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性课程——《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虞永平)
(2013-02-14 21:09:20)分类: 经典阅读 |
2013年2月7日
适宜性课程——《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虞永平)
幼儿教师要尝试创设适合幼儿的适宜性课程。
适宜性课程应当是适合本班幼儿实际的,应当是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的。
所谓适合幼儿的实际其实就是要与幼儿原有经验相联系。用皮亚杰的话说就是尊重幼儿原有“图式”,在此基础上促发儿童同化、顺应,建构新的图式。“经验”是幼儿园课程的核心。强调经验就是强调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强调幼儿在活动中的作用,强调活动过程,强调幼儿多感官的行动和伴随行动的思考。关注经验的课程是最符合幼儿学习特点和规律的,也是最适合幼儿需要的。
因此,所谓设计幼儿园课程就是设计和提供幼儿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机会。让幼儿活动,就是让幼儿去做事:做符合幼儿需要的事,做适合幼儿天性的事,做幼儿力所能及的事,做幼儿能感受到趣味和挑战的事,做能让幼儿产生后继活动冲动的事,做有幼儿思维参与的事。
这让我想起怀特海的“浪漫——精确——浪漫”,儿童除了“诗”(浪漫感知)还得有“思”(精确认知),而思是最重要的。皮亚杰亦十分强调的儿童的智慧,他认为智力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形式运算或命题运算阶段,就是抽象思维阶段,这是认知发展的理想目标。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儿童“跳一跳够得着”就是强调要让儿童有做挑战性的事情
有效活动意味着主动活动,意味着幼儿是真正的学习主体、活动主体。
美国高瞻课程中的主动学习是指由学习者所引发的学习,而不是教师“交代”的学习。表现为:忘我、专注、投入、思索、疑问、后继冲动及创造。主动学习有五个基本要素:材料、操作、选择、幼儿的语言表达、成人的支持。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并不是说成人不需要给予帮助,纯粹让幼儿自动自发地活动。事实上,幼儿的主动学习与学习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并不冲突,而是有机联系的。
我们学习一些教育理论,往往容易走入“非此即彼”的误区,说到儿童自主学习,就将成人完全“撤退”,造成“主体性神话”,这是需要克服的。我们要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批判地学习别人的理论。很赞成虞教授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