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7/middle/5e18bb84gbe301fa7d4c6&690在研究中幸福" TITLE="在阅读中成长 在研究中幸福" />
冰水凌
阅读让心域宽广,阅读让生命之树常青。阅读好书,是与智者对话,与仁者交心,与哲人取经,与智慧为友,与自己心中的“恶魔”拉锯割裂,进行善、美、真的置换,是自我滋养、浸润、教育的过程。罗曼·罗兰也曾说过:
“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人们是在读书中发现自己,联想自己,检查自己,提升自己。”
初为人师,我激情满怀,奔走于讲台,静伏于案头,穿梭于课桌……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机械的作业,我渐渐生出了一种疲惫困乏的心理,工作热情与活力不再。三尺讲台是我自小就崇尚向往的地方,
耕耘贫瘠而肥沃的黑土地是我儿时的梦想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我迷茫了,难道我内心深处并不喜欢教师这一职业?可细想我并没有为当初放弃毕业分配和乡调进城时给予的转行的机会而后悔啊!原因何在?为什么功成名就的特级教师窦桂梅还孜孜不倦,年近花甲的教育专家魏书生仍追求卓越,年过九旬的学界泰斗季羡林尚遨游学海?不停地找寻自我。
通过阅读,我懂得了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教师仅有教书育人的热情是不够的,因为在琐屑的工作中,热情会被一点点浇灭。我们不能以教师为职业,应有以教育为事业的态度与观念。职业是糊口、是生存,事业才是责任、才是理想。
在阅读中,我明白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即研究者”的同义语。”教师即研究者”,是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念。他们之所以能出类拔萃,在于他们在做学习型教师、研究型教师;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那么如何做教育科研?从哪里入手?又成了我追寻的目标。
教育家李镇西曾说: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不一定要“创立什么理论”——实际上几乎不可能的,而理解、运用科学教育理论或者根据科学的理论体验、反思并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并不是专家学者的专利,平凡的教师也可以展开;教育专家不是圣人,他们也是从一线教师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也不是空洞无物,纸上谈兵,是有一定的途径的。找到了行走方向,我丢弃了心中滋生的浮躁,摈弃了心中的惰性,增添了前进的信心,看到了明天的曙光,拾回了久违的激情。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也说:“写一辈子教案未必有成就感,但坚持写教学反思就可能成就一位好教师!”我开始思考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点滴,进行课前、课中、课后反思,并有意识地尝试着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无论是课堂中还是生活中。
面对学生,我的着力点不再仅仅是教学知识,还有他们的心理、德性、人生观、价值观等。而这些的引导,得先充实教师自己。所谓“育人先育己”。于是,我疯狂地阅读,博览群书,变阅读为悦读,努力拓宽阅读范围,专业类书籍必看,如《给教师的20把钥匙——教师应掌握的教育学方法》、《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热点解读》、《爱心与教育》、《我的教育心旅》、《做一名学习型教师》等。在阅读的同时,我有选择性的、分类地摘抄、剪辑粘贴、复印贮存,通过阅读,我的专业知识有了较大的提高,文化底蕴有所积淀,视角得以打开,从而将自己的想法投向有关刊物,并得以刊发。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我不敢说阅读改变了我的人生,但我可以肯定地说我在阅读中成长着、快乐着,在研究的过程中享受着、幸福着。
(备注:发表在《教育导报》2011-9-15 链接http://jydb.newssc.org/html/2011-09/15/content_1376526.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