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幼儿园创造性课程》(一)
(2015-03-16 22:19:55)分类: 经典阅读 |
读《幼儿园创造性课程》(一)
南通课程游戏化推进会上,专家推荐了这本书,我当场便拍了,今天拿来阅读,感觉还真不错,相信它对一线教师的课程构建与实施会有启发作用。
今天看了“理论基础”部分,重温了一些专家的理论,明白该课程的宗旨是“符合发展的教学法”,也就是认为教学要符合幼儿的发展和学习。书中阐述专家理论,就是为了说明“创造性课程”是遵循各种理论的,是符合幼儿发展的。
1.马斯洛:基本需求和学习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生疏,作者分别道出了满足幼儿各层次需要对于幼儿学习的重要性。“生理的需求”——饥饿、身体不适的幼儿是无法专为学习的。“安全需求”——当幼儿知道自己是受到保护、不会受到任何伤害时,才会觉得轻松自大 ,愿意向外探索作环境。“归属感”——情感的联结,也就是归属感,能促进一个人的学习。“自尊”——幼儿从生活中有机会发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也是能学习的人,自尊就会产生。
总之,在教室里,老师要营造出一种安全、放松、有归属感的氛围。能让幼儿产生自己是有能力、可以做决定、也能主导自己学习的感觉。
2.艾里克森:情绪和学习
信任/不信任——那些始终受到关爱和照顾的婴儿能学会信任,而哭了得不到回应、饿了没人喂、受伤了得不到安慰的婴儿,却会发展出不信任感。自主/害羞和怀疑——成人给幼儿机会去独立完成事情,幼儿就会发展出自主的能力,成人对幼儿过度要求或老是批评、贬低幼儿的努力,幼儿就会发展出害羞和怀疑的感觉。自主/罪恶感——主动就是在做事情时充满了兴趣。有了主动的态度,就会把精力集中在如何将事情处理好上面,且不会被失败所干扰。
3.皮亚杰:逻辑思维和推理
感知运动阶段(婴儿)——通过感官知觉来学习。前运算阶段(幼儿)——在探索物体时,开始注意到物体的特性,但他们的观察是有限的,一次只能注意物体的一项特性。他们关注的焦点是物体看起来是什么样的,还不会运用逻辑来思考。
4.维果茨基:社会性互动与学习
幼儿认知上的成长,不单是源于对物体的摆弄,也源于与大人及比他更有知识的同伴的互动。最近发展区的下限是幼儿独自做一件事时所能学到的东西,上限是在观看同伴和老师以及和他们讨论的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其间就是有一个“脚手架”在起作用,教师就是要懂得如何搭建这个脚手架,尽量让儿童的学习达到上限。
5.加德纳:多元智能
加德纳认为儿童有8种智能:语言/口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韵律智能、空间/视觉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内在智能、自然智能。
6.斯米兰斯基:游戏在幼儿学习中的作用
斯米兰斯把游戏分成四种类型:功能性游戏——幼儿运用感官和肌肉来探索物体,以逐步了解所有的东西是怎么一回事。建构性游戏——幼儿的举动都是有意的,并且有一个目标在前面引领着。戏剧扮演游戏——幼儿通常会假扮一个角色,假装自己是别人,并且用一些真实或假装的东西把这个角色扮演出来。规则性游戏——需要幼儿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才能依照事先设定好的规则玩下去。
7.学习和复原力
复原力研究结果显示,艰难困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可以减低的,而且幼儿会发展出克服困境所需要的能力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