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车开了3个多小时,来到西宁市后绕城而过,不多久便来到一座荒凉的山脚下。荒凉的山脚下有一片新建筑,新建筑的东端有一个宏伟的大门,大门上赫然写着“土族园”三个大字。
土族园是一座大型土族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坐落在威远镇西南部,距省会西宁30公里,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全部以青砖青瓦、生土土坯、砖雕木刻等形式建造的大型土族民俗文化古建筑群。
(2016年,青海土族园景色。)
面前的土族园大门石块垒砌,如城横亘,锯齿形的垛口高高低低,壁垒森严。城墙上立着一青瓦长亭,原色的圆柱直立,举着飞檐斗拱的亭顶。长亭的两端各立着一个高高的鼓架,鼓架上悬挂着一个画有图案的硕大鼙鼓。城墙正中开着三个拱门,中间的大些高些,两端的小些矮些,正中大门上端赫然挂着一块黑匾,上面书着三个醒目大字——“土族园”。
(2016年,在青海土族园。)
导游小刘在大门前将我们交给当地的土族导游,当地的土族导游是个年轻的姑娘,个不高,圆圆脸,很腼腆,身着红黄相间、布满花饰的长袍,头戴圆毡帽,举着一面杏黄小旗,文质彬彬地领着我们跨进了大门。
日近中午,饥肠辘辘。导游先将我们带到餐厅就餐。土族的饭菜做的实在不好,几乎所有的菜都是白水煮,索淡无味。咬着牙,勉强吃罢饭,就跟随着导游看景。
土族园景区拥有十八洞沟老油坊、活佛院、安召广场、土司府、庄廓院等大型土族民俗文化古建筑群,集中向游客展示土族的历史、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民居建筑和土族的生产生活习俗。
走进纳顿庄园,庄园以展现土族民俗风情和青稞酒文化为主要内容,再现青稞酒1300多年的酿造、传承历史,全方位展现青稞酒鼻祖——酩馏酒的前世今生。
(2016年,青海土族园景色。)
(2016年,在青海土族园。)
庄园里,土房排排,小院座座,土房里摆满了原始酿酒工艺流程的器具,小院里也到处摆满了酒坛,强烈地展现威远青稞酩馏酒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其场面很是壮观、厚重。在一间土房里,依墙立着高高的横架,横架上摆满了精致的小酒坛,小酒坛口上扎着红红的布儿,一层层、一排排,气度不凡,蔚为壮观。置身架前,酒香飘逸,甘醇四溢,不由你不馋涎欲滴,咋舌添唇,酒瘾难遏,酒兴勃起。
(2016年,在青海土族园。)
来到十八洞沟油坊,油坊是从互助县松多乡的一个土族村落十八洞沟拆迁而来的,是互助县境内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老油坊,再现了传统的榨油工艺流程。据说,油坊一般建在水磨的旁边或附近的地方,因为榨油前须将油籽在水磨中磨成粉状,再到油坊的锅灶中蒸熟,用马莲和河柳绳子包裹起来,推到粗大的圆木梁下,榨出香喷喷的清油来。油坊中榨油的工具十分原始,也十分简单和笨重,令今人难以想象,但正是这种传统落后的工具,能够给人一种传承的力量,启迪人们所思、所悟,攫取其中的智慧与才智。
(2016年,在青海土族园。)
出十八洞沟油坊,沿路来到土司府。土司府是一处四进院的府邸,是根据明朝天顺年间青海互助地区李文土司府邸的建筑风格建造的。
(2016年,青海土族园景色。)
土司府的大门是一排平房,红柱红门,雕梁画栋,门前卧着两个石狮子,檐下吊着一排方形白灯笼,门旁立着一架告状圆鼓。

(2016年,在青海土族园。)
进了大门,一进院是土司老爷的办公区,展室里分别陈列着土司老爷的正座、兵器架和牢房刑具等;二进院为土司府师爷房和管家房,东房的师爷房内筑炕,木质月亮门,有书房、会客室、正厅,西房的管家房内与师爷房的格局和布置基本相仿;三进院是土司老爷的居所,坐北朝南的二层楼房就是土司楼,整个建筑相当精致美观,豪华贵气;四进院是土司府的后花园,北房是来访的地方官员或亲朋好友休息的客房,西房为土司老爷的交通工具以及马具的存放处,后门边设有骑马石、拴马桩。
整个土司府宏大宽阔,布局严谨,古朴典雅,给人以独特新颖的感觉。
看罢土司楼,导游催促着我们快走,说是土族园里的表演马上就要开始了。急匆匆
穿过安召广场,来到东侧的一片空地里。



(2016年,青海土族园景色。)
空地的一段是个台阶式的表演舞台,高处两端盖有屋宇,台阶被平台分为几层。锣鼓响后,一群身着土族古装,头戴面具者依次出场,登台表演。表演虽动作简单,技艺一般,但很具有土族风味,颇为人纳罕。
表演完,一旁的门儿一开,土司古装在身,骑着马儿,领着一干随从排队走出,说是要到土司府表演。我们已看过土司府,再说还要去塔尔寺,所以没时间再去土司府看表演。
(2016年,青海土族园景色。)
走出土族园,园内原始纯朴的自然环境、雄奇独特的生态环境、古老神秘的文化遗迹,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