青春的……
【点评】“有一口健壮整齐的牙齿能干净利落地咬断草茎”,就能说是“青春”的吗?五六十岁的人,有一口健壮整齐的牙齿的,绝对不在少数;“能每天早上四点半利落地爬起,与村庄里的女人们叽叽咋咋热热闹闹地去收草籽”,就能说是“青春”吗?农村里五六十岁的女人,“四点半利落地爬起”,绝对是常见的。就连城市里的大妈们,不是早晚充满活力地在跳广场舞吗!“村庄还是鸡鸣狗吠,热闹非凡时”,就能说村庄是“青春”的吗?试问,哪一个村庄的早晨,哪怕是有几百年历史,上千年历史的村庄的早晨,不是“鸡鸣狗吠,热闹非凡”的?哪一个房屋墙壁陈旧,水渍斑斑,屋檐长着野草的的村庄的早晨不是“鸡鸣狗吠,热闹非凡”的?
作者对姨婆和村庄,抓住特征,用象征性的行为或事物予以描绘,这是记叙文的特点,应该肯定,但关键是作者的描写有没有抓住“青春”的本质?绝对没有!所以作者对“青春”的理解连“肤浅”这个词语都谈不上,只能用“模糊不清”这个词语来概括。
记忆中最清晰的是姨婆早上出门时的背影。彼时她年轻如斯,活力如斯,蹑手蹑脚地打开那扇老旧的木门。可我每次都会在木门的吱呀声中醒来,然后看到她梳着一个大辫子的挺直的背影和门缝中微露的一条狭长的晨曦。从孟夏到深冬,那天晨曦从微红变作深紫,从二十岁到四十岁,姨婆的背影从挺直变得微躬……
【点评】笔者在前面的点评中说过,作者与他(她)的“姨婆”差了两辈。如果说农村里的女孩结婚早,那么作者的母亲生他(她)时最早不会早于19岁,而“姨婆”比他(她)母亲又长了一辈,假设作者的外婆是家里的长女,又是早婚,那么作者出生时外婆至少是年近四十了,假设“姨婆”比外婆小了几岁,那么作者出生时,“姨婆”至少是三十多岁了,到作者能记事时,“姨婆”至少是四十岁左右了!试问:作者的“记忆”中,怎么可能会有“从二十岁到四十岁,姨婆的背影从挺直变得微躬”?胡编乱造,是这一段文字的“特色”。
站在姨婆的墓前,我撒下一把清香的草籽。肝癌夺走了她还不算太老的生命。可我知道,当村子里的人都千方百计地奔向城市,奔向羽绒枕头,姨婆就已不可能回到她的青春了。
回望身后,曾经长满稗草的湿润小径上尘土飞扬。宽阔的水泥路上,新建的小洋楼里新的村里人们,抑或是半个城里人们,开着汽车,枕着羽绒枕头,过着他们不一样的青春。
【点评】“湿润小径上”怎么会“尘土飞扬”?“长满稗草”的路更不会“尘土飞扬”!
青春逝去,青春不朽。
【评语】文章主要写了自己的“姨婆”和姨婆时候的“村庄”,结语(即主旨)是“青春逝去,青春不朽”。从写村庄的这一条线来看,虽然有些问题,但也有特色,但这并不是这篇文章的主线,文章的主线是“姨婆”。“姨婆”在四十岁时“逝去”,但这与“青春逝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作者混淆了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更主要的是“姨婆”逝去了,但是作者没有给出“姨婆”的“青春不朽”的理由!
作者对“青春”没有明确的理解,因此文章的思想浅薄;文章没有给出“青春不朽”的理由,文章的结句(主旨)与文章的内容基本上没有关系,属于牵强附会一类的文章。这样的文章,文笔再好,构思再“巧妙”,绝对不应该给予满分!就这篇文章而言,要我来打分,我支持两位给45分的阅卷老师。
【说明】这篇文章是专家组在阅卷中印发的简报。一评45分,二评59分,三评45分;专家组终评70分。这显然是一篇极优秀的考场作文。为何三位老师中有两位老师给45分?据我们组长说,这篇文章的字真的是太潦草!暂不考虑那两位给45分阅卷老师的责任心,从电脑阅卷角度而言,这篇文章给45分有它必然之处。这篇作文如果不是给专家组或复查组给发现了,不就是45分的命运吗?这个事例虽然是个个案,有点夸张,但它的确是真实的,更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评】
上面的“说明”是此博文发表者写的,他在“说明”的最后说“应引起我们的思考”,我认为这句话没错,但是引起笔者思考的不是博文发表者想说的为什么专家组判定满分的作文会被阅卷老师判45分,而是思考为什么明明只能判45分的作文,会被“专家们”判为满分!如果是中考作文,文章的内容不错,文笔也不错,但是文末点题之笔与文章的内容没有关系,初中老师绝对会认为这样的文章只能判较低的分数,可是为什么江苏省高考阅卷组的“专家”们会认为这样的文章应该给满分呢?这难道不值得江苏省高考阅卷组的“专家”们思考吗?
与这篇“满分作文”一同发表的还有2014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评分细则,笔者看了其中的两条,发现了这篇“满分作文”出笼的原因。
判分原则
从考场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公正公平,对每一位考生负责;议论文重在评判其理性思辨和分析说理能力,记叙文重在评价其构思、细节、文采、意蕴等写作技巧和智慧。
【评】从上述“判分原则”可以看出,“原则”的制定者对议论文和记叙文的判分原则着眼于两种文体的不同,忽视了两种文体文章的相同点,即文章必须有对“青春”精神特质的准确解读,两种不同文体在这一点上是应该是一致的。笔者认为,不论是写议论文还是写记叙文,缺少对“青春”精神特质的准确、清楚的解读,文章就不能得高分。但是,笔者揣测,“专家”们可能就是单凭“记叙文重在评价其构思、细节、文采、意蕴等写作技巧和智慧”,给出了满分。但是这篇作文的构思、细节、意蕴就是无懈可击的吗?笔者在对作文的点评中指出了这篇“满分作文”中的许多问题,“专家”们怎么就看不到呢?
特别说明
鉴于许多考生习惯于熟点写作,多以“青春不朽”为题,阅卷时务请关注如下三个方面:
①看“青春”的界定是否恰当。“青春不朽”或者“不朽青春”为题,均建立在精神层面的“青春”之上,因此,必须判断其所写内容是否体现“精神青春”的特质,如“靓丽”、“朝气”、“纯真”、“冲动”、“张扬”、“青涩”、“梦想”、“好奇”等相关特质。如果全文没有关于“青春”精神特质的描述或诠释,则视为概念模糊、判断失当处理。这类文章,原则上不能及格。
【评】按照上述笔者改为红字并加着重号的评分要求,这篇被专家们判为满分的作文,应该判为不及格,因为作者无论对“姨婆”“青春特质”的描述,还是对村庄“青春特质”的描述,都是不准确的,应当如“特别说明”所说,按照“视为概念模糊、判断适当处理”。可令笔者感到疑惑的是,为什么“原则”的制定者,面对具体的作文时,就不讲“原则”了呢?随心所欲,只要“专家”们喜欢就可以得满分,估计这就是这篇应该被判为不及格的作文被判满分的原因所在!
②看是否“讲道理”。重点判断是否对“精神青春”、“所以不朽”或“怎样不朽”进行分析和论证,是否言之成理或自圆其说。凡能够在分析与论述中得出“不朽的是沉淀在人类心灵中不会消失的东西,不朽的青春是一种来之于心也存之于心的东西”之类的结论,应该视为见解独到和深刻;虽无深刻独到之见解,但能在常识、常理范围内有分析,有议论层次,说理有一定智慧,写作功底较好,可判为二类卷;如果见解平等陈旧,至于浅表,论证分析比较简单,虽形式上中规中矩,判为三类卷或四类卷;如果仅仅是“青春不朽”的整体打包,或者堆砌熟知的事例故事,原则上判为“五类卷”。
【评】这篇“满分作文”,见解“至于浅表”,这个评语是不会错的,按照这样的标准,这篇文章最多是四类卷,这就是笔者支持给45分的阅卷老师的理由!
③对于把“青春”理解成一种“记忆”,或者通过“校园青春记忆”等故事进行演绎,务必请关注其“青春记忆”是否刻骨铭心、永志难忘甚至薪火相传。如是,可视为切题;否则,视为偏离题意。
【总说】一篇最多只能给四类卷的作文,按照专家们自己制定的评分原则,甚至可以判为不及格的作文,被“专家”们这么一评,就摇身一变,成了满分作文,这是何等的笑话啊!为什么专家们自己制定评分原则,在具体评分时却又不按照“原则”来评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是笔者很想知道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