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产制度的最大症结,是没有制衡机制。房价超出民众承受所限,官商结合对付购房人,地方政府不关心房产保值增值,皆源于此。
还好,这个症结完全不涉及到政党制衡。万民幸运,政府当前在地产中缺乏对开发商的制衡,是弱势。宇宙人都知道,中国政府的眼里是不揉沙子,不愿甘于弱势的。现在时机成熟,政府要通过征收物业税,达到和开发商制衡的作用,取回地产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征收地产税,最大的意义在于引入了行业的制衡机制。征收得当,会引人两个关键的制衡机制,诸多问题迎刃而解。
第一,主要制衡机制,政府和开发商在房产交易收入和房产持有税的利益制衡。
这个制衡机制,给了政府对开发商的话语权。
说白了,政府房产收入以前必须依靠开发商,所以半依半就,和开发商穿一条裤子。今后可以独立于开发商有地产收入了。
房产交易时,政府的收入是交易税,开发商的收入是利润。当然大头是开发商的利润。政府是公共机构,其主要目的不是追求最高的房价利润。
房价越高,开发商的收入越高,政府的收入越高。这是让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的主要渠道,所以地方政府会不遗余力,一直推高房价。开发商就更不用说了,房价直接联系商业利润。
其实政府也愿意平价安民,开发商也想在合理利润范围里从商。不过是当前的没有制衡的利益诱惑下,商业冲动使然。
引人物业税以后,政府每年都可以得到物业税的收入。这部分税,是政府和房主之间的税务,完全脱离了开发商。物业税的引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在官商一体的格局。
这是一个很有效的机制,政府有个不用依靠开发商的房产税收入,就可以有自己独立的话语权,可以更有力地约束开发商。即使开发商在房产出售环节不挣钱,政府的财政损失也不大,因为还有后续的每年物业税收入。
第二,次要制衡机制,政府和房主在物业税使用上的制衡
这个制衡机制,给了业主对政府物业税金的话语权。
政府每年从房主征收物业税。收多收少,用于何处,地方政府和房主之间一定会有一个协调制衡机制。业主缴税,一定会要求使用明细去向。
在西方国家,当地的物业税,由当地的委员会决定税率和用途。这个机制给地方政府很大的制衡。
业主有权参与物业税使用的法理和运行机制都很简单。现代税制,”无代议不缴税“(No
Taxation without Presentation)。物业税收,用于当地,代议制度很容易实施。
这里有一个前提,是物业税的主导权在地方。一般国际业内惯例,地产税是个地方税,或者绝大部分是地方税。税用于地方,业主才可以关心并代议自己的税金使用。
此外,物业税还会引入税金使用者(比如学校)和纳税人的制衡,与购房人和开发商的制衡,此处不详谈了。
纵观当前的评论文章,几乎所有的开发商阵营一致强烈反对征收物业税,种种理由,包括法理不通,产权不明,评估师不够,时机不到,等等,皆是强词夺理,不了
解物业税制度的运作,或者是有意愚民,利益使然。更有甚者,复旦大学教授谢百三,更是说物业税会使千家万户假离婚来逃税,此乃威胁政府,实在可悲。多数学
者,以牛刀为首,都看到了物业税是可能解决当前房产诸多问题的关键。
物业税能够实行得了吗?政府此举,和开发商产生制衡,夺回话语权,保护买房人,又增加收入。此时实在不该怀疑政府的能力和驱动力。政府关心的可不全是钱和
GDP,还有政府和民众的制衡。商人坑了百姓,百姓还是要找政府。我们学者现在应该做的主要事情,是如何让此事运行得更加合理,如何让物业税成为于民有益
的实在的善税。
一个行业有了好的制衡机制,才能使行业各方,都有自己的话语权,有自己的参与权,共赢发展。一个行业有了好的制衡机制,才不会总出骗子和傻子,豪富和赤贫,疯子和侠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