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钟表进入中国晚于英国钟表,故宫馆藏早期英国钟很多机构复杂,因此一些专家认为故宫法国钟表的档次远不如英国钟表。但是将两者仔细比较后不难发现,故宫馆藏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钟表产品总体上来说差强人意,而这一时期法国钟表则处处体现了当时先进的科技工业,因此本人认为故宫收藏的法国钟也毫不逊色。
http://192.168.1.33/data/newspic/20111028p56.jpg
19世纪法国风轮钟
此消彼长
19世纪是英国钟表产业的大衰退时期。
这一时期英国的钟表产品从用材、设计到工艺、功能,都未能再有17~18世纪鼎盛时的风范。而且为了降低成本,英国制钟甚至在这一时期还让别人做起了“代工”——在德国加工钟壳,使用法国机心,在英国组装。由于缺乏创新,英国制钟渐渐地失去了世界上包括故宫在内的很多国际市场,而同期的法国则加大了对钟表工业的继承与发展,主要表现为:产品设计多样化、市场多元化、技术现代化以及传统工艺工业化。以上的举措使得他们的产品更利于被市场接受。尤为可贵的是,法国还把当时最先进的科技和工业革命的成果融入钟表制造,给钟表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时期的法国钟表产业的大发展呢?
工业革命的成果
进入19世纪中后期,由于法国工业革命相对滞后,所以人民赶超英德的愿望强烈而又迫切,一批批与工业革命相关的蒸汽机、轮船、气锤以及与之相关的附属件如灯塔、锚盘、风轮等等模型产品纷纷问世,既反映了法国工业革命的成果,同时这些产品还表达了法国人民赶超英国的意愿。当然,这一愿望也不例外的体现在了钟表产品上,工业模型钟就是这一时期的特殊产物。
http://192.168.1.33/data/newspic/20111028p57.jpg
永动机
故宫馆藏法国钟还有一种滚球压力钟是目前市场极为罕见的高端藏品,也是法国模型钟的佳作代表。这类藏品展示了“永动机”的工作原理,由此看见,此产品的收藏价值就不仅仅局限于钟表的计时概念了。王向明老师是对这一机械形式的钟描述得最恰当的人:“只要把计时功能和趣味、观赏功能结合成一体,钟表就会变得非常神奇、非常的有意思。这类的钟表其玩具的功能、观赏性、趣味性远远大于钟表的计时功能。”而非常值得我尊敬的焦宣洛教授是这样评论的:“它应该说这是制造永动机美好梦想破灭以后的副产品,虽然制作永动机是不可能的,但在其研究过程中的力学、机械等方面的成果应用在钟表技术中,所以出现了这种滚球压力钟的奇妙机械构造。”在1999年埃里克布鲁顿的《收藏家的钟表字典》对这类钟表也赞赏有加:“作为一个机械奇迹的同样是艺术品的又非同寻常的法国古董钟,是法国钟表界楷模性的作品。”
这类钟由于存世量极低,目前在北京的故宫钟表馆还存放有这种滚球压力时钟,市面上能确认为真品的数量不到两位数,价值极高。在上世纪末的中国广州、福州、上海、北京都有这种钟的高仿品出现。
除模型钟外,神秘钟也是法国工业钟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高科技产品,除表现的艺术主题不同之外,这类钟或多或少带有魔幻性的连接和传动装置,这些装置是肉眼看不到的,故而名曰“神秘”。
老太太的“情有独钟”
由于清末工业革命的启蒙和浪潮,使得包括太后在内的很多人都对现代工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就是为什么故宫馆藏了为数不少的法国工业模型钟的原因了。
19世纪中后期主要为慈禧太后当政时期。在钟表收藏界一些专家认为慈禧太后是个钟表盲,因为在她执政的时期似乎没有惊人的藏品,本人认为这些说法值得商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前面提到过这一时期是英国钟表制造业正在走下坡路的时候,这应该是导致了故宫一部分藏品不佳的主要原因。但是我们就这一时期故宫馆藏的法国钟比较同期的世界钟表产品就会发现,精品仍在故宫!
还有人说慈禧太后不太喜欢钟表,但曾为慈禧太后画肖像画的美国女画师凯瑟林·卡尔在《禁苑黄昏》一书中却有这样的一段描述:“慈禧太后的卧室里,床的架子上放了15架正常运转的钟,它们滴滴答答地走着,报时信号又绝对不同时敲响,足以将一个神经质的欧洲妇女逼疯,可是太后天天进行户外锻炼,好像一点没有神经质。”由此看见老太后还是“情有独钟”的。
故宫藏19世纪中后期的法国钟表无疑的跳出单一的计时范畴,成为这红墙大院内的人们了解西方工业成果的展示模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