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多云转晴。我们上午从河北进入山西。
说到中国现存古建筑数量最多的省份,你一定想不到,那就是“煤炭之乡”山西,这里可以说是一座露天的“中国建筑博物馆”。山西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452处之多,位列全国第一,用“地上文物看山西”来形容都不够劲,尤其在木结构建筑方面。我们安排的行程中,有很多“国宝级”的古建筑,比如悬空寺,比如应县木塔等。
中午时分,我们到达悬空寺。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悬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历代都对悬空寺作过修缮,古代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设了悬空寺,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悬空寺景区的游人非常多,门票70元,如要进寺,另交“登临费”100元。山西对60岁以上老人有优惠,门票可以全免,但“登临费”必须照章纳费。大约20年前,我曾经游览过悬空寺,也进去过,但印象已经模糊。这一次,既来之则安之,还是进去看看吧。
排队等候50分钟左右,我们进到了悬空寺里面。
悬空寺共有殿阁四十间,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也就是说: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而真正的重心撑在坚硬岩石里,古人智慧令人不禁称奇!
悬空寺不仅外貌惊险,奇特、壮观,建筑构造也颇具特色,形式丰富多彩,屋檐有单檐、重檐、三层檐,结构有抬梁结构、平顶结构、斗拱结构,屋顶有正脊、垂脊、戗脊。
小小狭窄的寺院里,满满的都是游人,你想停下来的时候,人流推着你往前走,你想走的时候,又夹在人群中动弹不得。想在合适的地方停下来细细观摩几乎是不可能。
大约50分钟,我们被人流“推”出了悬空寺。回首望去,悬空寺像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诗仙李白游览后,在岩壁上写下了“壮观”两个大字,或许是对悬空寺最简洁客观的评价。
离开悬空寺,我们前往应县。应县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繁多。其中矗立于县城的应县释迦木塔最为著名,县城东北隅的净土寺建于金代,两者都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在木塔附近安排好住宿后,决定先看净土寺,再游览木塔。
净土寺始建于后唐五代,原为唐明宗皇帝李嗣源的家庙。因残破在金天会二年(公元1124年),僧人善祥奉敕在原址上建了净土寺。大定24年(公元1184年)僧人善耸重修。原来寺庙规模很宏大,占地30多亩,但大部分毁于十年动乱期间。1933年秋,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考察应县木塔时,发现离木塔几百米之遥处,有一个大型寺庙群,他走进去一看,惊叹不已,连连称赞,说应县有三件宝:一为佛宫寺释迦塔,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伟大杰作,实属国之瑰宝,世之奇葩;二是净土寺的天宫楼阁藻井,构思精巧,妙微入神,玲珑细致,超类绝伦,是国宝一绝;三是净土寺山门前的一对石狮,“披头散发”,造型独特,雕工精美,全国罕见。
从木塔景区往西北方向走十几分钟,就来到了一片工地。穿过蓝色围挡,在混乱的工地一隅,我们看到了净土寺的大雄宝殿以及两间配殿。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四角挑檐升起,如凤凰展翅,呈现出柔和的弧线,斗拱用材硕大,有着很显著的辽金风格,大殿保存十分完好,是一座小而精美的辽金殿堂式建筑。配殿似乎是近年新建。
一进殿门的我们马上就被正上方金灿灿的藻井吸引住了,藻井做成了楼阁的样子,结构细密繁复,藻井正中做浮雕的二龙戏珠,模仿天宫的奇异景象,造型之精妙绝伦使人陶醉。


与一殿一藻井的常规制式不同,在大殿复斗形的天花板上,以房梁分为九个格,即九个藻井,每个藻井中心为一个红色圆心,呈八角形,雕刻精细,色泽花丽,是少见的金代珍品。
大殿内的佛像比较新,已经不是梁思成先生初次发现时的造像了,殿内四壁上还存有完整的壁画,系清代所绘,主要记述释迦牟尼佛以及诸菩萨的佛教事迹。



梁先生称赞过的那对披头散发的石狮仍然坚强地驻守在庙内,但与净土寺其他建筑的命运一样,狮子已面目全非,令人惨不忍睹。
净土寺的游人很少,这里似乎只有看门人,周围环境堪忧。
返回木塔景区,开始游览“天下奇观”------应县木塔。应县木塔即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一座八角形纯木结构楼阁式佛塔,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宫寺始建于五代时期后晋天福年间。在辽代于辽道宗清宁二年(宋仁宗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由辽兴宗耶律宗真之妻,仁懿皇后萧挞里倡议重修。辽代是佛教空前繁荣的一个朝代,仁懿皇后便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她出生在应州,即现在的应县。萧氏一族拥有三位皇后,两位王爷和一位权倾朝野的大臣,家族的显赫加上对佛教的崇拜,使仁懿皇后在家乡应州大力倡建佛寺,迎佛舍利,建舍利塔,名曰“释迦塔”,即应县木塔。
佛宫寺的开端是一座三间木质牌楼,旁边有配殿和钟鼓楼,系清代修建,
佛宫寺是以塔为主体的寺院结构,木塔威严耸立在院子中央。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身临其下的时候会感到深重的压迫感,如同面对一位威武的古代将军,令人敬畏。
登上高达四米的台基,仰观木塔,需要把头高高抬起,身子努力后仰,才稍稍看尽全塔,六层厚重的塔檐鳞次栉比,方木,圆木层叠穿插,巨大的斗拱承载着繁复沉重的塔身。
木塔北面是佛宫寺的寺院,寺院建在高台之上,是一个由一座石砌山门,一座大殿和两座配殿围合而成的四合院。
木塔除一层外其余四层已完全关闭,禁止游人登临。我们索性退回到钟楼下,面向木塔,静静仰望。此时,飞鸟绕塔盘旋,风吹塔檐下的铜铃,木塔的生命力在这穿越千年的铃声和成群盘旋的飞鸟中得以充分彰显。大家席地而坐,或谈论着大辽国萧太后的传奇故事,或探讨着木塔的鬼斧神工,气氛和谐至极,这也便是古建筑的魅力,静静立在那里,什么也不做,仅靠自身散发出的强大震撼力就足以完成教育家苦口婆心所达到的教化和熏陶的任务。
夕阳西下,钟鼓楼和配殿散发出迷人的色调。
关门的时间就要到了,管理人员的呼喊声开始响起,最后一次看一眼夕阳下的木塔。
8月15日,晴。早起,我们再到木塔景区门口补几张照片。
离开应县,前往代县。大约上午10点,我们首先来到代县文庙。
代县文庙,初建于唐代,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重建,明洪武二年(1369)竣工,成化、嘉靖及以后历朝均有重建和增建,现存中路上的建筑物——万仞坊、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文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古代县、州的文庙,不同于作为国庙的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现曲阜孔府内家庙、衢州家庙这四座孔庙,都属学庙性质,是以办学为宗旨的将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与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庙”宇相结合的国家行政教育场所和祭孔场所,除了春秋祭祀外,这里主要是童生们学习和考试的地方。
代县文庙最外侧的大门是一座四柱三间的木质牌楼,斗拱高耸,蓝色琉璃瓦铺顶。风雨侵蚀有沧桑之感。这座牌楼式大门叫作“万仞坊”。万仞宫墙,是用来形容孔子学问高的。
门前的狮子有威严勇猛之势。
第二道门是棂星门,棂星即天田星,是天帝座前三星,宋时因“王者居象之,故以名门”。棂星门为六柱五楼牌坊,六根冲天柱的柱头上罩琉璃盘龙罩,正楼和夹楼都铺琉璃瓦顶,气势恢宏,精美别致。
棂星门最精美之处在于夹墙上的琉璃盘龙。
过棂星门,院内正中筑泮池,为石砌半圆形,上架泮桥。泮池又称泮水,是地方官学标志。由于古代帝王立学名“辟雍”,四周环水,中央建堂,俯瞰如玉璧。诸侯所设学校在等级上低于皇帝,因此只能以半水环之,故称“泮水”。
泮池岸边有两株唐古槐,是代县文庙始建于唐代的有力证据。古槐枝叶繁茂、生机勃勃,显然已成为代州文脉相传的灵性之物了。
穿过戟门进入中院,就可以正面观赏大成殿。
戟门基座上残留了一些冲刷后留下的残水,能隐约映射出天空和大成殿的倒影。
我们感觉戟门基座上的水如果能够多一些,效果会更好看。这时,我们看到大成殿前有工作人员正在用水冲洗台阶和浇灌绿地,同伴便主动过去和人家套近乎,拉家常,帮助干一些活。不经意间,同伴逐步掌握了水龙头的控制权,干活地点也渐次移到了戟门旁边。

终于可以在戟门基座上浇水了,倒影逐渐清晰,但还不够,继续浇!
现在差不多了,哈哈!千万不要再浇了!把戟门浇塌了怎么办?
大家高高兴兴地拍完照片,走近大成殿。大成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屋顶孔雀蓝琉璃瓦,在夏日阳光下,散出淡淡的蓝光,丝毫看不出它们已在此处待了五六百年。
殿前设宽大的月台,月台三面皆以石雕栏围护。

大殿内,孔子神龛上方的藻井和平棋天花引人注目。
前檐设置隔扇,棂花图案12种之多,与殿内藻井同为明代小木作精品。
代县文庙是华北地区现存最大的州文庙,能留存至今也在于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作为粮库使用。游览这座儒学建筑群,不仅可以看到古代的建筑艺术,而且能够通过它了解古代的学校制度,以及一地的文风。
代县城内还有一处国保——阿育王塔。阿育王是公元前三世纪古印度的孔雀王朝的国王,早年好战杀戮,晚年笃信佛教,把佛教尊为“国教”,在印度各地兴建佛教建筑,在印度和世界各地总共有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这些塔通称阿育王塔。据说,在中国先后建有21座阿育王塔。代县的阿育王塔建于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是一座砖塔。阿育王塔位于代县政府后院内,我们经询问后开车进入政府大院,来到塔前。
据介绍,此塔为覆钵式塔,外型呈圆锥体。塔座为圆形为双层须弥座,束腰处的装饰覆莲和仰莲,莲瓣点缀忍冬纹。塔身为覆钵状,也就是倒扣的深碗。塔身之上塔刹又像一座小的覆钵塔,也有三部分,可以称作刹座、刹身、刹顶。刹座为折角须弥座式,刹身为十三层相轮,刹顶有金铎和宝珠。
参观完阿育王塔,我们先寻得了住处,解决了午饭,决定去看赵杲观。赵杲观创建于北魏时期,历代均有修葺扩建。现存建筑物为明代重修,位于距代县城23公里处的天台山沟掌里,历史上也曾称天台寺,佛道二教都曾在此活动过,是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从县城到赵杲观有乡道相连,,平原路段尚好行驶,但进入山区后,道路崎岖,载重汽车增加,附近似乎有矿山,需要谨慎驾驶。
据说,赵杲观分北洞与南洞两大群落。北洞内容以道教为主,南洞内容以佛教为主,我们只到了北洞。进入山门,需要走大约半个小时的台阶路,就可以看到北洞。

北洞是主体建筑部分。中区有大殿三间,座北向南。原为道教三清塑像,后被佛教改成三世佛。左右耳殿,另有东西配殿各三间,南阁一间。
有趣的是,东侧迎面山壁上,自然形成庞大的三角形石缝,内有天然石洞,景观奇特。石缝上端,外建五层楼阁。依崖开凿卯洞,梁架结构与崖石交接构筑,建造精巧。阁内设有铁索,扶铁索可攀援而上。整个赵杲观依崖建物,因洞造寺,将险峰陡壁增添上人工建筑,鬼斧神工,匠心独具。
我们犹豫再三,还是决定进入朝圆洞持铁索攀援而上。前两层,层高5-6米,在圆筒形石壁内攀爬,洞内漆黑一片;后四层,有木梯,视线良好。
每到一个新高度,就照一张照片。
爬洞后,大家一致认为,这是多年未有的一次冒险行动,是对退休后的体力、意志和灵活性的巨大考验,值得高兴的是,我们经受住了这种考验!
返回县城,去游览边靖楼。边靖楼,俗称鼓楼,又名谯楼。也就是打更放哨的鼓楼。这座边靖楼初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后世屡有修葺。木质楼阁三层四檐歇山顶,建于带有券洞砖砌台基之上,造型宏伟,斗拱硕大,古意盎然,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通过一个宽阔的马道,上到台基。
这座小小的木门,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楼南面挂着两块匾额。分别是清雍正十一年雁平兵备道汤豫诚所书“声闻四达”,道光三十七年知州陈鼎雯所书“雁门第一楼”,楼北也悬挂两块匾额,一个雍正十年知州杨弘志立“威镇三关”,另一块是现今的古建专家罗哲文所书“万里长城第一楼”。
在基座上,绕楼行走,一座巍峨的木质结构楼身扑面而来。
极目远眺,山河辽阔,风光无限。
现在进入楼内,要走一层的南门。楼有三层,上至二层,可透过木窗向外眺望。
边靖楼的二层和三层有廊,站在廊外西侧,夕阳照来,有光影,更能看出斗拱的雄姿。
我们沉醉于欣赏之中,不知不觉到了关门的时候。管理人员将我们这几个不情愿离开的游人,礼送出门,随即关门回家。
回首仰望夕阳中的边靖楼,心中顿生豪迈之情!
8月16日,晴间多云。我们今天先去参观代县的第四个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雁门关。雁门关在代县城北20公里的雁门山上,是著名的长城外三关之一。外三关的另外两个关口是:偏头关,即偏关,在偏关县黄河岸边;宁武关,在宁武县。
从县城前往雁门关,车行约二十几公里,不到半小时,车便驶入雁门关景区,车由前腰铺驿站入口处换乘景交车。入一城门,通过安静的阜戈寨民俗村,继续走古关道上山,蜿蜒向上,终见天险门,在古代,出此门,便是关外。天险门为关城主城门,门洞上方额匾书刻“天险”二字,为武则天所题。
过了天险门,就到了雁门关的核心景区,可以看出,这是一片在旧时遗迹上重新修建的景点,但是城楼与城墙,在这峰峦叠嶂之中仍然显的雄浑大气。
雁门关之行,由于行程较紧,匆匆忙犹如走马观花,只看了个大概。
离开代县,我们前往五台山。
特别感动:
1、在参观代县文庙时,我们看到了立于2014年的“重修文庙碑记”。碑记中这样说:‘重修后的代州文庙焕然一新,昔日之富丽堂皇盛唐气象,宛然重现。覆宿之灵,滹沱之秀,更钟毓文庙之奇,成为古城之骄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夫子之道垂教万世’。读后感慨万千,从碑文看,代州崇文由来久矣,一座文庙引莘莘学子毕恭瞻仰,可见古建筑不仅是技术的载体,更是历史文化的传承。
2、我们在代县下榻于开普顿酒店代县精品店,在外出前,我不慎将钱包遗落在大堂的茶几上。在我毫无察觉的时候,一个区域显示为太原的手机给我打电话,询问我是否将钱包丢失,我这才知道钱包丢了,钱包内有身份证、信用卡以及1300多元钱。捡钱包的女士是住店的客人,她让我到酒店前台领回钱包。晚上我的钱包完璧归赵。
晋善晋美,山西风光美,人心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