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之我见

(2011-04-21 16:07:53)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观察

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之我

     四川 王丽君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中,不少委员的提案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基础教育上,继“京剧”进小学提案获得通过后,又有不少“书法进小学”、“学习繁体字”、甚至包括一些地方戏剧,这些提案都清一色地提倡传统文化教育从娃娃抓起,对此,我想谈下自己的看法。

传统文化教育确实应该从娃娃抓起,因为幼儿、小学是国民教育的启蒙阶段。我们要想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德慧智教育(著名国学倡导者熊春锦提出的)植根于孩子的心灵,就得将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融于启蒙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俗话说得好,“欲成才,先成人”、“育人育心”就是这个道理。

把传统文化的经典教育即中华传统道德根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是中华民族文化命脉和精神命脉的一种延续与承袭,是必要的。但是,任何事情应该有一个度,传统文化教育是道德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但传统文化教育仅仅只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我们不能过分放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尤其是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只能作为一种兴趣进行培养。

京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该传承,但不是每个地方每所学校都一窝蜂地来实行“京剧进课堂”,我们不能,也不可能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京剧演员或者是京剧大师,只能是通过活动培养和发现京剧的兴趣和爱好者,从而选拔京剧人才,进行京剧艺术的传承。

很多学校,听说某某地方的传统文化教育搞得好,马上去参观学习,然后搬回来,什么武术进课堂、毛笔字进课堂、二胡进课堂等等,没有一点创意,今天一个模样明天一个花样,弄得学校五花八门,教师更是无所适从。

“传统文化”究其表面意义是指古代以来的“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医疗养生、民俗民风、戏剧歌舞,以及各种棋类文化、食文化、茶文化、武术文化、二胡文化等等,不胜枚举。难道我们每所学校都要开齐吗?我们应因地域而异、因校情而异,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为进入课堂而进入课堂。比如我们阆中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各校自身的特色教育中,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从而呈现出了“一校一特色、一校一看点、一校一亮点”的格局。如城北小学的“科技奇葩 绽放异彩”(科技教育)、城东小学的“立身以礼 养成为乐”(礼乐教育)、实验小学的“启智立德 从心开始”(心理健康教育)、阆师附小的“美乐教育 开启幸福人生”(美乐教育)、小垭中心校的“素质梨园 国粹飘香”(戏曲艺术教育)、老观镇小的“传奉国薪火 扬长征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我们民族小学的“育英争芳  民族流韵 ”(民族大团结教育)等等。由此可见我们阆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并不是独立成块地进行,更不是为了进行传统教育而进行传统教育或者是否认其他方面的教育,而是有机地与当地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进行融合、整合,才能形成特色,才有发展的契机与生机,否则就只能是昙花一现。毕竟,国民素质,不仅包括科学文化素质,而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即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固然是国民素质教育的核心,但是我们同样不能丢弃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否则我们下一代的科研、军事、医疗、国防等水平均会停滞不前或下降!一个国家强胜与否?人文是核心,经济是基础,国防是关键啊!

(备注:该文节选发表在《教育导报.家教周刊》2011年4月8日《传统文化教育该不该从娃娃抓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