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研究员遭遇波士顿马拉松(下)

(2009-04-21 13:38:11)
标签:

研究员

终线

马拉松赛事

运动员

波士顿

it

当研究员遭遇波士顿马拉松(下)

参加这次马拉松的全部惠普同事

(三)  比赛

 

420日清晨,一切准备就绪。8点一过,我们的大巴就到了运动员村村口。环顾四周,前来检录的运动员不计其数(将近有2万多名运动员参加),我身旁密密麻麻都是人,什么国家的都有,穿什么样衣服的都有。

比赛从波士顿正西方的Hopkinton出发,大概穿过7个小镇,最后在位于波士顿市中心的Copley广场结束。我和所有的选手们在通过起跑区的时候都难以抑制心头的快乐,不住大呼小叫,当地的居民们也都停下手头的事来助威,有人还把自家刚烤制的肉块拿给我们,这玩意一吃就没戏了,怎么也得等到跑到中途再说吧。

 

当研究员遭遇波士顿马拉松(下)

起点处人头攒动

很快,发令枪就响了,人群一下子就动了起来,前后的人群一眼望不到头,一直挤着我往前跑,这让我几乎无法收脚。连续的下坡和上坡,一开始的56公里,很快的就过去了。朋友们当时在中国正通过网站上看到我经过各个监测点的时刻,和我一起分享马拉松的紧张和快乐。

波士顿马拉松让你惊叹的是,加油助威的人群在整个42公里的路程上从未中断过,你永远也不会觉得孤独,永远有人冲你大声鼓劲。波士顿全城出动,在路两旁聚集了大呼小叫的人群,我边跑着边与当地居民击掌,真是开心极了。很多小朋友在沿途将切好的脐橙和自制的食物递给选手们。每当路过中学和大学,都有非常多的女生向我们欢呼尖叫,那风光可不亚于明星出行。我还看到了一群中国留学生在路旁打着横幅,“We support BEIJING Olympic Game!"

 

 

大概跑到30公里的时候,突然有人从身后拍了我一下,原来是同来参加比赛的Phil,他是这次惠普公司员工参赛组织者Karen的丈夫,两个孩子的父亲,跑起来可是一把好手。这次来参加波士顿马拉松的惠普员工来自世界各地,在沿途的水站和医护站里也随处可以看到惠普的员工。比赛中经常可以遇到身后印有HP标识的跑者,彼此见到都很亲切地打着招呼互相鼓劲,还有的同事递给我补充糖分的能量棒,生怕我体力不够,可能我看起来就是个经验不多的新手吧。

当研究员遭遇波士顿马拉松(下)

加油助威的人群

 

 

 

 

最后的几公里最难熬,人似乎已经到了极限,肌肉都不太听使唤了,当时真是难受得不行,每一步都有停下来退出的冲动,最后几百米变得无比漫长,我几乎是一步一步往前挪着接近终点。还有10米、5米……周围的观众也越来越多,看着不远处架设的一堆摄像机,我最终举起双手摆出了胜利的手势,一努劲,小跑过了终线。那一刻已经没法用兴奋和高兴来形容,可能是到了另一个境界吧。还没回过神来,我立刻就被工作人员罩上银色的披风,主要是为了避免大量运动后热量丧失过快,但看起来也很酷。

一路向前走的时候,大家沉浸在兴奋中,相互祝贺完成了比赛,之后就是领纪念奖牌了。

当研究员遭遇波士顿马拉松(下)

打扮滑稽的运动员随处可见

 

(四)回顾 

哦,说到这里,我还没有说到自己的成绩呢。实际上,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全程马拉松赛事,成绩自然是很不咋的,全程跑下来我用了6个小时,赛后寄来的官方成绩册把我的名字排在了倒数第三的位置上。不过我一点也不在乎这个成绩,现在想起来冲过终点的那一刻,感觉真是棒极了。

说起跑步,开始我并不擅长,也谈不上喜欢,偶尔在学校操场上跑几圈就会觉得无聊。后来是因为参加过一次北京马拉松,不知怎么就爱上了长跑,也许是因为那不断变化的景致,还有那经过终点的喜悦。

在跑步的时候,我曾经在想,这么长的时间,不整点正经八百的事想想,是不是太浪费了。可实际情况是,我听着摇滚,看着周围不断变化的景致,几乎从来没有思考过什么特别严肃的问题,似乎有过几次吉光片羽也随着汗液和微风一排而尽了,有时候,几乎是一片空白,或者说,跑步是一片完全宁静的天空,以这无法言传的宁静为基础,许多新的思维和想法如同惊雷不断滚滚而来,迅速碾过我的大脑皮层,留下一丝雨后清新的痕迹,然后一切再次恢复到阶段性的宁静。

对于我来说,在最最困难的情况下,还能够体验到快乐和突破;在最最想放弃的时候,淡定地坚持下来;在耗尽所有力气的时候,从骨头里迸发新的力量;在拥抱宁静的空白后,获得全新的思维,这就是马拉松给我带来的体验,也是我在日常研究工作中最需要的精神。

http://gostats.cn/bin/count/a_731600/t_5/i_1/counter.pn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