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4年全国卷文言文试题翻译  兼对四道考题的质疑

(2014-07-21 18:32:58)
标签:

文化

庙号

刺史

皇上

朝廷

分类: 文言文翻译

2014年全国卷文言文试题翻译兼对四道考题的质疑

文 / 归园田居主人

翻译: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扬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

韦凑,字彦宗,是京兆万年人。永淳初年,脱掉平民穿的粗布衣服,做了官,任婺州参军事。调任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认为他很有才能,向朝廷上表,升任扬州法曹。扬州人孟神爽从仁寿县令任上被罢免,他为人骄横跋扈,多次犯法,但是他与权贵者的亲戚有交往,扬州官员不敢对他绳之以法,韦凑查问惩办,用刑杖把他打死,远近百姓都称赞并佩服韦凑。韦凑进入相王府做其属吏,当时姚崇兼任相王府长史,曾经说过:“韦先生见识远大,文章周密详备,我为这么晚见到他而感到遗憾。”韦凑六次任司农少卿。因为公事而触犯了宗楚客,出京任贝州刺史。唐睿宗登基,韦凑升任太府,兼任通事舍人。

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 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

景云初年,皇上建造金仙观等道观,韦凑上表谏说,以为:“现在正是农事繁忙的时候,虽然建造道观的钱是公主出的,但是用高价买来普通的材料,那么农民就会不去种地而选择做生意,追求赚钱而抛弃了农事,恐怕天下会有人挨饿。”皇上不听。韦凑坚持己见,认为“现在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草木被昆虫、洪水伤害很多,这些都不是仁慈圣明的皇上的本意。”皇上下诏书叫朝臣审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说:“先生真敢这样说啊?”韦凑回答:“我享受着优厚的俸禄,就不敢想到死的问题,况且在圣明的当世必定不会死人吗?”朝廷因为韦凑的谏说而减少了建造道观的费用几万两。

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

韦凑出京任陕州、汝州、岐州三州刺史。开元初年,朝廷想为靖陵立碑,韦凑认为古代陵园不立碑,又,天下大旱不可以大兴工程,经韦凑谏说后立碑之事就终止了。升任为将作监。皇上下诏恢复孝敬皇帝的庙号义宗,韦凑谏说:“《传》上说:‘一定要名实相符。’《礼记》:‘祖’是有功的皇帝的庙号,‘宗’是有德的皇帝的庙号,他们的庙百代不毁。历代庙号称‘宗’的,都开拓疆域,恩德令人尊敬,位列昭穆,这就叫‘不毁’。孝敬皇帝没有登基,又另建了寝庙。那就没有称‘宗’的道理。”于是这件事就作罢了。

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调任右卫大将军,唐玄宗说:“按照往日的制度,诸位卫大将军与尚书交替担任,近来担任这个职位的人原来的官职都较低,所以借用您来加重右卫将军这个职务的份量,希望您不要推辞!”不久调任河南尹,封为彭城郡公。遇上洛阳主簿王钧以行贿来抵充死罪这件事,皇上下诏书:“两台御史、河南尹放纵官员侵吞公家财产,谋取私利,按照《春秋》上的记载,这种情况要重责主管官员,韦凑出京贬为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贬为通州司马。”过了很久,韦凑才升为太原尹,兼任北都军器监,边防得到恢复,皇上下诏赐予时兴的衣服慰问勉励他。等他生病时,派遣高明的医生上门为他治病。韦凑故世时,六十五岁。

【注释】⑴解褐:脱去布衣,担任官职。⑵仁寿:县名,属四川眉山。⑶豪纵:骄横跋扈。相王:李隆基的父亲李旦。姚崇:唐朝三朝名相。当时被武则天任命为同平章事,兼任相王府长史。宗楚客:武则天之侄。高宗时举进士,武后时累迁户部侍郎。神功元年(697),升任宰相。执争:坚持己见,不妥协。舍耕取顾:顾,商店称来买东西的人。蛟:古代传说中能发水的一种龙。将作大匠:“将作监”的别称。唐孝敬皇帝李弘(652-675年),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长子,系高宗时期所立的第二位太子,薨逝于太子位,是唐朝第一位被追封为皇帝的太子。上元二年(675年),李弘随帝后出行洛阳,猝死于合璧宫绮云殿,年仅二十三岁。高宗为此悲痛不已,破例追赠太子李弘为皇帝,谥号孝敬,以天子礼仪葬于唐恭陵。神龙初年(705年),唐中宗李显为孝敬皇帝上庙号为唐义宗。开元六年(718年),唐玄宗李隆基依照旧礼撤销义宗庙号,复用孝敬皇帝谥号祭祀。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寝庙:古代宗庙的正殿称庙,后殿称寝,合称寝庙。彭城郡公:即把彭城郡作为韦凑的封地。“公”在古代是最高一级的爵位。赇:行贿。侵渔:侵夺,从中侵吞牟利。边备修举:边防得到恢复。劳勉:慰问勉励。⒅⒆⒇

 

质疑: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答案】B

B项是错的,但笔者认为A项也是错的,因为“解褐”用的是借代,不是比喻。借代的方式,学生应该掌握的有以部分代称整体,以特征代称本体这样两种。“解褐”属于以“以特征代称本体”这一种。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部属罗阳主簿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答案】B

B是错的,但笔者认为A项也是错的。错在命题者把“交通贵戚”里理解为“勾结权贵”。孟神爽是在扬州犯法的,扬州在唐朝时虽然经济文化繁华,但毕竟不是国家政治权力中心,有几个皇亲国戚是可以理解的,但要说有“权贵”,很难令人相信,因为“权贵”都在京城。更重要的是“贵戚”的重点是“戚”,是权贵者的亲戚。其次,用“勾结”这个词语令人想到的是他会有什么政治野心,谋图不轨,但孟神爽不是什么有野心的人物,他只是骄横跋扈,做了一些犯法的事情而已,所以把“交通”理解为“勾结”也是错误的,应该理解为“往来”。

 

(1) 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译文:吃着丰厚的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

“俸禄”能吃吗?如果是粮食,当然能吃,但如果俸禄是钱或布帛呢?“必不死乎?”能翻译成“肯定不会死人呢”吗?如果“肯定不会死人”,那么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为什么要问他:“公敢是耶? ”既然他们这样问韦凑,那就说明即使是在圣明的时代,也会因谏说而死人!如果不会因谏说而死人,那么韦凑为什么要说“死不敢顾”?明明知道自己不会死,他还这样说,那不是虚伪得很吗?所以此句应该翻译成:我享受着优厚的俸禄,就不敢想到死的问题,何况在圣明的当世就必定不会死人吗?只有这样翻译,才能显示出韦凑的胆量和勇气。

(2) 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译文: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

这样的翻译,读者实在是没法看懂。原因何在?命题者秉承的是直译的理念。直译的结果就是谁也看不懂这句话。当然也有可能命题者自己也不懂这句话。

笔者的翻译是:近来担任这个职务的人原来的官衔都较低,所以借用您来加重卫将军这个职务的份量,希望您不要推辞!

为什么这样翻译?部队里就有这种现象,有的师长军衔是大校,有的师长军衔却是少将。很明显,少将级的师长的“份量”比大校级的师长要重得多。在地方官员中也有类似的现象,职位相同,行政级别却不一样,都是一个道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