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速览人物】史铁生:“节日”来临

(2011-01-28 17:49:51)
标签:

杂谈

中国周刊记者 邓艳玲 综合报道

    2010年的最后一天,作家史铁生离世而去。

    这位凭着《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等作品蜚声文坛,进驻人们心灵圣殿的“轮椅哲人”,把他60岁生日来临前四天的这个日子,变成了一个节日——早在20年前,史铁生就在《我与地坛》中平静地叙说: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节日”来临

    史铁生生前好友作家何东见证了他的最后时刻:2010年12月30日下午4点突发脑溢血,被紧急送往医院;之后经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宣武医院连续抢救无效,于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过世。曾经写下《命若琴弦》的史铁生,终于经过了他在现实生活的最后一个“嘎巴儿”弦断之夜。

    因为史铁生生前多次在自己的文章中反复表达,当他最后离开现实世界时,只要自己身上还有一件对别人有用的器官,就一定无保留、无条件捐赠他人。于是,根据其生前遗愿,史铁生刚去世就被推入手术室,捐献了眼角膜、大脑、肝脏等器官。

    协调整个华北地区的人体器官捐献的是天津红十字会,给史铁生做出最后诊断的北京宣武医院的医生凌峰说, 2010年,这么大的华北地区,只有五个人捐过,史铁生是第五个。

    史铁生曾亲口向亲友说过:“我愿意这样走,就像徐志摩在《再别康桥》里写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月2日,史铁生在北京八宝山火化,按照史铁生的遗愿,没有哀乐和花圈,也没有举办声势浩大的遗体告别会,朋友们把鲜花洒在他的身上。

    1月4日,史铁生没有等到的60岁生日这天,北京、上海、海南、陕西、甘肃……全国各地的人们举办追思会。 这一天,同样没有哀乐、花圈和挽联,有的是鲜花,美好和温暖。

    在北京798时态空间画廊举行的“与铁生最后的聚会”中,朋友们按照史铁生夫人陈希米的要求,穿着漂亮的衣服,带着美丽的鲜花和礼物,来共度一个美好的夜晚。

    史铁生生命及灵魂的伴侣陈希米,微笑地对每一个人说,最喜欢朋友聚会的史铁生,这次终于不用因身体支持不住先撤了。“他这次有的是时间和力气,和我们尽兴。”

    史铁生最喜欢的外甥小水在这次聚会上,平静地念起舅舅的诗:呵,节日已经来临/请费心把我抬稳/躲开哀悼/挽联、黑纱和花篮/最后的路程/要随心所愿/呵,节日已经来临……最后的祈祷/是爱的重逢

    事实上,就在史铁生死去后的九个小时,他的肝脏就重生在一个在天津等候的病人身上,这也是节日最好的礼物之一。

真正的生命

    对于自己的描述,史铁生最著名的话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1972年回到北京。21岁的时候,截瘫的他只能靠轮椅为生。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从1998年起,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那年,史铁生曾写到:“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地等我。不知什么时候他就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但他从来没有放弃生命和写作。

    史铁生曾对何东表示,最好的状态是在透析后的第二天上午。虽然又饿又累又没劲儿,但因为身体里的毒素没有了,脑子特别清醒,浑身又特别轻松,就能写作了。但也只有这么一点儿时间了,所以他每周只有12个小时是最适宜写作的。

    史铁生在轮椅上坐了38年,但留给朋友的印象却是像孩子般单纯天真的微笑远远多过于痛苦悲伤。事实上,史铁生刚得病时被人嘲笑,恨得想抱着炸药包冲过去,和他们同归于尽。 还在延安的时候,史铁生就曾因生病疼痛难忍跟医生大吼:你不治好我,我拿菜刀劈了你。从发病到截瘫,史铁生自杀过3次。

    找到写作后,他开始审视自己的存在,审视人类的存在,探索生命的意义和张力。并把自己对生命深沉的思考写进自己的作品中。后来,在送给陈村的书上,他就写道:“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他说:“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

    写作之外,史铁生最喜欢看体育比赛,他自称“全能体育迷”。他在历数自己所爱时,就曾把文学排在第三,而将田径和足球分别排在第一和第二。

    1988年,史铁生写过一篇散文《我的梦想》,表达自己对美国田径名将刘易斯的爱慕之情。在文章中,史铁生写到 “我希望既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人生意义的灵魂,我希望二者兼得。但是,前者可以祈望上帝的恩赐,后者却必须在千难万苦中靠自己去获取。”这正是一个身体残疾而灵魂不屈、肉体已去而精神长存的人,对人世间的告白。

永生
   

    史铁生在他的《务虚笔记》中说,在没有了你的时候这个世界还要存在很久,但对他的朋友和读者来说,他出现在这个世界,留下了呕心沥血写就的文学作品,他就已经在这个世界永生了。

    史铁生的作品,数量不多,这些年积累下来,大约二三百万字。但热爱他的读者和朋友都公认,他不以数量取胜,他想得深,想得透,以惜墨如金的态度写出来,每一句话都被丰富的内涵撑得满满的。

    作家韩少功表示,1991年《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当年的文坛来说,即使没有其他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事实上,不仅是那一年,《我与地坛》已成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而其影响,也不限于“文坛”。

    在街道工厂的七年间,史铁生就开始了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发表了回忆知青生活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了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从这篇小说开始,史铁生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1984年,小说《奶奶的星星》再次为他带回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殊荣。他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和《务虚笔记》也获得了《作家报》评选的1996年十佳小说奖。同时《老屋小记》也获得了首届鲁迅文学奖。

    甚至在2005年,他还完成长篇小说《我的丁一笔记》,再次成为文坛关注的焦点。

    一个伟大的作家是活在读者心中的,由于读者的参与,他的生命得以恒久地延续。史铁生就是这样的一位作家,他属于读者,属于朋友,也属于未来。一个做了母亲的人说:“史铁生的作品是最可以放心地推荐给儿女的。”

    作家苏童也说:“《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样的小说,我的孩子会读,你们的孩子,甚至你们孩子的孩子也会读,它会成为经典的。”
   

    中国作协现任主席铁凝表示,史铁生的逝世,使中国文坛痛失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家。也许时间过去越久,越能够体现出史铁生作为一个作家的魅力和他的文学的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