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年第9期【速览人物】王勇平:发言的代价

(2011-09-07 10:59:25)
标签:

杂谈

中国周刊记者 闫小青 综合报道

http://www.chinaweekly.cn/upload_files/other/_20110906150954_S3QCH.jpg

   

    8月16日,关于王勇平被停职的种种猜测尘埃落定。铁道部宣布,王勇平不再担任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将赴波兰华沙担任铁路合作组织中方代表。

    有人认为,这是铁道部对王勇平在“7·23”温州铁路事故新闻发布会中表现不当的惩罚,也有人同情王勇平,说他为铁道部背了黑锅。

   

    追溯从发言人变成公众的炮轰对象,还要回到新闻发布会中王勇平的两句话:“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这是一个奇迹。”

    “现在回想,当时现场都有些激动,但我当时说的都是坦诚的,没有一句假话。”事发几天后,王勇平回忆称。

   

    但“奇迹论”很快成为公众对高铁不信任情绪的发泄口。网友造句:坐了好几次D3115次列车了,没死真是个奇迹。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这真是个活生生的奇迹啊!

    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写给王勇平的公开信中说:那天发布会上,你的语态太强势了……不像是犯了错,倒像是别人犯了错。

   

    王勇平的强势激怒了民众,坊间把他的书法、诗歌作品,还有赴美期间的见闻记《彼岸掠影》搜罗出来,以此指证王勇平“不务正业”、“附庸风雅”。甚至有人在微博上搜出了所谓王的“家人”,以此证明王家在政府中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后来,虽被证明并不属实,但这让铁道部的信任危机雪上加霜。

    王勇平离开了新闻发言人的岗位。与仍在不断活跃发言的王旭明不同,王勇平说:“我不想和媒体接触了,只想过安定的生活。”

   

    他曾将新闻发言人与所在机关和媒体之间的关系,比作“一仆二主”,而这个“仆人”的身份,开始于2004年。

    “非典”过后,建立政府新闻发言制度的需要被凸显出来。时任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的王勇平和另外74名干部一起接受了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言人一期培训班的集中培训,随后成为国家各部委机关的新闻发言人。这次学习西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培训被称为“黄埔一期”。

   

    有媒体统计,“黄埔一期”的学员中仍然守在新闻发言人岗位的有11人,占不到两成。第一批新闻发言人中有19位从不发言,还有的发言很少,但不乏擢升或转岗者。

    在接受媒体访问时,王勇平回忆,培训老师告诉学员:“记者不是你的朋友,你要时时刻刻记住,以免自己落入陷阱之中。”

   

    但在他担任新闻发言人的八年中,似乎并没有完全遵守这些“金科玉律”。和很多缄默的“黄埔一期”同窗不同,王勇平经常在媒体面前有感情的发言,偶尔在博客中与网友进行“只代表个人观点”的交流。

    王勇平因此有了“个性发言人”名号,也成为人民网“最受欢迎十大嘉宾”中官阶最低的人。

   

    他还是为此付出了“代价”。王旭明在得知王勇平调任的消息后,说:“如果要惩罚,首先应该惩罚的是该说话的、该在这次危机中挺身而出而没有出现的有关领导。敢于说话,仅仅是没有说好,或者是说错了,那是第二个层次要惩罚的。否则不公平。”

    随后,这个新闻发言人的调任,又引发了有关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新讨论。

   

    有媒体评论,现今中国的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受制于官阶,无法掌握核心的信息。这让很多在其位的人,无话说,不能说,不敢说。中国向西方学习新闻发言人制度之路才刚刚开始,复制躯壳之后,还需要摸索灵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