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历来是北京各大景点人满为患的时候。退休后,喜欢清静的我自然选择在家偷闲。但今年国庆期间北京的天气非常好,坐在家中看碧空如洗,实在让人心痒难耐。万般纠结之下,我想起来几处各具特色、清净人少的宗教场所,它们分别是黄庙的西黄寺、青庙的天宁寺和道教的白云观。约上三两好友,出门去也。
西黄寺
西黄寺博物馆位于黄寺大街北侧,距离三环路和中轴路大约都是4、5百米,今年5月才正式对公众开放。西黄寺始建于顺治八年(1651年),是为了为了迎接自西藏而来的五世达赖而修建。在很多老北京人心目中,西黄寺是极为神秘之处。清代以来,北京城北边有两座并立的喇嘛庙,东面的称为“东黄寺”,西面的则是“西黄寺”,因此在旧时,老北京人也把这两座寺院并称为“双黄寺”。民间一直流传着“东黄寺的殿,西黄寺的塔”的说法,却很少有人得见其真面目。如今我们要参观的西黄寺,在历史上是作为西黄寺的附属建筑---塔院存在的,其他的部分(包括原东黄寺)现在已经无存了。
西黄寺的山门殿临街,坐北朝南。站在黄寺大街南侧,可以将山门殿完整的照下来。
山门殿两侧有八字壁,整体颜色鲜艳。
从山门殿西侧门进入博物馆。
走进西黄寺,会发现如今古寺自南而北有三进落院。第一进院落有天王殿、钟鼓楼等建筑。
天王殿内的雕塑栩栩如生。西黄寺殿内是可以照相的,应该为他们人性化的管理点个赞!
走垂花门就进入了第二进院落。
这个垂花门规格非常高,外观是仿牌楼样式。门墩是前后连体,非常有特色。
垂花门前还摆放着近期维修时置换下来的老门墩以及其他老物件。
二进院的北面为大雄宝殿,是1927年九世班禅大师重修西黄寺时所建。殿前的石雕规格高、有特色。
殿内正中是三位班禅大师照片,两侧是佛像和经文。
如今西黄寺是国家藏语系佛学院师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我们在寺内只见到一位喇嘛。
第三进院落是最为核心的部分,有清静化城塔、乾隆御笔碑亭等建筑。清静化城塔高15米,为覆钵形的喇嘛式塔,塔身洁白,端庄宏伟。塔台四角各有约7米的塔式经幢一座,密檐式塔的形式。
这座塔历经数百年,依然保存着当年的风貌。更重要的是,在这座神秘的寺院背后,有着辉煌的历史,也记载了民族团结的一段佳话。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班禅六世东行为乾隆皇帝祝寿,来京后驻锡于此,后因患天花在寺中圆寂,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建清净化城塔以纪念班禅六世,因塔内安葬有班禅六世的衣冠经咒,故又称“班禅塔”。
这座塔借鉴了金刚宝座塔的形式,但它不是金刚宝座塔。塔的前后有四柱三楼石牌楼,
台阶两侧各有石雕辟邪一头,昂首吐舌,身附短翼蹲于石须弥座上,形象十分生动。
据说这整塔的雕刻是清代白塔雕刻的集大成之作,被称为“北京白塔之冠”。
乾隆御笔碑亭在第三进院落的两侧。
慧香阁,又称后罩楼。一层有藏经殿,二层为光明殿(班禅行宫)。
西黄寺票价20元,60岁以上凭证件优惠为10元。另外,西黄寺博物馆只在每周六、日9:00开放,其它时间不开放。
天宁寺
天宁寺位于广安门外护城河西岸,我以前上班时经常要经过天宁寺,不管走白云路还是二环路,天宁寺塔都会出现在视线中,它就像一个老朋友静静的伫立在那里,看着我从它身旁经过,我也每每都会看它几眼,但就是没有进去参观过。天宁寺最出名的就是天宁寺塔。天宁寺塔建于辽天祚帝天庆九年至十年(1119~1120年),原名天王寺舍利塔,是京城遗存的唯一辽代地面建筑,也是北京市区内现存年代最久,尺度最高的古建筑。
关于天宁寺的历史有两种说法。比较主流的说法是:天宁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当时叫“光林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到唐代该寺名叫“天王寺”,天王寺在明正统年间重修时改名“天宁寺”;但也有人认为:“光林寺”的传承与辽代天王寺并无关系,辽代天王寺与舍利塔同时建于1120年,这才是今天天宁寺的前身。
山门前有高大古槐两株,山门上书“敕建天宁寺”。
山门殿后为前院。前院正北为寺的主殿接引大殿,殿门上书“接引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内供接引佛,寓意接引众信徒进入佛门广接佛缘。大殿前有碑刻数方,其中有乾隆年间重修天宁寺碑。据说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殿里曾是生产扑克牌的车间。
前院两侧有钟楼和鼓楼。
天宁寺是以尼众为主的寺庙。
接引殿后为舍利塔院,高大的舍利塔矗立在院中。
天宁寺塔是实心密檐砖塔,为此类塔中年代较早、体量较大、最具代表性的一座。从技术角度看,当时社会,砖的生产与运用日趋成熟,天宁寺塔的这种格式,在辽代出现并非偶然,它也被建筑史专家称为“天宁式”。塔立于下层方形上层八角形的台基上,塔体实心,全部砖砌,平面八角形。塔基之上为上下两层八角须弥形塔座,下层须弥座束腰中各面以短柱隔成六座壶门形龛,龛内雕有一尊自内向外伸出的狮头,这些狮头雕刻的十分精细,形神兼备。
整座塔身上的浮雕工艺精湛,造型优美,手法细腻,人物栩栩如生。只可惜,历经时代风雨的侵蚀,这些浮雕大都残损严重。应该说,这里面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塔身高一层,完全仿木结构,每面一间,壁面上有力士、菩萨半圆雕和大量装饰浮雕。
塔檐紧密相叠,共13层,檐间满布斗拱,,塔檐逐层内收,使塔的轮廓略呈抛物线形。
专家评论称:此塔整体造型柔和优美,构图富有韵律,装饰偏于华丽、繁缛,刻意仿木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舍利塔院宽阔,东、西亦有配殿,东为药师殿,西为弥陀殿。
最后讲两个梁思成先生与天宁寺塔的趣闻。之一:以前,有人根据乾隆御碑的记载,认为天宁寺塔建造于隋代。1935年,梁思成、林徽音著《平郊建筑杂录--天宁寺塔建筑年代之鉴别问题》,对唐代以来十种文献逐一考辩后提出:“其确实性根本不能成立”,接着从“(一)整个建筑物和图案之形式;(二)建筑各部之手法或作风”入手,分析塔的形制,得出了此塔“是辽末的作品”的判断。1992年修塔时在宝顶座中发现了一块建塔碑,建塔碑所记与梁思成林徽因的判断完全一致。之二:天宁寺塔的外轮廓不是简单的直线形锥体,而是继承了魏唐以来丰满的抛物线形,各部分屋檐长度按一定参数略有微差,叫作“收杀”。经分析,这个参数约为0.71,是沿用了古人计数“方五斜七”的理念。类似的韵律在天宁寺塔上俯仰可见,梁思成先生就曾以天宁寺塔为例作出五线乐谱。梁思成盛赞天宁寺塔的建筑设计,称它“富有音乐的韵律,是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中的杰作”。
天宁寺是早起9点开门,但这似乎只是对游客而言。实际上,寺门开得很早。不要门票,殿内不让照相。
白云观
10月7日上午,晴,我们来到白云观。
白云观位于西便门外白云观街,是北京最大的道教庙宇,为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提起白云观,就让人想起金庸小说中的邱处机。看过《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的人都知道长春真人邱处机,历史上也确有其人,他的徒弟尹志平也确有其人,都是道教全真派的重要人物,白云观的历史也与他们密切相关。白云观创建于唐代开元二十七年(739),原名天长观。金明昌三年(1192),重修此观,改名为太极宫。元初,道教全真派长春真人丘处机奉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诏驻太极宫掌管全国道教,遂更名长春宫。金正大四年(1227)丘处机逝世,其弟子尹志平在长春宫东侧建立道院,取名白云观。白云观现存建筑主要是清代修建的,道观由层层递进的四合院组成,规模宏大、气势非凡。
山门建于明代,面阔三间,单檐琉璃瓦歇山顶,汉白玉雕花拱券石门,檐下额书“敕建白云观”,是明英宗御赐,由生铁铸造而成,寓意白云观能如铁铸一般坚固持久,所以又叫“铁打白云观”。
门前有石狮、华表等物。中间券门东侧浮雕中隐藏着一个巴掌大小的石猴,已被游人摸得锃亮。白云观内一共藏着三只小石猴,各有玄机,如果不注意,很难找到,所以人们就将其称为“三猴不见面”。16年春节,我也想凑热闹摸摸白云观的石猴,但排队的人太多了,只好打道回府。今天见到了石猴,觉得好小啊!但一想,猴小神通大,万万不可轻视。
过了山门就是窝风桥,这是个南北向的单孔石桥。桥下并无水。桥洞两侧各悬一枚古铜钱模型,刻有“钟响兆福”四字,钱眼内系一小铜钟。
玉皇殿用于奉祀玉皇大帝。这座始建于明英宗正统三年的玉皇殿,有座源自明代的木雕,高约1.8米。
老律堂原名七真殿,供奉全真七子,即全真派祖师王重阳的七大弟子。
作为龙门派祖庭,白云观有邱祖殿专门奉祀其仙蜕。乾隆在此题下“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的著名对联;雍正御赐“瘿钵”,当年观内道士生活困难时,可抬此钵到皇宫化缘,宫中必有施舍。也算是皇帝御赐的“铁饭碗”吧。
三清四御殿为二层阁楼,上层奉三清,下层奉四御。
三清四御殿前院子中的鎏金铜鼎炉,为明嘉靖年间所铸造。香炉造型浑厚,周身雕铸着精美的云龙图案,共有43条金龙。
罗公塔,旧时理发行业尊奉罗真人为祖师爷。据传说,当年雍正患头疮很严重,每次剃头打辫子都感到痛苦,雍正找了很多民间梳头匠进宫伺候,也一样感到痛苦。罗公知道后,主动报名进宫给雍正皇帝梳头。等罗公一梳头,雍正当时便感到不一样,不疼不痒很舒服,头疮也慢慢痊愈。后来罗公羽化在白云观,被敕封为“恬淡守一真人”,同行们便把罗公供奉为祖师爷,定期到白云观祭拜。
云集山房像是书房,类似纪晓岚的“阅微草堂”,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这里建于清光绪十六年,是全真派传戒时的演教之处,也是全真道律师向受戒弟子讲经说法之所。这里有花园,有书房,有戒台,花园的东面和西面还有假山,假山上有遇仙亭,四周有围廊。
在云集山房前遇到一群来自国外的旅行者,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着迷。
说起来,白云观不止前面提到的那些殿堂,还有药王殿、钟鼓楼、三官殿、藏经楼、望月楼、十二生肖壁……等等,每个地方都有久远的传说。殿堂多了,汇聚的神仙也就多了。在这里,求官、求财、治病、生孩子、消灾、脱贫、救苦……似乎无所不能!所以,白云观的香火也比较旺。
白云观的开放时间是8:30-16:00,门票10元,60岁无优惠,65岁以上免票。殿内禁止照相。
国庆期间游览的这三处清净之地,都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以前没去过,算是填补了空白。截至2014年,北京市一共有125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去被占用不开放的外,我没有去过或没有看过的已所剩无几,还有几处争取尽快去看看。还是那句话,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能看到的古建筑只会越来越少,抓紧时间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