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财经中心大会上的讲话
近来,我看到了财经版面一些可喜的变化,今天刚好有这样一个机会,我将上周值班的一些想法,以及长期以来我对都市财经新闻报道的一些看法和大家交流一下,共同探讨。
上周,我发现财经版面的原创稿件很多,记者的发稿量越来越大,积极性越来越高,编辑的原创意识也越来越强。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进步。
在任何市场化的媒体中,都存在编采矛盾,这是一个正常情况,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弄清楚矛盾产生的原因、矛盾发展的方向和轨迹,就会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过去,财经记者和财经编辑之间有一些合作上的不协调,主要是沟通和新闻理解上的问题。这些矛盾,在编采关系上的表现是编采之间碰到问题时相互推诿,在版面上的表现就是原创稿件比例不够,我们精心设计的版面成了外报和外稿的跑马场。解决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对财经版块而言,这个主要矛盾就是编采之间的协调,体现在版面上就是稿件的原创率。
我认为,解决了原创稿件的比例问题,会同时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首先解决的是编采双方的责任问题。本报责任编辑的权力非常大,相对应的责任也就非常大,这要求我们的责编有义务去指导记者写稿、发稿。如果版面上原创稿件的比例不够,说明本应由责编所承担的指导记者的这一部分工作完成得不够好。同时,原创稿件的比例也给记者框定了责任范围,如果版面的原创稿件比例不够,也同时说明了记者的供稿出现了问题。因此,一个版面的原创稿件的比例大小,其实反映了编采双方工作绩效的一个侧面。
其次,解决原创稿件的问题,也解决了编采两个环节的沟通问题。只有加强沟通,加强协作,才能够保证记者采撷来的稿件,从毛坯稿变成上版的成品稿。如果编采之间的沟通出现问题,编辑对记者的稿件草率处理、随意毙稿,不进行说明和辅导,就会导致原创率的下降。记者写的稿件上不了版,积极性和能动性也会下降。长此以往,会形成恶性循环,记者怪编辑毙稿太多,编辑怪记者供稿太少,版面上只好充斥着大量外稿。
第三,解决稿件原创率的问题,是解决版面质量问题的前提条件。都市报的质量问题首先是原创性和独家性的问题。否则,即使你的版面编得五光十色,异彩纷呈,那也是他人的稿件,是别人的骄傲。我们的编辑要有容人之雅量,不要企望我们的记者“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好的记者是需要编辑不断提供机会、创造舞台才能够展现才华的。如果我们总是用专业类财经报纸的高度来要求我们的记者,我们自己的稿件也许永远也登不上自己的版面。记者得不到锻炼,就永远成不了“名记”,咱们的编辑也就永远成不了“名编”。这是一个辩证的统一。所以,我们要看到记者的进步,要激活记者的自信心,把版面还给记者。
在都市报中,做财经记者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选择,需要很强的专业性,有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文字功力,对基本功的要求非常高。这给我们尚不够成熟的编采队伍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也给大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展现才华的机会。
我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是,作为我们的编辑和记者,永远不要做诛心之论。
春秋时期,晋国的皇帝晋灵公荒淫无度,草菅人命,后被臣下赵穿所杀。当时晋国大臣赵盾,在晋灵公当政的时候屡屡劝谏,晋灵公先后两次派人暗杀赵盾未果。因此,晋国的史官认为赵盾有杀晋灵公的动机,于是在史书上记载下“赵盾弑君”。后来,史家把这种未经调查核实,仅仅凭着猜测和怀疑就妄下结论、诟病于人的做法称为“诛心之论”。
做人做事,用诛心之论去判断问题揣测他人是非常可怕的。我经常说,如果你总是在想一个人很坏,最终,这个人就可能真的会变得很坏。因为,你做如是想,你就会对他心存戒备,或者对他采取一些极端、过分的做法,最终,他可能就会来反击、报复,于是,人就真的变坏了。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皮格马利翁效应”。而我们古人所说的“诛心之论”又恰好是形成所谓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前提。因此,我们说,做诛心之论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它不仅能够真的把人变坏,同时也说明了自己内心的阴冷。
在实践之中,我们《京华时报》所倡导的原则就是对稿不对人,我们只谈这个稿件存在的新闻点的问题、采访深度的问题、写法的问题等,而不要对这个稿件是不是拿了红包、是不是关系稿去妄加猜测。否则的话,我们的平台上就会充满了怀疑和纷争,工作起来也会畏首畏尾,瞻前顾后。
我们是一张面向市民的报纸,因此难免会选择一些中观的、微观的稿件,难免会涉及具体的企业、个人或者是产品、价格等要素。我们的读者需要这样的信息来指导消费,这些信息对他们来说也是有用的信息。我们不是专业类的财经报纸,有些过于空泛和宏观的财经话题,对我们的读者来说用处可能还不如微观的财经新闻大。因此,我们不要因为这些稿件的微观性和贴近性而妄做诛心之论。
对我们财经新闻中心的同志来说,首先就不能做诛心之论。不要总是认为记者的稿件有这个问题、那个问题,否则,我们的工作状态将会非常紧张,不能松弛,长此以往,心理也会失衡。例如发布会新闻,我认为不要管记者有没有拿红包,首先要关注的就是新闻价值,你从发布会上拿来了什么料。只要有新闻价值,就可以上版。
对于那些真正做红包新闻、有偿新闻的人,我们有明确的制度和严格的管理来规范、制裁。我们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有偿新闻,尤其反对那些通过垄断采访资源,对采访对象进行敲诈勒索、索要好处的现象发生。一旦有这样的情形出现,我们一定严肃处理,决不手软。
我今天说的第三个问题是如何解决财经深度稿件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确定做财经稿件的原则,我认为都市报的财经稿件就是要“向下,向下,再向下”。我们的报纸受群众喜爱,不是因为我们有多专业、多高深,而是因为我们的贴近性。因为我们贴近了大众,所以我们才有深度,才影响了精英。
有的同志不理解这个道理。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首先,在精英和大众之间,有很多地方是共通的,两个阶层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审美原则的。例如,中行香港总裁刘金宝突遭调离一文,就是精英和大众都很关心的新闻,也符合财经新闻社会化的方向。其次,我一直在说,只有影响了大众,才能进一步影响到精英。精英之所以成为精英,是因为他们关心大众的喜好,想了解大众的需求,我们的报纸正好给了他们一个参照系,一幅市井图。
因此,我们的财经报道需要放下姿态,不要坐而论道,泛泛而谈,我们需要实实在在的新闻。说到底,还是事件,只要抓住事件的龙头,财经深度稿件就会有起色。因为深刻蕴含在事件之中。
另外,做好财经深度稿件,需要不断进行策划,建立起一套比较好的策划制度,编辑和记者互动起来,要有预见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做好策划,争取了时间和主动,才能够对大的财经事件心中有数,处理稿件和版面才不会手忙脚乱。
对财经中心而言,首先就是要将版面还给记者,然后再做质量的要求。深度报道不要再流于空泛和文摘。我对财经版面是有信心的。我今天的讲话就到这里,欢迎大家指正。
后记:这是我4个多月前在财经中心全体采编会议上的讲话。如今回头看,当时的讲话抓住了本报财经新闻的主要矛盾。通过4个多月的实践,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本报财经新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事实证明,过去我们财经新闻之所以有些疲软,不是我们的队伍不行,而是对本报财经新闻的理解还不到位,定位漂浮,眼高手低。只要放手发动群众,将版面还给编辑和记者,我们这支年轻的队伍就能很好地发挥才华。
当然,不是说我们现在的财经新闻就做得如何如何好。用高标准来衡量的话,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们不能因为尚有不足,就无视每天的进步。每天进步一点点,假以时日,期有大成,这是我对报纸的基本态度。
自上次讲话后,财经中心最大的转变就是编采之间加强了沟通,互谅互解互帮互学,很好。办报靠的是团队,尤其是本报,从来就不靠大腕,也没有什么大腕,就靠我们每一个普通的编辑记者。一个人可能才华有高低,但天道酬勤,只要尽力而为,就一定能激发连自己都吃惊的潜能。
本报财经新闻如何办,各人有各人的见解,这不奇怪。重要的是心中要有读者,一切为了读者。在解决了为什么之后,关键在于怎么做。怎么做的方法也多种多样,简而言之,我认为:在定位上,要向下、向下、再向下;在题材上,要事件、事件、再事件;在文风上,要生动、生动、再生动。只要理念统一、手法得当、团结合作,我相信,财经新闻就一定会在现有基础上更上层楼,在今后的报业竞争中,担负起自己更大的责任。
时 间:2003年6月2日
地
点:京华时报社会议室
谈话场合:财经中心编辑记者工作会议
原
载:《业务交流》第8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