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1/middle/5e18bb84xbcd4f83174ca&690对“垃圾分类”编入必修课程之感言" TITLE="谁来为学生的身心疲惫买单------ 对“垃圾分类”编入必修课程之感言" />
据《南方日报》报道,广州市教育局正在专门撰写教材,拟将“垃圾分类”作为中小学必修课编入课程中。
看见此讯,心里沉甸甸的。“减负”年年在喊,学校在喊,管教育的在喊,政府也在喊,但越减学生的负担却越重,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人人身心疲惫,个个如牛负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切,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不少家长要求孩子从小就要熟背唐诗宋词,习琴棋书画,学跳各类舞蹈,念读字母组合的单词,争当奥数先锋,练就绝世武功,考取重点中学,挤进一流大学等等。五花八门的课外学习辅导班,望而生畏的奋斗目标,使孩子们失去欢乐的童年,背负着巨大的精力与心理包袱。 二是源于教育外部的干扰。诸如“经典传统文化”、“安全教育”、“性教育”、“环保教育”、“科技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进学校,都无可厚非,可是城管方面的“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有必要进学校吗?进了就进了,也没有关系,因为这些都仅仅是作为校本教材入驻而已。地方、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进行选择、取舍, 打造特色教育。可是现在,居然“垃圾分类”也要作为专业课程进入中小学校,还要编写入中小学必修课程中去!美其名曰“从娃娃抓起”。“垃圾分类”属于城管综合治理方面的内容,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凡是不好治理的,凡是难以应付的,都要移到孩子们的身上吗?他们小小年纪到底要承受多少大人承担不了而卸下的责任?听说一些地方开展垃圾分类试点,结果草草收场。因为成年人在“垃圾分类”方面做得不好,甚至出现不配合情况,该分投的仍然混投,该分装的仍然混装。许多成年人缺乏“垃圾分类”、废物回收处理的知识;加之某些领导的执行力度不够,具体操作的人员缺乏坚持精神,操作不规范,要求不到位;预期效果达不到,领导们没辙了,就把眼光投向学校,找孩子们来扩大影响————实行小手牵大手,以孩子促成人,欲使“垃圾分类”收到实效。
什么叫必修课程?是指某一专业必须学习掌握的课程。课程的设置与更改,那是要经过教育专家多方论证、长期考量、试点成功后再进行推广,最后才进入课程的编写,还不一定就属于必修课程。请问作为地方教育局怎么可以随随便便编撰必修课课程呢?
“垃圾分类”,爱护环境,没有错;学校举办“学生垃圾分类口号和歌谣征文比赛”,也没有错,是创新德育;向广大市民发出“垃圾分类在我心,低碳生活伴我行”垃圾分类全民行动日的倡议,更没有错,是将学校教育向家庭、社会延伸;就是个别有条件的学校,编辑校本教材或者就是教育局将“垃圾分类”作为地方校本教材也没有错。但是,教育局将“垃圾分类”作为中小学必修课编入课程中,就本末倒置了。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是学生接受教育和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如果连“垃圾分类”也要编写入中小学学生必修课教材,那么要编写进必修课教材的内容岂不是太多?如果真的这样,学校还是学校吗?更何况, “垃圾分类”属于环保教育与科技教育范畴,学校平常本身就已经在开展这方面的教育,有必要兴师动众地另起炉灶,列入必修课程吗?
“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诚然 ,孩子背后的辐射作用很大,可面对倡导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国家三令五申喊为学生减负,作为管辖学校的教育机构,为何还在给孩子增加负担?如果说不是教育局的本意,难道是地方公共行政权力使然?怎么可以将环保的压力加在幼小的孩子身上?请问,谁来为孩子的身心疲惫买单?谁来为这也进学校那也进学校而扰乱学校本身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而负责? 请还学校教育自主的权利,请还学校“清净”的书院。
俗话说得好“身教胜于言教”。父母 ——— 成年人做到了,孩子们自然也就做到了。如刷牙这一习惯,孩子们不是一出生就会,是在父母的教育下、示范下、坚持下形成的习惯,并习惯成自然。成年人们上班为何不迟到?包括严寒酷暑也不例外,即使出现突发状况也会电话请假。因为单位有制度,有考核,与绩效工资挂钩。成年人该分投的仍混投,该分装的仍混装,对垃圾分类知识匮乏,根本原因在哪?在社区、在单位、在政府的宣传力度、培训力度、执行力度没到位,没坚持!如果家长身体力行,孩子自然从小就会知道要节约资源、减少垃圾,懂得垃圾需严格分类、按时投放,才能方便回收处理、循环再生的道理,并自觉遵照执行,形成习惯。 http://s9/middle/5e18bb84xbcd4fb339538&690对“垃圾分类”编入必修课程之感言" TITLE="谁来为学生的身心疲惫买单------ 对“垃圾分类”编入必修课程之感言" />
家长要负起家长的责任,社会要承担属于自己的义务,不要把一切教育都归结到学校去!与其把希望寄托到幼小的孩子们身上,为何不即刻从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成年人身上着手,取得双赢呢?“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老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论”真好!
(备注:本文发表在《四川教育》2012-2、3合刊)链接: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SIJY2012Z1018.htm《中国知网》
http://2010.cqvip.com/qk/81553X/201202/41070715.html《维普资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