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 送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实录点评
(2011-11-02 19:08:23)
标签:
辛弃疾陈同甫破阵子艺术形象教育 |
分类: 教学研究 |
《破阵子· 送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实录点评
说明:我在一位老师的博客里看到了《破阵子·送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学实录,据这位老师介绍,这个教案她是从某资料库里花3元钱买来的。我看了这个教案感到存在不少问题,现作点评如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老师为大家讲一个故事:(辛弃疾擒拿叛徒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
1.这个英雄是谁?辛弃疾
2.出示作者简介:辛弃疾,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文坛上有“苏辛”之称,是宋代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这样一位侠肝义胆的侠士,不以战功而以文名享誉历史。让我们走进他的词,感受那份英雄气概。
三、朗读
1.自由朗读诗词,注意课下注释。
2.一生读,另一生点评,要读得气势磅礴。点拨:弦(xian)非(xuan)
3.向他们学习,一起朗读词。
四、释题
1..哪一个字能概括全词内容?如何解释?
2读题目,想一想,你从题目中发现了哪些信息?
3.生发现⑴送给陈同甫;⑵赋壮词;⑶以寄之:送给/回寄
学生讨论明确:“壮”,雄壮、悲壮
五、品读:体味雄壮
六、参读:
1.为什么说“可怜白发生”?
2.补充资料:“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
讨论明确:“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一种梦想,或是一种回忆,或是一种理想
2.
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岳飞《满江红》
3.
“醉里挑灯看剑”——借酒浇愁愁更愁
七、总结
辛弃疾拼却一生,理想却未能实现,在病榻上仍呼“杀贼,杀贼!”但其人格却得到了升华。全体同学齐诵《破阵子》,下课。
【点评】
文学作品与议论文最大的区别在于,文学是形象的,而议论是抽象的。形象的文学作品应该通过对形象的感悟去解读,但是这堂课却不是这样。第一,老师从标题中的“壮”字入手,这中做法实际上是从概念出发,而不是从词作描写的形象出发去解读词作。第二,辛弃疾这首词完整的艺术形象被肢解了,学生根本无法感受到一丝一毫的词作所表现的“雄壮”和“悲壮”。因为“雄壮”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悲壮”是一种情感,而情感在很多情况下也是通过形象传递给读者的。如果艺术作品的教学不是引导学生去感受作品描绘的艺术形象,那么对“雄壮”、“悲壮”之类的感悟就是一句空话。
要解决这些问题,最主要的是教师对这首词要有整体的正确的理解。
辛弃疾的这首词,上阕的关键词是“点兵”。什么是“点兵”?词典上的解释是“召集并检阅即将或准备出征的士兵,并喝送行酒”,可见,古代的出征前的“点兵”与现代的“国庆大阅兵”完全是两码事,教师引导学生“联想到国庆大阅兵”,是实实在在的误导;而把“八百里分麾下炙”解读成“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战斗场面”更是匪夷所思,这是场什么样“战斗”,可以“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为什么教师会误导学生?这是因为他没有意识到,词的上阕,“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描写的场景就是“沙场秋点兵”。
“醉里挑灯看剑”,诗人在夜里设宴为朋友陈同甫饯行,酒兴正酣之际,他拨亮了油灯,抽出宝剑,用手抚摸着剑身,豪情在胸中激荡。“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梦回”领起后三句。“梦”,不是睡梦,而是想象。诗人想象着自己好像回到了当年“沙场秋点兵”的场景之中,他看到了军营中,千百座营帐一座一座连成一片,听到了号角声在军营中响成一片,自己站在高高的将台上挥动着令旗,军队随着他的指挥娴熟地演练着兵阵。演练结束后,将士们宰牛煮酒,一边听着悲壮激昂的战地乐曲,一边大口喝酒大口吃肉。
下阕,“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写诗人想象自己骑在战马上,纵横驰骋,弓弦响起,声如霹雳,箭如飞石,射向敌人,敌人闻风丧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实现了心中的抱负,既为君王完成了收服中原的大业,自己又能在生前和身后都扬名天下。“可怜白发生”,诗人叹息只是自己已经年老体衰,又是贬职在家,这样的愿望已经没有实现的可能,心中的失望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