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说台湾史之台湾进入历史

标签:
许倬云历史现代文明台湾文化 |
分类: 文化 |
http://nf.nfdaily.cn/nfdsb/content/images/attachement/jpg/site88/20120511/4487fcc266fc1116bf7721.jpg
葡萄牙的船队(资料图)。十六世纪开始葡萄牙人首先进入东方,开拓市场和寻求资源。
许倬云说台湾史之一
编者按:从本期起,本版推出“许倬云说台湾史”系列,每周一期,逢周五刊出。系列将以浅近的文字,讲述台湾四百年以来的发展脉络和简略轮廓。许倬云先生为台湾史学界耆宿,他对台湾史的叙述,应能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台湾近代历史的发展。
今天是这一系列的第一讲,这一系列是关于台湾近代的发展,由于所有发展的因素都有前因后果,他的根源可以埋藏得很远,因此在这一讲我们先谈到台湾的开始。
东汉到宋朝的有限记载
话说当年,1957年我第一次离开台湾,赴美求学,船从基隆出海,渐行渐远,到了一定距离之后,台湾岛已经不像一个岛,就像一个翡翠的盆景;船航更远,台湾岛屿,从翠绿变成苍色,再从苍色变成黑色,后边衬着的是落日余晖,一圈光环照在山上。当时,我的感觉,喔,这就是葡萄牙人要叫“福尔摩莎”的原因。人在岛内,不会感觉到葡萄牙人第一次看到这岛屿的印象;只有在远距离,看到那一个大岛成为海上盆景的时候,像翡翠玉雕的时候,才知道美丽岛(Form osa)三个字,为什么是那些葡萄牙水手的实时反应。
台湾岛,在中国的沿海,自古到今都存在。但是,台湾岛进入历史,却是同时进入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在葡萄牙人刚走过台湾外海的时候,正是世界大航海的时代。欧洲人本来的企图是寻找到东亚古老的国家,求取广大的市场,也求取在东亚国家提供的货币和资源。他们无意中发现了美洲,也找到了东西之间的航道。台湾在16世纪,正是在这一跨洋航道上进入世界史,也在中国与西方接触的场合中成为中国海洋史的一个重要部分。
以地理而论,台湾岛的距离和中国大陆并没改变。离现在七万年以前,台湾岛是东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北端经由浙江外海的列岛,把台湾连接在一起;今天的台湾海峡,当时其实是一个海湾。七万年前,海水上升,那一连接的部分断了,台湾成为一个由海峡和中国大陆隔离的大岛。在中国历史上,有几次记载,在东方某个岛屿上,有人居住;也有记载,远征的船队,到达了一个大岛。历史学家们以为,这些有限的记载,从东汉到宋朝,所指的就是台湾。但我们难以确定,历史上的台湾,是否也可能是琉球?或是澎湖?例如,我们暂还没有清晰的证据,证实历史书上记载的三国时代夷州的地方,究竟是不是今天的台湾。
台湾真正和中国大陆历史联系在一起,应是从十六世纪开始。如上所说,是西洋人进入东方,开拓市场和寻求资源的时候。葡萄牙人首先在东方活动,取得了澳门,也在日本取得了贸易的据点。荷兰人就后来居上,成为东亚地区活动的主要势力。
明代的民间海上贸易
在这个时候,中国历史上记载着不少所谓“倭寇”的活动。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教科书上,都认为倭寇是日本的海盗。倭寇的崛起是和葡萄牙人进入东南亚同步发生。中国史书上记载的,称西洋人为红毛番,称日本人为倭寇。在明朝下半期发生的这些事情,都应当看作全球性海上活动的一部分。西方势力的东来,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海上贸易和海上掠夺。那时候的日本,正是“锁国”时期,日本政府的官方政策是不许民间擅自出海。在中国,明朝初期,曾经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然而,在永乐以后,明代的官方并没有再继续进行大规模的海上活动。东亚两个大的国家,日本和中国,就官方政策而言,都没有正式的海上活动。但是,这个时候,因应西洋人在东方的活动,民间出现了一些海上活动的集团。在日本,九州岛的地方诸侯参与了海上活动;在中国,却是许多私家资本投入的海上贸易。
如前所说,明代初期,曾经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虽然政府不再从事海上活动,但造船的技术、海上航行的知识,还是保留在民间:那是唐宋元三代,逐渐累积的地理知识。其实,唐宋元以来,南海诸国沿着马来西亚半岛海岸和中国的民间贸易活动,并没有中断。只是西洋人到东方来之后,民间海上活动又受到了新的刺激,变得更为活跃。虽然官方不允许民间私自下海,但只要有利可图,就会有人投资,从海上国际贸易中,博取厚利。
这些没有国家许可,而在海上活动的船队,并不单纯是来自一个国家。这些专业的海上活动分子,纵横捭阖,既合作、又竞争。中国和日本的沿海地区,也都有和海上集团合作的商人,提供外销商品,也接纳运来的货物。这种海上贸易,因此具有显著的国际性。
明代称为“倭寇”的集团之中,官方记录常常提到,倭寇夹杂了许多中国人,也常常牵涉了西洋海上的力量。“倭寇”这个名词,实际上是一个国际集团的总称,他们分分合合,没有一定的归属,也没有一定的组织。中国沿海有许多小商贩,可能利用渔船,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转运给海上的贸易集团。中国的富人,譬如说,安徽的徽商,富有资金,也会投资造船,雇用专人,参加海上的贸易。
从十六世纪开始,中国东南方海面,一时之间,忽然热闹起来,西洋的、东洋的、中国的大小船只来来往往、彼此合作,也互相战斗。一些民间海商集团上岸之后,平时做不经官方许可的贸易,需要供应的时候,也许就以强盗的手段,掠夺当地的商户和粮食。这些亦商亦盗的海上团体,引发了中国官方的镇压和清剿。戚继光、俞大猷这些人物,都是在平定倭寇方面,立了大功。
海上集团在台湾建设基地
国际海上集团,必须建立基地。澳门就是葡萄牙人以半借半占的方式,从中国取得的海港。中国民间的海上集团,也会建立活动的基地。例如,在浙江,宁波附近的双屿,曾经有过海上集团的基地。海上活动的主要人物:王直、徐海、许氏兄弟,都在双屿活动过。双屿的存在,引起中国官方的注意,胡宗宪才发动大量的渔船,协助官兵踩平了双屿:一个已经相当有规模的海港,有码头,街市、仓库,甚至还有教堂。双屿的存在,是因为见于史乘,我们才知道那些细节。
其实,在那个时候,许多沿海小岛,都有海上集团在活动。台湾的南北两端,都有过这种基地。我们知道比较清楚的,就是荷兰人在今天的台南和高雄地区,建立了一个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据点。他们的城堡,就是今天的安平古堡。在基隆,西班牙人也曾经建立了据点,只是为时不久,就被荷兰人驱逐走了。中国的海上活动集团之中,颜思齐的集团,也曾经在嘉义的海边上,建立了一个休息的补给据点。据说郑芝龙曾经是颜氏部下。他们不仅在那里取得淡水,在那里停泊,而且还从福建招募壮丁,运送牛只,在这里开垦农田,生产自己的粮食。
这些历史事件说明,台湾在这个非常活跃的海商活动时期,在纷纷扰乱的海战之中,进入了中国的历史。荷兰人本来想要夺取澎湖作为基地,但被中国的驻军挡住了。中国驻军将领派遣通译,告诉荷兰人,在不远之处,有一个称为“大员”的地方,那里已经有人居住,从事种种海上活动。这个担任通译的人员,名叫何斌,既能说西方语言,也可能通台湾南部原居民的语言。他自己在大员就有住所,有相当的活动。也就是这位何斌,后来带领郑成功的舰队,进入台南的鹿耳门,从荷兰人手上夺取了台湾。可见,荷兰人到达台湾大员的时候,也就是今天安平古堡地带时,中国的海上活动团体,已经在那里居住,形成聚落。荷兰人在那里建设基地,就将台湾拉入了西洋海上活动之中。
因此,台湾也是在十六世纪,进入了世界历史,台湾进入中国历史、进入世界历史是同步的。那个时期,活跃的大航道、海上贸易圈和探险的工作,正是今天我们所谓完成全球化的最后一步。从那以后,新大陆、澳洲等地方已被西洋人占有。这时,全球才结为一个共同的贸易网。台湾进入世界性的文化网络交换网,从这个意义来说,台湾进入世界历史,本身就具有国际性。因此台湾四百年的历史,既是当地本土的,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这三环相扣,无法分隔。
《东番记》对台湾的记载
当然,我们立刻就有问题,为什么台湾离大陆如此近,而中国大陆居然没有跟台湾有非常紧密而连续的关系?这个问题,有许多人寻求回答,有人说,因为台湾海峡的黑水洋,流速太快,不容易横渡。也有人说,中国大陆的船不利于沿海航行,这些今天看来都不是理由。
我在想,最重要的原因是,台湾岛上几千年来,从考古学上看来,一直到十六世纪,人口不多。台湾地形复杂,丛林湖沼,河川、山林、山谷和台地,将台湾割成一小片、一小片。台湾是亚热带的地方,树木成长非常迅速,榛莽遍地,不容易开辟道路。所以在考古学上呈现的现象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古代文化,显示都是相当地孤立,并没有明确可以整理的承袭关系,或是融合的现象。
第一部记载台湾的是1603年陈第的《东番记》,文字只有一千五百字。和一百年后康熙年间郁永河的《裨海纪游》相比,《东番记》是非常短的著作。《东番记》记录的内容却是非常扼要。陈第跟着澎湖的水师将领在1602年追逐倭寇,追到了台湾,在大员登陆。因此,他有机会亲眼目睹台湾原住民生活的经验。据他记载,从今天嘉义的布袋开始(显然布袋也就是他们登陆的第一站),从嘉义往南,一直说到今天的高雄旗津、屏东、东港,然后又往回追溯到台南,最后,提到的是台北的淡水河八里。他认为这些地方,有数十个聚落,这些都是当地原居民的居住点。据他描述,每一个居民点,或每一个社,最多人口不过千人上下;没有酋长,谁家的人丁多,谁家就是当地的领袖。这些单位各有名称,语言也并不完全一样。他们没有文字,也不知道天文历法,连记年代都记不清楚。
当时台湾土著的农业,还是粗放的刀耕火种,放火烧了植被然后耕种,收割也只是用手来拉稻穗。陈第不知道原住民在种植小米,他只提到原住民种植稻米,可是,他居然提到了番薯。番薯原生地是美洲新大陆,自从大洋航道开通之后,番薯才逐渐跟着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足迹,传到东方来。因此,当地原居民取得这种新大陆的植物,应当是比刚才所说的海上活动更早。原居民用原始耕种方式,可以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农耕之外,他们也打猎。台湾当时有很多水鹿,鹿是他们肉食相当重要的来源。他们也有薏仁、小豆、胡麻、大豆。
据他的记载,原居民曾经和倭寇有过严重的冲突,倭寇打败了他们,他们必须躲到深山里面去,陈第自己跟随中国水师追逐倭寇,登陆驱逐敌人。为此,原居民的领袖,曾经带了许多礼物向他们致谢。他也提到,漳州、泉州等处的老百姓,有些人因为经常来往于台湾和中国大陆之间,已经有人懂得原居民的语言。他们带来的陶瓷器、纺织品、盐、铁,交换鹿皮、鹿角等当地的物质。
台湾与大陆关系疏远的原因
他所描述的海外的伊甸园,没有很复杂的组织,也没有太大的生产能力。人过着相当自然而简单的生活,这样一个岛屿总的人口也不过十几、二十万,不构成一个广大的市场,因此不会吸引很多中国大陆人去进行贸易活动。他们的物产非常有限,能够用来作贸易的商品,不过鹿角、鹿皮,可能还有树藤和樟脑。这一个既不能提供资源,又不具备市场的岛屿,当然就不会吸引中国大陆的商贩经常地来往了。
东亚沿海的洋流往南流,沿着中国的南海,经过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婆尼罗(文莱)和菲律宾等地,一直到马六甲。这一路上有足够的南方居民跟南方聚落,提供足够的资源和商机。南方的香料和珠宝、玉石,都是贵重的商品。既然南方的道路上,是有利可图的商道,中国大陆的商人就犯不着跨过黑水洋,到台湾寻找微小的利润了。
台湾不进入中国大陆历史,并不表示中国沿海老百姓不知道台湾。只是说,台湾当时的资源和人口,并不足以吸引大陆人,进行中国大陆和台湾经常的贸易。实际上,1603年,利玛窦绘制的地图上,已经有台湾岛屿的形象,但并没有给她名字,他只放在大琉球南方的一个岛屿———大琉球就是今天的琉球。这个地图上的记录,充分说明,中国沿海居民很清楚有这个岛屿,甚至也有人在那里进出;台湾不是不为国人所知,而是官方记录中,并没有特别提到这一个海岛。
陈第到台湾的一百多年后,康熙时代的《裨海纪游》,郁永河笔下的台湾和《东番记》所说的台湾相差不远。郁永河从台南登岸,从台北出海回到福建,这一段道路的艰苦、聚落的分散,道路上种种的障碍,包括河川、沙丘、湖泊、和繁密的树林竹丛等。凡此,都说明了,即使台湾已经归属中国了,在康熙时代变成中国的一部分了,台湾能够提供的贸易商机仍是不大。台湾除了在南部有较多聚落之外,北部和中部,都只有几个治理台湾的州县据点而已。可是,台湾的国际性始终存在,因为台湾在大洋航道上的地位,已是不能逆转的事实,后来移民开发台湾,其生产的物质,不少就是以外销为主,但那些我们下一节再讲。
这一节是开场白,特别说明,透过解释台湾本身,这一岛屿和岛上居民,从大洋航道开通以来,既和中国大陆接触,更卷入世界经济网成形的契机,就同步地具有中国性、世界性和当地的本土性:这三种机缘是重叠在一起的。同时,这一巨大的变化,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台湾几千年来,不曾在中国典籍中出现。此后四百年的台湾历史,也始终摆脱不了本土、中国和世界,三层因素的彼此纠缠。这是台湾的宿命,也是台湾的机运!
□许倬云口述,陈珮馨、陈航整理,小标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