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转化“问题学生”大家谈
(2010-01-20 15:30:06)
标签:
教育育儿问题学生班干部杨丹 |
分类: 德育心育家教 |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冰水凌
据12月17日《齐鲁晚报》报道,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许营乡李楼小学对待“问题学生”不但不处罚,反而让他们担任相应的班级职务,以此鼓励学生自我约束。校方认为,鼓励“问题学生”竞选班干部,不但能帮助“问题学生”克服缺点,还能带动全班学生素质整体提高。据介绍,李楼小学自本学期开始,针对孩子们争强好胜的心理,一改由优秀学生担任班干部的老规则,注意挖掘“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结合纠正其“不良习惯”,鼓励他们竞争担任班干部。该校校长付朝虎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需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潜在的优点。通过学生的优点,能培养他们克服缺点的自信心。
不是所有的“问题学生”都可以当班干部
问题1:您如何看待李楼小学让“问题学生”当班干部这一做法?这样做能转化“问题学生”吗?
胡战友:同意。衡量学生的标准也绝对不能单看考试的成绩。成绩好,不爱劳动,不参加班里的一切活动,对班集体里的一切不予过问,“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类学生不给教师添麻烦,仿佛也听话,考试时获得好的成绩,让老师也觉得高兴,无疑会被认为是一个好学生;个别学生平时好动,喜欢参加班里、学校里组织的一切活动,同时还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但又免不了惹出一些麻烦,考试成绩也一般,或者还很差。这类学生往往会被我们老师定性为差生,也就是“问题学生”。班里的“问题学生”常常因为各种原因对一些班干部,特别是对老师主观确定的班干部不服,就会或多或少地找这些班“领导”们的麻烦而生出“事端”。如果仔细分析产生“事端”的原因,我们发现根子并不完全在“问题学生”身上,而是因为一些班干部带头作用差。比如打扫卫生,他们支配这个支配那个,自己却不做事,不劳动。做事最多的反而是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所谓的“差生”(有些知识学习差一点的学生)。此种现象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时间长了,“问题学生”心里就会产生怨气,不服从“领导”。
宋莎:李楼小学让“问题学生”当班干部的做法很有创意,我觉得这种方法既能保护“问题学生”的自尊,还能激发他们的内驱力,能转化很多有进取心的学生。
赵兴兰: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我们每天的班级管理工作很繁忙,但最让我们感到费神费力的还是班里那些“问题学生”经常惹出来的是是非非。特别是课堂上师生们正在专心地上课时,那几个“问题学生”却在下面窃窃私语,不安本分,说不定又会搞出什莫名堂,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扰乱正常的上课秩序。为了制止“问题学生”的这些行为,班主任们可以说是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办法来对付这些“捣乱分子”。“围攻术”、“设专座”、“面壁思过”、“请家长等等”。可这些方法却见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让“问题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教育行为,有些时候觉得这是不得已而为之。但通过今天的“教师沙龙”活动,让我认识到自己以前的那些教育方法是太简单而又粗暴了,不是以生为本,尊重教育主体,而是缺少人性化,缺少关爱与温暖,缺少调查分析,对学生未能一视同仁。
王鹏:班干部是班集体的骨干力量、先锋队。他们不仅是日常管理的执行者,同时也是班上所有学生的榜样、标兵。班干部若起不到这样的作用,何以为班干部?面对“问题学生”,我们可以耐心地与其细致交流、引导,可以采取“1+1”互助模式(即一个优生或班干部帮助一个“问题学生”),或建立奖励机制,激励“问题学生”不断上进。
杨丹:我觉得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关键是看所谓“问题学生”是什么样的问题,如果是仅仅是行为习惯差的,有可能通过一些激励机制,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荣誉感,启发他们主动改正缺点,但是如果是道德品质问题的,那就不能仅仅用激励这样简单的方法来转化了。
杨永莲:让“问题学生”当班干部的面不宜大,仅仅针对个别“问题学生”扬其长,进行因材尝试尚可。否则,却就成了谁调皮,谁当干部;谁捣蛋,谁当干部;谁有问题,谁当干部;而品学兼优者,靠边站。这样不利于健康向上的班风形成,不利于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陈恩胜:首先我们要弄清什么是“问题学生”?我想眼下所谓的“问题学生”应该主要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在学习、行为、心理和情绪上存在着某种偏差与不足的学生。只要是孩子,就肯定会犯一些错误!他们不可能一味的懂事、乖巧,否则,那就不是孩子!孩子是在不断的错误中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们作为班主任不能随便给班上的学生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以免先入为主,给孩子的心灵烙上伤痕。
孙维平:李楼小学针对孩子们争强好胜的心理,一改由优秀学生担任班干部的老规则,注意挖掘“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结合纠正其“不良习惯”,鼓励他们竞争担任班干部,这无可厚非,也是与当前的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相吻合。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学生”都可以担任班干部,班上的班干部也不能大面积地或全部都由“问题学生”来担任。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学生具体对待。否则,我们可能会给“问题学生”带来更大的伤害,事与愿违。
冰水凌(总结):班干部毕竟是班集体的核心力量,是其他学生效仿的榜样!学校是班级的集合,每个班级管理好了,班风好了,学校的学风、校风才会好!如果大面积的班干部都由“问题学生”来担任,班主任会将自己置身于处理琐屑之事的“漩涡”:因为“问题学生”一是没有经验,老师要随时支招、出点子,及时处理因他们处理不当的事务;二是他们虽然有“官职”的约束,但无常性,随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三是绝大部分优秀学生不服,心理失衡,容易生事,使事情从一个极端发展到另一个极端。因此,此法可以试点,但不宜大张旗鼓地鼓动,关键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班干部选好了,老师才会省心和放心
问题2:您认为班干部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或素质?在您的班级或学校,怎样产生班干部?
胡战友:本人在几十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也困惑过,也高兴过:困惑的是往往认为天衣无缝的班干部的任命其结果是事与愿违;高兴的是自荐班干部效果非常好,这其中包括“问题学生”。“问题学生”入选,这不是坏事,他们在相应的工作职务中,通过约束自己,改正了不少的缺点。同时让他们自己承担在民主评议时落选的压力。而这些学生为了证明自己,会努力改错,不断更新自己。
杨丹:我班的班干部,一般是由学生推举产生。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应该具有示范和榜样的素质,成绩不能太差,品质必须优秀,而且还有一定的领导能力。这样在班级中有威信,同学们才会信服,有向心力,才能带动班级的进步。
王鹏:班干部需要热爱集体,热心为同学服务;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要以身作则,在学生中有较高威信且品学兼优。本期,我新接了一个班级,对班上的情况不太熟悉,先由原来的班干部临时担任,一月下来后实行自我推荐、民主选举、竞争上岗,让优秀者脱颖而出。
罗秀华:我带新生一年级时,是通过观察班上学生一周的表现,再加上自己的考察,以此为据,指定“临时班干部”。他们开展工作后,我与其他同学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观察、监督,作进一步的了解。经过一段时间,再由同学民主选举产生班干部。
任云:我是这样在班中确定班干部的: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注意观察和了解班上同学的各方面表现,大致确立几个目标后,无意识地向同学咨询他们的课外表现,同时向其父母了解相关情况。经过综合比较和其他老师的观察,先在心中定下几个目标。在以后学习的几天中,给予较多的关注和表扬,让其增强自信心,帮助他们在孩子中间树立威信。这样,在班会课上,无论是让孩子们推选班干部,还是让同学们自己主动竞选,都能找到比较负责任的班干部。
李波:我认为班干部首先要有爱心和责任心,其次是敢于管理他人,最后是也能管理好自己。我们班主任要帮助他们在自我管理和班级管理等方面出谋划策,让班干部尤其是“问题学生班干部”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杨洪军:每学期所有的班干部都要参加竞选,对现任的干部,必须通过一月的试用期,经过同学们的认可才作数。运用正确的方法刺激学生的竞争心理,既引导他们在竞争中得到锻炼,又给其他学生轮流的做班干部的机会。另外,孩子们自己选干部才会心甘情愿地听从其安排与指挥。
冰水凌(总结):班干部是一个班集体的骨干和核心,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班级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因此,班干部除学习委员外,成绩可以不是最好,中等偏上即可,而最需要的是责任心、荣誉感、服务意识和组织、协调合作能力。班干部选好了,班风学风自然会好,老师自己也比较省心放心,从而有更多的精力扑在教学上。
班主任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的闪光点
问题3:您遇到过什么样的“问题学生”?您通过什么方式转化他们的?在转化这些学生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杨丹:我班曾经有一个“问题学生”,开始的表现得特别调皮,在家跟奶奶作对,在学校经常惹事,不是把这个打了,就是把那个的东西拿了。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经常发现他的脸上、手上等裸露的部分有伤痕。经过了解才知道是他在家里不听话被他爸爸打的。但他的眼神流露出的,分明是不服气和不屑。于是我找到他的父亲,劝导他不应该用这么粗暴的方式惩罚孩子,多给他讲些道理。另一方面又给这个“问题学生”做工作。在和他的交谈中了解到,这孩子其实不是不懂事,只是性子燥。只要说话的方式他能够接受----不伤他的自尊,他还是很听话的,典型的服软不服硬。我通过跟他和他父亲的多次沟通与交流,而且在班上也对他适时表扬。因为他本身是很聪明的,学习上只要认真,一点即通。慢慢的,他对我逐渐信任而且信服,他父亲也因为听取了我的建议改变了对他的教育方法,变简单粗暴为循循善诱。这个学生进步很快,脸上的笑容多了,不惹事了,学习认真了,很快就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学生。
任云:我班有位学生叫小星,很聪明,但就是上课时爱动、爱说话,总是管不住自己,甚至还影响别人,这让我感到挺棘手。经过观察,我发现他扫地时很认真,劳动很积极,在班上给予了表扬,并让大家向他学习。从此,小星更爱劳动,更关心班集体了。后来,我推荐他做了班上的劳动委员,并告诉他,班干部不仅要爱劳动,还要遵守纪律、爱学习。后来,小星在课堂上,想左顾右盼说话时,只要我用眼神或手势一提醒,他马上就能认真听讲了。逐渐地,小星改正了自己的缺点,成绩也跟上来了。
崇海燕:俗话说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班主任,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身上的特长和闪光点,并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评价自己。在安排职位时,要扬其长避其短。比如:有文艺特长的,可担任文体委员;关心班级又活跃的,可以担任纪律委员……班主任量才使用,才能让他们在参与班级管理、班级活动的过程中,既锻炼自己,又管理好自己,发展好自己。
何翠英:在教学中,我遇到过很多的“问题学生”:有的爱打架,有的爱吃零食,有的爱撒谎,有的不爱学习……要改变他们,所用的教育方式方法要不同。如:沟通、鼓励、表扬……但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严中慧:我以前接手的一个班,有一个侯松,可以说是全校的“名人”,打架斗殴、与科任老师顶撞、不守纪律、学习成绩差。可是我发现别的同学还挺听他的话,我突然灵机一动让他当纪律委员。在宣布侯松同学担任班上纪律委员时,不少同学特别是一些女生都用疑惑的眼光看着我,而侯松的一些哥们儿,则起劲儿地鼓掌。面对此情景,我宣布:班委只是临时班委,对不以身作则、不作为的班干部我将随时撤换。宣布完班委名单后,我又找到侯松同学,与他“约法三章”:首先,要管好自己;其次,要管好其他同学,在其他同学有违纪行为时,要及时予以提醒,多次提醒不听者,可将名单记下,交给我;再次,要努力用心读书,争取尽快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此后,他变了,首先规范了自己的行为,对班上的事管理的有板有眼,学习也进步了。他在狱中的爸爸得知他进步以后,还给我写来了感谢信。
宋莎:记得入学后第一次考试进行表彰奖励时,我注意到一位有问题的学生,看到同学们领奖时露出一丝羡慕神情,但口中嘟囔着:“这有什么呀,不就一支铅笔吗!”下课后他却悄悄的向得奖的同学索要奖品来观看,爱不释手。我见了心里有数了。于是我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鼓励他也参加竞争。经过努力,他终于获得了奖品。他喜滋滋地对我说:“老师,我终于可以在妈妈面前炫耀一下了。”多可爱的孩子啊!
王鹏:我遇到过“厌学型”的“问题学生”。对这类“问题学生”的转化,我采用先培养一方面的兴趣,再转化为学习兴趣。比如说在学校举行运动会时,往往是对这些问题学生进行转化的最好时机,也是问题学生在同学们面前能够展示自己能力的时候。例如,在他们参加比赛的时候,我们组织学生一起为他加油,让他觉得他也是我们班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让他融入到我们这个大集体当中来。另一方面,在活动结束后,我们更要去找他们谈心。让那种被调动起来的积极性转化到学习当中来。事实上这个阶段更关键,是引导的阶段。引导的成功可以彻底改变一个“问题学生”。因为此时的学生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是能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的选择徘徊时期。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利用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活动先调动某方面的积极性,然后因势利导,把这种积极性让其转化到学习上来。
蔡均林:我班本期从农村转来一学生,他经常不完成作业的,上课讲话,不遵守纪律,还打人,经常上网。我通过询问、家访,才了解他是一个“留守儿童”,爸妈在外边打工,跟爷爷奶奶生活。祖传三代都是“独苗”,爷爷奶奶目不识丁,却又特别宠爱他。了解情况后,我找到他谈心,原来他基础差,进城后,更加跟不上进度,加上父母对他的期望又高,所以他有点破罐子破摔,逐渐迷上了网络游戏。因为在游戏中,他能找到胜利的快感。对此,我通过谈心,让他看到自己的优点,增强上进的信心。又安排他跟学习委员同桌(当然提前跟学习委员交流过),让学习委员上课时督促他,也便于他不懂的地方能随时问。逐渐地,他的学习兴趣起来了,网吧也去少了。后来班上成立“城管综合治理小分队”,他还在里面充当主力队员呢。
冰水凌(总结):“问题学生”也一样都有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尊重与爱抚的心理需要。老师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当前问题学生有四种情况:一是学困生,学习起来吃力,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成天沉迷网络游戏;二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由于爷爷奶奶的溺爱,沾染一些不良习气。如:自私、无感恩心、唯我独尊、贪玩、没有约束力等;三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亲情的缺失造成的心灵伤害。如自卑、自闭、胆怯、焦虑等;四是家庭教育不当,养成骄傲蛮横、金钱至上、侥幸、投机等不良心理行为,甚至个别“问题学生”还有暴力倾向。在转化这些学生的过程中,需要着重指出的是:“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要选好“突破口”;与“问题学生”展开平等的人格对话,充分地尊重他们,真诚地信任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永远不要放弃他们。要时刻注意发现“问题学生”的细微变化,以情感人,以心育心,要相信所有的孩子都会变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大量教育实践证明,只要教育教学得法,没有不可救药的学生。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善于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帮助“问题学生”体会到上进及学习取得成功的欢乐,激发他们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不放弃任何一个“问题学生”,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应尽之责。
(备注:此文节选发表在2010年《教育导报》1月14日,链接http://press.idoican.com.cn/detail/articles/20100114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