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之我见
(2011-04-21 16:07:53)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观察 |
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之我
传统文化教育确实应该从娃娃抓起,因为幼儿、小学是国民教育的启蒙阶段。我们要想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德慧智教育(著名国学倡导者熊春锦提出的)植根于孩子的心灵,就得将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融于启蒙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俗话说得好,“欲成才,先成人”、“育人育心”就是这个道理。
把传统文化的经典教育即中华传统道德根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是中华民族文化命脉和精神命脉的一种延续与承袭,是必要的。但是,任何事情应该有一个度,传统文化教育是道德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但传统文化教育仅仅只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我们不能过分放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尤其是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只能作为一种兴趣进行培养。
京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该传承,但不是每个地方每所学校都一窝蜂地来实行“京剧进课堂”,我们不能,也不可能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京剧演员或者是京剧大师,只能是通过活动培养和发现京剧的兴趣和爱好者,从而选拔京剧人才,进行京剧艺术的传承。
很多学校,听说某某地方的传统文化教育搞得好,马上去参观学习,然后搬回来,什么武术进课堂、毛笔字进课堂、二胡进课堂等等,没有一点创意,今天一个模样明天一个花样,弄得学校五花八门,教师更是无所适从。
“传统文化”究其表面意义是指古代以来的“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医疗养生、民俗民风、戏剧歌舞,以及各种棋类文化、食文化、茶文化、武术文化、二胡文化等等,不胜枚举。难道我们每所学校都要开齐吗?我们应因地域而异、因校情而异,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为进入课堂而进入课堂。比如我们阆中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各校自身的特色教育中,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从而呈现出了“一校一特色、一校一看点、一校一亮点”的格局。如城北小学的“科技奇葩
绽放异彩”(科技教育)、城东小学的“立身以礼 养成为乐”(礼乐教育)、实验小学的“启智立德
从心开始”(心理健康教育)、阆师附小的“美乐教育 开启幸福人生”(美乐教育)、小垭中心校的“素质梨园
国粹飘香”(戏曲艺术教育)、老观镇小的“传奉国薪火
扬长征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我们民族小学的“育英争芳
(备注:该文节选发表在《教育导报.家教周刊》2011年4月8日《传统文化教育该不该从娃娃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