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蚤市场观察记录
(2013-01-06 22:12:3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随笔 |
2012年12月28日
跳蚤市场观察记录
中班主题“好忙的市场”经过了解市场、去超市参观、独立购物等活动,进入了“跳蚤市场”活动,孩子们自己动手打扮市场、摆放摊位,班班之间两两结对进行买与卖的互动,卖的孩子使尽浑身解数推销自己的商品,买的孩子尽情徜徉于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挑选着自己喜欢的物品,买卖双方交流着、洽谈着,好开心啊。
我兴致勃勃地参加了中六班、中三班的跳蚤市场活动,和孩子们一起游戏,很开心,很欣喜。
活动安排是:中六班和中三班互动。上午中三班开跳蚤市场,孩子们当老板,赚钱,中六班孩子来购物。下午反之。
对这样的活动我很好奇。因此上午我扮演了购物者,介入孩子的游戏,接触了各有个性的孩子,很有意思。
孩子1:(以下黑色为我的话、红色为孩子的话)
我:“你的这个塑料环卖多少钱?”
孩子:“五块”
“我只有三块钱可以卖吗?”
“不卖”
“我只有这么多钱,但我又非常喜欢这样东西,可不可以卖给我啊?”
“不卖”小家伙很坚决地拒绝了我,我只好作罢,去找别的老板了。
感受:这是一个比较执着的孩子,他坚持自己,不想变通。后来我再去看他的东西时,这个塑料环已经卖掉了,他告诉我,卖了五块钱,哈哈,看来他的坚持让他获得了最大利益,得到他所需要的。师生交往中孩子表现出的坚持,不屈服于老师的状态。体现了孩子平时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关系,这样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健康成长。
孩子2:
“这个毛绒挂包,我很喜欢,多少钱?”
“五块”
“我只有两块钱,可以卖给我吗?”
孩子稍稍犹豫了一下“好的。”
我很欣喜地用两块钱买回了我喜欢的东西,孩子拿了钱也非常满意。
感受:这是一个性格比较温和的孩子,他没有坚持自己,这种不坚持并不是他畏惧老师,看得出他是很快乐地将自己的东西卖出的,看着我很喜欢、很渴望要这样东西,他妥协了,好可爱的孩子。
孩子3:
“这本书我很喜欢,卖多少钱?”
“不卖”
“啊?为什么啊?”
“刚才有一个人来买了。”
“那这个人呢?他不要了么?”
“不是,他去拿钱了。”
这家伙看来还挺守信用的,没有见异思迁,但我还是想考验考验他。
“你就卖给我吧,我真的很喜欢这本书。”
“不卖,他去拿钱了。”
“万一他不来了呢?”
孩子迟疑着,但并没有放弃的意思。我继续争取:
“你卖给他多少钱?”
“两块钱。”
“那我给你三块钱,好吗?我比他钱多啊,就卖给我吧。”
“他马上会来的。”小家伙仍然坚持着。
不一会儿,取钱的人(中六班的范老师)来了,她把钱给了老板,老板笑着把书给了她,看着孩子开心的笑容,我真是感叹呢。这个孩子多讲诚信啊,小小年龄就如此坚定,真不简单。我将这个事情讲给范老师听,范老师好感动,马上和小老板握握手,拍了一张合影。
感受:孩子在买卖过程中体现出了他自己的思想,懂得讲诚信,这真是不简单,这是幼儿园教育的结果?是家庭熏陶的结果?
孩子4:
“快来买我的花生啊,我的花生可香啦。”
响亮的叫卖声吸引了我,我问:“这花生好吃吗?”
“好吃啊,可香啦。”
“那我可以尝一尝吗?”
“可以啊”
孩子拿出一粒花生米,给我尝,我尝了之后,表示花生很香,我决定买了。“多少钱?”
“一块钱”
我爽快地拿出一块钱将一袋子花生米买回了家。
感受:孩子知道用大声吆喝来招揽顾客,这是他们在课前丰富的经验,孩子做到了,我也的确被他吸引了。当我提出尝一尝时,孩子并没有不同意,这不只是一种“大方”的表现,而是对顾客的信任,他相信你尝了之后会买的,否则对于中班孩子来说,“以自我中心”的特点决定着他是舍不得别人不花钱就吃他的东西的,孩子的表现足以证明孩子他在幼儿园里有足够的安全感,加之我也是他班的任课老师,他信任我呢,呵呵。
孩子5:
“我这里还有一瓶奶茶,赠送给你。”
呵呵,这么慷慨的老板,我迟疑地没接过奶茶,“那你就卖不到钱了。”
孩子楞了楞“没关系,我有好多钱了。”
因此,我开心地拿回了那瓶奶茶。
反思:孩子的本真源于何处?
买卖游戏中我深刻感受到,孩子们都很本真,他们不会因为你是老师而放弃自己的想法,无论是坚持自我还是妥协都表现出自我真实的状态。孩子的本真状态源于什么?
1.老师是游戏者。游戏中孩子与成人是平等的,教师的身份是购物者与孩子平等交流,他们也就能够放松地表现本真的自我,而不会囿于师生间那种师尊生卑的关系。因此,游戏是最好的让孩子们放松身心、自主、自然、自在表现自我的载体,我们要多让孩子进入他们的游戏天地,在这个天地里,主宰者是孩子,没有师与生的关系,没有长与幼的关系,老师即使介入其中也应该以平等的游戏者身份介入,这样孩子们真正的个性才能得到发展。
2.老师是平等的对话者。教师作为游戏者应当是一个平等的游戏者,游戏过程中完全是一个与孩子平行的人,而不是戴着游戏者面具的教师。如果以游戏者身份进入了,而进入之后教师的“长者”意识又抬头了,成为了教育者,那么孩子就不能成为本真的孩子。比如与第一个孩子,如果孩子坚持不卖他的塑料环,我对他说:“你这样做可不行啊,买卖都要讨价还价的,如果你总是不肯别人还价,你的东西会卖不掉的。”这样的对话显然是居高临下的“教育者”身份,似乎在循循善诱地引导孩子,其实是不尊重孩子的自主权,这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孩子长期处于这种关系中,他们就会没了自我,总是按老师的意图办事,长大后也就成了一个没有主见的人了。
3.老师是平等的老师。教师要成为真正与孩子平等的的,不是作为游戏者身份介入就能成功的,有的老师平时教育意识太浓,总是在孩子面前扮演教导者,孩子与老师的心里不平等,内心总有一种惧怕感,那么即使是进入游戏了,孩子们还是放不开的,他们抛不掉严厉老师的形象,他们也就不能表现出自然平真。这让我想起儿子说:“要过元旦了,我们可以自由玩半天,可是,老师一直在教室里,我们怎么可能自由地玩啊。”是啊,如果这个老师一直是威严的,即使你是游戏者,即使你和孩子在一起玩,但孩子的内心也是收紧的,他们的身心不能自由,本真状态也不得以呈现。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就做一个与孩子平等的老师。
下午,中六班,我不再是一个游戏者了,我要担任一个观察者。
观察到孩子不同的状态,不少孩子在东西没卖出去的时候想方设法吸引顾客。
孩子1:
卖口哨,他一直吹响口哨,吸引顾客,叫着:快来买啊,快来买东西啊。没人来买时他依然坚持吹着,吆喝着。
孩子2:
拿着她的“手”,不停地挥着、发出声音,招揽着顾客。
孩子3:
三样东西卖出一两样,最后只剩一样,是一只会跳的青蛙玩具,比较小,不起眼,卖五块钱。
很久都没有一个孩子来问这个玩具。我说:“你还想卖这个青蛙吗?”
“想啊。”
“那你怎么吸引人家来买呢?”
他领悟过来,然后举着青蛙大喊:“卖东西啦、卖东西啦。”
没人听到他的叫卖声,因为教室里人太多了,声音好大。
“什么时候别人才能听到你有喊声呢?是不是要等有客人到你柜台前才行呢?”
他明白了,当柜台前没人时,他便不说话,看到有人走向这里了,他马上拿出青蛙,向来人摇动着, 并且说:“卖东西啦,快来买啊。”
顾客来过两三个,看了一眼走了,我又:“你是不是可以考虑降价啊,我估计这时候,那些顾客身上的钱都用得差不多了,他们钱不够了,五块钱太多了。”
他摇摇头,不打算降价。看来是个有想法的家伙,一定要卖五块钱。
“那你大概要告诉人家你这个青蛙有什么好,并且让人家看到这个青蛙的好玩,人家才会来买。”
小家伙听到后,马上很用力地给青蛙上发条,然后将青蛙放到桌子上,让它跳跳跳。这下,吸引了好几个小家伙。
最后一个小男孩留在了柜台前,拿出五块钱买回了青蛙,交易终于成功了。
小家伙数着钱包里的钱,又开心又满足地笑了。
感受:看着小家伙满足的笑容,我的心里也挺开心的,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我给他启发,让他学会了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吸引顾客,如何努力将自己的东西推销出去,相信他一定会记住这一刻的。
因此我感觉游戏过程中教师也并不应该只是一个一言不发的旁观者,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应该适时地架一把梯子,让他借助梯子摘取成功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