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起离开属于晋城市的高平县前往长治市的长子县。长子县------历史悠久,是往昔尧王的故里、丹朱的封地、精卫的故乡、西燕的古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丹朱是尧的长子,该县名由此而来。我们计划在长子县游览法兴寺和崇庆寺。
法兴寺,第三批国保,时代:唐、宋,地址:长子县东南15公里的慈林山。始建于后凉神鼎元年(401年),初名慈林寺,唐上元元年(760年)改名广德寺,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始称法兴寺,宋、元、明、清历代屡有修葺。现代,法兴寺旧址因地处慈林山煤矿采空区,致使上世纪中后期开始地基沉降、殿墙开裂、梁架结构严重变形。为抢救这一珍贵文物,文物主管部门决定将全寺由原来的慈林山西迁至翠云山。工程开始于一九八四年,主体竣工于一九九六年。

搬迁复健后的法兴寺占地六十余亩,整组建筑随山势而布局,从大石阶、山门、舍利塔、圆觉殿到毗卢殿,中轴线上的建筑由南至北依次层层升高,两侧配以关圣殿、伽蓝殿、东、西配殿。布局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壮观。


法兴寺有三绝:一是唐代的舍利塔,二是唐代的燃灯塔,三是园觉殿内的宋代彩塑。
过山门,首先看到的就是第一绝---舍利塔。舍利塔又称石殿,通体用砂石板构造。平面呈回字正方形,每边长8.8米,安拱形石板门,重檐楼阁式,塔檐叠出三层。整个外形似塔非塔,似殿非殿,是我国现存唐代古塔中的孤例。据记载,唐朝咸亨(六七零——六七三)年间,高祖李渊第十三子,时任潞州刺史的郑惠王李元懿,不仅为法兴寺带来了佛门至宝——三七粒佛舍利骨,还建造了这座大朴不雕、造型别致的石舍利塔。

舍利塔前,左右有唐代八角石幢式佛塔各一座。

第二绝---燃灯塔通高2.26米,平面呈八角形,基座层,下层基座叠涩束腰式,底盘周围雕跑兽,门内雕伎乐天八个。隔柱上刻有“唐大历八年清信士董希……于此寺敬造长明灯台一所”。国内现存唐代燃灯塔仅有三个,法兴寺这盏燃灯塔造型最精巧,雕刻最工细,保存最完整,被誉为古石雕的珍品。

圆觉殿为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重建。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圆觉系指佛家修成圆满正果的灵觉之道。

圆觉殿斗拱肥硕、飞檐腾空,气势非凡,雄浑庄重。



殿内的佛坛十分宽大,平面成凹字形,坛上释迦结跏而坐,二弟子躬身相侍,文殊、普贤分驾狮、象位于两侧,金刚两尊位于台上前角。法兴寺之第三绝是殿内的圆觉像十二尊。圆觉像面部丰腴,肌肉丰满,高髻秀眉,庄重优美,神态俊逸,服饰色彩柔和,衣纹起伏流畅,极富韵律感,体态自如而神情各异,项下璎珞简练,特别是北宋政和元年(111年)塑造的圆觉像,一手托腮作沉思状,神情溢于眉梢,流于口角,更给人以和颜悦色可亲之感。此殿彩塑造型俊美,工艺极精,是宋代彩塑的精品。(以下图片来自网络)


东侧关帝殿三间,为明清两代风格,内供奉关帝神。




圆觉殿后的毗卢殿,明式悬山顶。

毗卢殿殿脊琉璃构件为明弘治五年(1492)遗制,胎质细腻、釉色鲜丽,浮雕龙形造型饱满,动感十足。





殿内主尊造像为三身佛:中尊法身毗卢遮那佛、左尊报身卢舍那佛、右尊应身释迦牟尼佛。菩萨、弟子、天王、供养菩萨等胁侍像分列左右两侧。毗卢殿内的壁画和彩塑虽然成于近代,但挺适合我的欣赏口味。











毗卢殿前,左右各有一偏殿。

法兴寺的管理人员对圆觉殿看管极严,一个人坐在殿前,基本上是寸步不离。

我乘着他休息的一瞬间,还是抓拍了两张圆觉像。


离开法兴寺,我们前往崇庆寺。崇庆寺和法兴寺这对长子双璧相距非常近,之间也就十来分钟的车程。
崇庆寺,第四批国保,时代:宋,地址:长子县城东南22公里的紫云山腰下。崇庆寺分前、后寺,前为护国灵贶王庙,后为崇庆寺,前、后寺相距200米。
护国灵贶王庙创建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明清两代多次修葺,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遗构。

庙为前后两进院落,布局基本对称,总占地面积2081.13平方米,建筑面积1256.83平方米。中轴线上建筑有山门、王殿(正殿)、王宫(寝殿),山门两侧建有夹楼、掖门,前院东西两侧为廊房,正殿东西分别为高祠和药王祠,后院东西两侧分别为厢房(东侧已塌毁,但基址尚存),后殿两侧东西耳殿分别为白衣殿和大悲殿,寺内存有清代碑碣9通。




崇庆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宋元丰二年(1079年)完备塑像,明清均有扩建和修葺。据清嘉庆三年碑载:“千佛殿居其北,卧佛殿居其东,大士殿居其西,天王殿居其南。”现存建筑总体布局基本与之相符。


千佛殿,这座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的大殿,平面近正方形,单檐歇山顶,一攒攒的斗拱如层层叠叠的波涛,檐口巧妙地飞翘升起,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宋人精致优雅的审美趣味可见一斑。殿内佛坛上塑一佛二菩萨,背后为倒座观音,塑像具有宋塑风格。


天王殿内塑四大天王,威武有力。地藏殿内塑地藏菩萨与十王像,技艺极佳,据佛坛题记,为宋元丰二年(1079年)作品。三大士殿内梁枋柱额几乎全部为宋制,殿内神台低矮,上塑三大士,正壁和侧壁围拥着十八尊泥塑罗汉,艺术价值极高。评论称:诸罗汉造型生动,色调深沉,具有一种朴素苍劲、不带矫饰的艺术气息。工匠们以形传神,运用洗练简括的手法,通过表情、体态、衣饰等细部的微妙变化,透射出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颇有几分禅宗“直指人心”的意趣。

崇庆寺看门人兼职讲解,他学识渊博,各尊彩塑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我们边听边看,完全是一次赏心悦目之旅。只可惜,崇庆寺和法兴寺一样对禁止拍照的规定执行非常严格。殿门平时上锁,进人开门,游览完毕锁门。但我心痒难耐,在三大士殿找到瞬间的机会,抢拍了几张罗汉像。
十八罗汉,大小比例与真人略同,肌肉丰润,骨骼健壮,衣褶婉转流畅,神态生动自然。

这尊年长的罗汉,他的脸饱经风霜,有深深的皱纹,脸上的筋肉毕现,眼睛里散发着深邃的目光,现愁苦之容,是一幅具有肖像风格的杰出雕刻。

这尊罗汉的外表年纪并不大,面容俊逸饱满,一腿踞坐,自然张开的右手置于膝上,一腿踏于台座底端,无论从面部的表情,还是身体的姿势,那种舒展利落的姿态、透脱自在的心境和潇洒物外的志趣,都充分地显现了出来。由于恰好位于窗口,光线透过窗棂洒进来,让这尊罗汉的身影沐浴在阳光里,显得圣洁而平静。衣褶的线条纹路深刻清晰,僧袍下摆舒卷自如,彩色的泥巴居然营造出飘荡的动感,越发让人感叹塑者的鬼斧神工!

在崇庆寺的停留时间不长,匆匆游览过后,我们驱车前往平顺县,准备游览三个五代时期的古建筑------天台庵、大云院和龙门寺。
芮城------广仁王庙和永乐宫
万荣------晚看秋风楼,早观飞云楼
临汾------从牛王庙戏台到丁氏民宅
洪洞广胜寺------看精美壁画和琉璃古塔
灵石资寿寺------看彩塑、壁画和藻井“三绝”
介休------琉璃之乡看琉璃
平遥------“一城,两寺”构成的世界文化遗产
榆次老城------一座新建的“古城”
榆次老城------一座新建的“古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