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野文化《山乡的文化遗产在等待中......》潘碧秀

(2010-09-18 13:40:44)
标签:

乡野文化

文化

                            山乡遗产在等待中……                         潘碧秀

    “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声,还似人生一梦中”。唐玄宗的这首诗,形象地道出了木偶盛极一时的情形。
     享有“廊桥之乡”、“茶叶之乡”美誉的泰顺也是“木偶之乡”。在那个木偶时尚的年代,泰顺木偶是何其风光。可如今走进泰顺,始觉得山乡的文化遗产期待爱和关注,依然在等待中……

                                     古老的木偶
    木偶戏的雏形出现在汉朝,到了唐代,这种艺术日趋成熟。宋朝时,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广为流传。宋末,木偶戏来到泰顺,并迅猛发展,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泰顺木偶戏在大型演出中一般采用悬丝傀儡的形式,即提线木偶。通常用7条线操纵木偶的全身,头部两侧、双手双脚各1条、背部1条,使木偶可以像人一样进行表演。演出时,这类木偶戏有前后台之分:前台是提线演员的表演,后台则是音乐伴奏。所以,木偶戏艺人往往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样样都行。
    泰顺木偶戏有一种形式颇为特别,主要分布于泗溪、雅阳、彭溪等地。艺人们将木偶头套在一个布袋似的服装上,一只手伸进服装,用食指操纵木偶头,拇指和中指操纵木偶的双手进行表演。如此,每位艺人用双手至少可以同时操纵两个木偶,演出更加简洁朴素。
    木偶戏在泰顺的发展,主要依靠它自身独特的优势:道具轻便简单,三五艺人就可以组成一个戏班子,便于流动演出。加之木偶戏的情节和对白通俗易懂,因此深受老百姓喜欢。木偶戏班子也越来越多,到清末共有新班子108个。同时,泰顺还出现了木偶世家,比较著名的有周德,家传木偶戏至今已有13代;黄宗衙,家传木偶戏12代。50年代初,泰顺木偶剧团盛况空前,还在杭州做了一场专场演出。1956年,我省在泰顺木偶剧团的基础上,成立了浙江木偶剧团。剧目有《追鱼》、《火焰山》、《水漫金山》等。70年代初,在国家文化部的组织下,泰顺木偶远涉重洋,《追鱼》“追”到了美国。如今,不少老艺人和观众对此还津津乐道。 
                                     
                                      木偶戏和木偶雕刻
    木偶戏表演离不开布偶雕刻,泰顺木偶戏的盛行促进了木偶雕刻艺术的发展。其实,木偶雕刻的历史比木偶表演更早。根据《列子.汤问》中所记述的内容,木偶雕刻可追溯到周代的木佣。泰顺的木偶雕刻和木偶表演一样,一般都是艺人的世代相传,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一直保持着宋代以来的典雅、古朴的风格。从现存的一批明代木偶头就可以看出,当时的木偶雕刻已有相当高的成就。
     木偶种类很多,通常的有生、旦、净、末、丑等。另外还有一些特定的人物头像,如包拯、关羽、魁星、顺风耳等。在诸多的木偶头中,最漂亮的是旦角,最难雕刻的是生角,最有意思的是魁星。
    旦角头像一般为圆润的鹅蛋脸,脸上有两道弯弯的柳叶眉,顾盼生姿的双眸和樱桃小嘴略带微笑,面容秀丽,给人一种含情脉脉的感觉。小生头像较为夸张,眉棱骨直插天仓,怒目而视,脸上安了个狮子鼻,还配有一个活动的血盆大口,蓝面红发,令人望而生畏,把魁星的威武魁伟表现得恰到好处。
木偶雕刻除了有形状和脸谱外,木偶头的冠、巾、帽是另外雕刻的,材料全是木头。到了晚清,为使工艺更加简化,冠、盔、巾帽多用纸、皮、绸布之类的。
    泰顺素有“木偶之乡”的美誉,一批有识之士对木偶雕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泰顺木偶艺术家季桂芳曾获得“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在省木偶剧团13年,完成了《春到草原》、《追鱼》、《水漫金山》等剧目的木偶造型,所制作的木偶得到了国际文化界的好评。
                                    十字路口的泰顺木偶

    浙江民间戏曲有两朵姐妹花:木偶戏和皮影戏。1956年浙江省有170多个木偶剧团,多分布在泰顺、平阳、永嘉、宁波等地,以泰顺为盛。宋代吴自牧著的《梦梁录》中记载:南宋时都城临安(今杭州)的悬线傀儡、杖头傀儡已盛极。可见,木偶戏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的造型又是历史悠久的民间工艺品,实在是珍贵的民间瑰宝。
    从近年发现的一批明代古木偶头考证,泰顺木偶戏与温州南戏直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唱腔和剧目同南戏几乎同源,它是浙南最早传入的剧种之一。
    泰顺木偶艺人在长期的舞台生涯中,创造了许多特技,如木偶人表演的飞刀、弄花、划船、抬轿、点烟、喷火、变脸都栩栩如生。有的艺人能手提4个木偶人翻筋斗混战而不缠线,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近年来由于戏剧的不景气,以及老艺人的相继辞世,泰顺木偶已到了后继乏人的地步。泰顺木偶戏和泰顺木偶雕刻作为民间艺术奇葩,能否有一个流光溢彩的明天?
    传统剧目应进行一次大调查,然后有重点地进行记录、整理加工。老艺人一年一年地减少,可传统剧目都只在他们的口头上,如不及时地记录,优秀剧目就会随之消失。全面调查时,把过去所有的传统剧目名称记录下来,然后分清“一般剧目”和“独有的剧目”。据史载,泰顺提线木偶的传统剧目分为连台本戏和折子戏。连台戏大多取材于小说、话本、演义之类的,有《封神榜》、《七侠五义》、《西游记》等;折子戏则有《十忠义》、《花鼓记》等百余个。
    遥看遗产近是爱。泰顺的提线木偶在僻远的山乡一直沉睡缄默着,期待着有一天能在人们的关注下恢复光芒。
    2002年6月,停演了20余年的泰顺木偶剧团“重出江湖”,《追鱼》、《火焰山》等优秀传统剧目走上舞台,泰顺600多年的木偶历史得以延续。如今,还有10多个木偶戏班子活跃在泰顺民间,为木偶的不衰而奔忙。这一切无不使拥有浑厚文化底蕴的泰顺木偶机遇骤显。当然,拯救泰顺木偶文化不是短时期的事。
    古人曰:人须有凤凰翔于千仞之气,要自粗至微者而充之。拯救泰顺木偶是一条漫长的路,山乡的文化遗产期待着一个满负生命激情的一天。

地址:浙江杭州   潘碧秀(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手机:1358811090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