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生银行H股背后的风水轮流转

(2009-11-18 08:59:16)
标签:

杂谈

分类: 经济评论

  这几天,民生银行在香港发行H股成为一个热点。从目前形势来看,民生银行实现300亿港元的募集毫无悬念。目前,机构投资者连同基础投资者的认购,使民生银行国际配售获得了5倍超额认购,涉150亿美元,很受青睐。索罗斯、老虎基金、厚朴基金等资本大鳄纷纷出手认购民生银行H股,中东、印度等地区的投资者也对该行H股有所追捧。其实就在民生银行即将登陆香港H股的同时,民生银行占总股本的9.9%的美国联合银行在11月6日关闭了,使得民生银行按会计准则确认投资损失和减值损失合计8.24亿元人民币。即使如此,还是没有影响到民生银行的H股顺利发行。根本原因是,此刻的世界经济已经从一年多前的风雨飘摇中走了出来,全球在宽松货币的环境下,流动性开始泛滥。而出现民生银行这样优质的,估值不高的金融企业来发行H股,这8个亿的损失已经不算什么了。

 

    境外金融业者与中国银行业的这几年的离离合合,清晰地描绘出一段跌宕起伏的世界金融危机史。去年9月后,在金融危机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各路投资中国银行业的境外金融业者,被迫减持,回家救主。这里面包括了美国银行、高盛、瑞银等等。当然他们这种减持,都带来了巨大的回报。瑞银2005年以4.9亿美元收购了中行部分股份,去年12月底瑞银减持后,在此交易中约获利3亿美元,回报率超60%。而高盛在今年6月1日出售所持的约30.3亿股工行H股,价格为每股4.88港元,共套现约148亿港元。按照高盛入股的成本价1.22港元计算,持仓3年净赚约110亿港元。

 

    对于外资战略者这种减持中国银行业后获得的巨大利益,中国国内也充满一些质疑声,有段时间“贱卖论”非常流行。面对这种质疑,需要我们再次回首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世界金融业的格局。几年前,中国银行业在国家的支持下才剥离了1.4万亿坏账,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与国际投行不屑一顾。为此,中国银行业是低声下气到处找战略投资者。以在建行身上现在获得回报极高的美国银行来说,当时也是在建行找花旗没有谈妥后,才将这块后来的大蛋糕转给美国银行的。而美国银行入股建行的消息一宣布,美国银行的股价是应声而落,也说明了当时海外投资者对中国银行业并不看好。即使是中方,也对上市之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能力估计不足,导致中方与美国银行在协议中约定,美国银行最终的行权价只需要不低于当时建行每股账面值的1.2倍就可以了。在那个时候,境外银行、主权基金等战略投资者的强势是显而易见的。那个时候境外金融业堪称繁华,正处于上一个经济周期的顶点。

 

    风水轮流转,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这些在中国银行业面前曾经很牛逼的战略投资者们个个自身难保,经济周期直接进入谷底。2007年初,顶着耀眼光环、浦发银行股东花旗的市值高达2700亿美元,而今年3月跌到只有62亿美元,早就跌出了全球十大银行之列。建行的股东淡马锡的净投资组合价值2008年3月31日至11月30日8个月内共亏损约390亿美元,资产价值缩水达31%。所以才出现,上文提到的很多境外战略者需要通过在中国银行业上的战略投资获得巨大回报,用来弥补自己的巨大资金黑洞,避免自己不成为第二个雷曼兄弟。

 

   此刻,民生银行重新登陆香港发行H股受到热捧,间接证明了世界经济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风水又开始转了。因为这种热捧的背后,一方面来自中国银行业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出来的优异业绩,另一方面更来自全球投资者目前实力的全面复苏。美国商务部10月29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美国GDP按年率计算增长了3.5%,为连续四个季度下滑后的首次增长。这一“久违”的增长显示美国经济可能已告别衰退,开始步入复苏阶段。11月16日消息,日本公布了2009年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数据,剔除物价变动因素后的实际GDP较二季度增长1.2%,换算成年率增长4.8%,连续两个季度实现正增长。从微观的美国银行业第三季度季报来看,摩根大通、高盛、花旗以及美国银行集团四家大型银行业绩有所好转。率先亮相的摩根大通以其出乎意料的亮丽业绩开了一个好头:当季销售收入达到288亿美元,同比大增79%,季度环比增加4%;净收入为36亿美元,同比大增6倍以上,环比上升32%。稍后出台的高盛净收入为123.7亿美元,净利润为31.9亿美元,平均普通股股东权益回报率为21.4%,而2009年前9个月为19.2%。这些业绩自然也让这些银行市值上升不少,花旗最新的市值已经到了250亿美元以上。

 

   民生银行这次H股发行的细微一斑,引申出国际金融业的这几年的沉沉浮浮。让人既感叹经济周期的巨大力量,又也让我们再次见识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一规律的永恒。在这里面,如何顺经济周期而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永远是对全球金融企业们最大的挑战。此刻我们好奇的是下一波风水轮流,谁会成为王者,谁会成为寇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