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建设》培训前后的感悟与体会
冰水凌(四川 王丽君)
“改变过去培训教师一言堂的习惯。”
“我们不再是‘听长’跟‘抄写员’。”
“我们不但明白‘小组合’没有成效的原因,更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应该是目前我们课改中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老师给我们找了很多事情哦......不习惯,但还是比较喜欢。”
......
听了教师们的反馈意见,心里是几多欢喜几多庆幸,更有着对我的导师们充满深深的感激。
在去年参加省骨干教师培训的时候,我就觉得张绮老师(本次培训的首席专家)带给我的《团队建设》一课别具一格,耳目一新。当时就在想,我如果有机会给老师们做培训,也要采取这种理念与方式。
可真正接到任务的时候,我又打退堂鼓了:怕老师们不配合,到时冷场。于是,我选择了《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和《同课异构》。
在临近上课的头三天晚上,我跟朋友转路,她也是小学英语教师,也曾给老师们上过培训课。她说,目前从上到下都在喊搞课改,英语学科怎么弄?学生基础又不好。我记在心里了,心想
:目前的课改,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组织形式。而小组的文化建设、组魂的建设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瞬间,我有种想改变自己设计好的课程,但感觉时间来不及,工作量太大了!何况9号上课,今天都6号了呀。
当天晚上,在修改完《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PPT时,看到中国教师报张志博老师在线,我不由得进入了他的博客,一篇名为《培训也应“新课改”》的博文闪入眼帘,我迫不及待地点击打开:
“破解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难题,是当前教师培训面临的一项挑战。”
“专家的报告让人鼓舞,但如何落实到真正的课堂上……”
张老师还引用了学员的培训感受“一天的报告不如半天的行动立竿见影。有了理论指导还不够,理解、交流和沟通后的提高是不可估量的……”
是啊,再多的理论知识传授也不如老师们的亲临实践。看到这里,我的心震撼了,这不正是我之前所准备的吗?这不正是我参加培训后所应该带给老师们的新理念吗?这不正是当前教师培训所应改良的时机吗?为何要放弃?就因为怕失败?怕遭人非议?不,我要听从内心的召唤!
在线上跟张志博老师交流后,更坚定了我的信心。第二天,一早,我就在自己的剪贴簿中查找小组建设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打印成word文字,然后回忆张绮老师给我们上课的场景,梳理成文字。用了一整天的时间,我的《小组建设》PPT基本完成。
人,一旦方向明确后,我觉得所有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理念一改变,思维也就跟着改变。我看着PPT,觉得全是文字性的东西,教师不喜欢听。于是我决定采用一些可供老师们可见可感的图片。我搜索电脑中平时收集到的资料,但是可用性的太少了。当即我跟目前在全市课改搞得比较好的阆中中学附属实验学校分管教育教学的校长联系,明天去他们学校听两节课,并说明我的意图。第二天上午带着相机,赶往该校采集所需的素材,听完课后,又迅速回到单位继续制作PPT。鲜活的素材,让课件生动起来,同时也带给我些许信心。
剩下的时间就是修改完善课件了。虽然9号下午14:40上课,我14:10都在修改完善课件,但是紧张、激动而快乐的。
课分为两部分,前面是小组建设的理论部分,配以真实鲜活的图片解说;后面是“心动不如行动——市小学英语教师团队建设”的实践操练。在商讨、确定组名、组训、组徽、组歌,并阐明意义的基础上,各小组开始按抽签顺序展示小组文化。老师们的热情参与、分组讨论、团结协作、激情展示,感染着我,也感动着我。我不由自主地拍下他们一个个精彩瞬间。
原来老师们并不排斥这样的课堂,反而是喜欢有加。是啊,由原来的“听长”、“抄写员”变成“参与员”,本身就是一个角色的转变,一种观念的转变,变“要我听”为“我要听”,变老师的课堂为我们大家的课堂,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活泼。我庆幸自己的选择,更庆幸自己遇到了好的导师。
当然,正如老师们所说,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普通话不太标准、语速稍快课的内涵与拓展度还不够,还有我中间小组建设实践环节的材料准备不到位,由于忙,我拜托师训中心老师帮准备的,但不合规格等等。
教师培训也应“新课改”!在老师们的鼓励下,在导师们的帮助下,我深信,下次带给老师们的培训课会有更多的精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