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活点滴见证父爱真情

(2012-06-14 14:19:55)
标签:

育儿

分类: 征文系列
2012年6月14日 星期四 妈妈在郑州 3岁6个月27天
 
本文参加“耕林童书馆:父爱淳淳·架起父爱和爱父的桥梁有奖征文大赛”。
 
生活点滴见证父爱真情
↑借用老公和女儿的背影照片,真的好希望时光能倒流,镜头回放到我小时候,父亲也这样拉着我的小手。
 
很少写到父亲,也很少有父亲的身影出现在博客。那是因为父亲作为家族同辈中的老大,晚辈心中的“大家长”,作为企业家、实干家,实在是个不苟言笑,不和人亲近的人。
 
父亲节,自然是和父亲、父爱有关。这篇博文,我思忖多日,感觉,有难度。但细细思量,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父爱真情却不容忽略不计,是父亲的那双大手拉我走过人生三十几载。
 
学龄前孩提时代
 
孩提时代,尽管生在农村,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其实我们家就我和哥哥两个孩子),还是得到了比其他人家女孩更多的宠爱,时常觉得我们家并不重男轻女,或者说重男轻女情结不严重。
 
有件事我并不记得,大概是在我记事之前的。常听母亲说,小时候,我和父母同床,睡到半夜经常会喊:“大脚脚蹬小脚脚了,大脚脚蹬小脚脚了。”(大脚脚是父亲,小脚脚是我)单从这称呼,就不难想象,那时的父母,也如我们今天初为人父人母一般,对幼子是何等的百般疼爱。
 
小时候,家门前有很大很大一片菜园,菜园里有很多的柿子树。高高的柿子树,经常是我藏匿其中的所在。记得有天中午,不知道为什么不想回家,于是又躲藏于树干树叶之间。该吃午饭了,父亲就在家门口高喊:“小闺女儿,小闺女儿,吃饭喽。”我秘不做声,还自以为不被发现。过了许久,不听父亲再叫,我自己灰溜溜下了树,回家了。回家后还狡辩“你叫小闺女儿,谁知道你叫谁呢?”(小闺女儿是当地小女孩的泛称,若是叫自己家孩子,那就等同于昵称了。)
 
大概10岁的样子,80年代,也是第一代万元户年代。我们家买了摩托车、电视机、收录机,这在当时觉得都很先进的样子。月圆中秋,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父亲作为家长讲话,祝我们学习有成,祝我们家庭幸福。皎洁的月光下,吃着月饼,父亲酌着小酒,感觉温馨又惬意。之所以这次印象如此深刻,是因为当时我们都录了音。
 
求学考学生涯
 
慢慢地,长大了,上学了。在我们家,哥哥是最受重视的,从他上学前看的小人书、认的字的数量,就可见父母长辈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至于我,那基本就是跟着养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初中之前父亲并不知道我读几年级。
 
一路凯歌高进,读了重点初中,读重点高中。高一开家长会,父亲出现了。开完会跟我讲的那句话,我想自己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是一句很粗犷的话,也许是听学校开会的保安处长说的,原话是“不要和杂毛遛狗混在一起”。父亲在我们面前从来不曾说过这类粗话,想来这次父亲是很重视对我的教育了,尤其是男女关系上。
 
高三那年,我得了重病。国庆回家由父亲骑摩托车带着去了乡卫生所。事后听母亲描述,父亲将我送回家,重又回到田野间,对正在地里刨花生的母亲及爷爷奶奶说:了不得了,大病!就这几个字,足以想象父亲当时的紧张程度。随后的一年,父母借住在县城朋友的小房子里,为的是满足我生病也不休学的愿望。
 
还好,学习成绩尚佳。第一年高考,考取了当地一所私立大学。父亲并不满意,只是我碍于面子,在叔叔的帮助下转了户口,就差拿钱去交学费了。那一天,父母带着钱到叔叔的办公室找到我,尽管不满意,但孩子要上学,家长也很无奈。关键时候,是母亲的怀柔政策解了危局,去看头疼病,头疼无病,于是决定复读。当然,父亲怀里的七千块钱学费又揣回家去了。
 
复读后,记得报考志愿的时候,父亲正在江浙一带出差,原本是等事情办完后和销售车队一起返回,但迫于报考时间紧迫,父亲便一个人破费地坐火车先回了。父亲只看了重点大学目录,选取了北京的一家,其他便不再关注。当然,最终金榜题名,被这所院校录取。父亲也扬眉吐气的感觉!要面子,大概男性家长都是这样的吧。
 
婚恋成家阶段
 
上学期间不能谈恋爱,否则会影响学习。这是上学期间,一直到上大学毕业之前,父亲都是这样要求的。大四那年,父亲的某种担忧通过母亲的嘴传达到了我。母亲原话是“你爸说,傻闺女别光知道学习,也不知道谈个对象。”呵呵,咱是正常人,什么时间干什么事儿,自然是什么也不耽误。
 
当母亲得知女儿有对象时,松了口气,至于对象是谁似乎并不十分在意(只要女儿喜欢就行了)。当父亲得知女儿有了对象,还是高中同学时,相当的不满意。归根结底,不是对对象是谁不满意,而是对没有在北京的高等学府找个对象不满意。
 
女孩的心思,容易执迷不悟。未能征得家长的同意和祝福,那就是天大的障碍。记得那天早晨刚起床,母亲对我说:“你爸出差了,走前让我告诉你一句话,他没意见。”那一刻,女孩的我,眼泪是夺眶而出。
 
大学毕业,很迅速的成家了。房子、家电家具,自是娘家的赞助。但父亲有个原则,就是从来不会百分百满足我们的要求。在这个原则下,我们还需要靠自己的双手才能最终圆满。这也许就是父亲育儿的诀窍吧!帮助扶持孩子,但又不让孩子没了自己劳动的压力和机会。
 
婚后十年,一直没有考虑生孩子的事情。这其间,父亲虽不像母亲、婆婆那般焦灼,但也无时不刻关注此事。冷不丁会冒出一句:咋还不要孩子啊?
 
工作创业阶段
 
从小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所以,上学只追求高分数。高考的大学是父亲选的,重点院校,最热门的法律专业。也许在他一个地道农民的眼里,法律就意味会当法官,那应该是很威风的一件事。
 
现实往往很残酷。大学毕业,在一所高校做老师。显然这与父亲的期望是有落差的。以至于工作五年之后,又考取研究生,最终在北京做了律师,父亲似乎才“满意”了。
 
30岁开始律师生涯,一步步由助理到律师再到合伙人,所有这些,是父亲引以为豪的。
 
 
在外这许多年,与父母聚少离多。对父母的牵挂,也只在于我们自己,父母却从不要求什么。难道说是父母看着自己长大成人,再无牵挂了吗?母亲有时也会有幻想:要是有两个女儿就好了,一个在外,一个在家。细想想,父母养育孩子,到底图了孩子什么?难道就是这些愉悦过程?再细想,除了物质,剩下的不就是这些愉悦过程吗?而我们现在,能给予父母的“愉悦”却也越来越少。
 
曾经,和老公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将来能指望上dudu吗?看看我们的父母指望上我们的程度就不难想象,将来我们也指望不上dudu。作为父母,养孩子,图的就是孩子带来的愉悦,身心愉悦吧。作为孩子,看着父母日渐年迈,真心希望能多一点时间陪伴在他们身边!
 
生活点滴见证父爱真情
 
生活点滴见证父爱真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