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动式擒纵机构的特征
上期说到了杠杆式擒纵机构,基于杠杆式擒纵机构耗能过多导致效率低这个弊端,钟表大师们另辟新径,设计出一种更为先进的擒纵机构——制动式擒纵机构。制动式擒纵机构与杠杆式擒纵机构之间的区别在于改变了杠杆式擒纵机构中擒纵轮部件、擒纵叉部件和双圆盘部件三部分固有的结构方式,制动式擒纵机构显示出的特点是:
首先,擒纵轮部件、擒纵叉部件和双圆盘部件三部分的位置布局已经不是像以往那样墨守陈规 ( 三者旋转中心成一条直线 )
,而是按照设计师的思路打破传统使得在设计手表机心时的整体布局更具有弹性、更具多样化;
其次,擒纵轮齿形已经不是我们所熟知的那种异形齿,而是被设计成为尖齿形,此种齿形的好处在于减少接触面以便把摩擦力降至最低,使得能量损耗至最少,更甚至可以免去为了增加润滑度而点油这道工序;
再次,擒纵叉的形状也不像杠杆式擒纵机构里的那样固定,其形状各异,但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设计需要。此外,叉瓦也不是进瓦、出瓦两个了,而是根据设计需要在擒纵叉身上设置三个宝石,其功能也与杠杆式擒纵机构里的进出瓦有所变化;
最后,双圆盘上除了像以往杠杆式擒纵机构里那样被设置圆盘钉外,额外还设置了一颗宝石,此项设计是制动式擒纵机构最为关键的部分,这颗宝石的作用在于使擒纵轮齿可以直接接触双圆盘部件,也就是说擒纵轮得到的来自于机心原动系统的能量可以直接传递给摆轮游丝系统,而不需要通过擒纵叉这个中介者帮忙了。
制动式擒纵机构的经典代表——同轴擒纵机构
说到制动式擒纵机构就必须谈及它最为经典的代表——同轴擒纵机构,它是由乔治.丹尼尔博士经过15年的时间,于1974年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擒纵机构。他设计的“同轴擒纵机构”的出发点是将擒纵轮与擒纵叉之间垂直方向的摩擦变为平行方向的摩擦,由于摩擦方向的改变从而减少了擒纵机构零部件之间的相互摩擦,带来的好处是降低了能量的消耗,使配备“同轴擒纵机构”的机械手表保养洗油周期延长至每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保养洗油一次,最重要的是确保了机械手表精准度保持长久的极高稳定性。
“同轴擒纵机构”一经推出表坛随之轰动,究其原因引用乔治.丹尼尔(George
Daniels)博士的话说“同轴擒纵机构”是十八世纪托马斯.穆(Thomas
Mudge)发明杠杆式擒纵系统以来250年里第一款实用的新型擒纵机构。所谓“实用的新型擒纵机构”的意思是“同轴擒纵机构”的结构几乎是完美的,与使用最普遍的杠杆式擒纵机构相比,它的设计理念与结构是很先进的,可以说它开创了擒纵机构的新纪元,更重要的是此机构有那种像杠杆式擒纵机构一样装备任何一款手表机心的潜力。

下面就让我们对“同轴擒纵机构”一探究竟:
下页图1至图4为乔治.丹尼尔博士设计的“同轴擒纵机构”全周期的工作原理示意图,此同轴擒纵机构由双圆盘部件、擒纵叉部件与擒纵轮部件三部分组成,就结构而言它与杠杆式擒纵机构的基本构成是一致的,而不相同的地方是:
首先,同轴擒纵机构有别于杠杆式擒纵机构最大的创新之处就体现在这个名字里的“同轴”上,“同轴”指的就是它将杠杆式擒纵机构中应用的一个擒纵轮扩展为两个擒纵轮,即包括主擒纵轮11与副擒纵轮12,并且两者同轴共同转动,其中主擒纵轮11可是此擒纵机构的主力,它既要直接将能量传递给摆轮游丝系统,还要带着副擒纵轮12间接将能量传递给摆轮游丝系统。正因为它们功能不同,也决定了它们尺寸有所差别。
其次,基于上述设计创意,同轴擒纵机构将传统的杠杆式擒纵机构里镶嵌在擒纵叉上的进瓦与出瓦两颗宝石分解成为四颗,也就是说把两颗宝石可以完成的任务让四颗宝石来完成,这样原先进瓦与出瓦所承担的责任就被减轻了,并且任务很明确也可以算作责任制吧!第一颗宝石20与第二颗宝石21一左一右被固定在擒纵叉14的叉身上,它们的职责相当于杠杆式擒纵机构里的进瓦与出瓦锁接与释放主擒纵轮11,来控制它的转动速度;第三颗宝石26被镶嵌在擒纵叉14叉身靠近叉轴15的位置上,它的职责相当于杠杆式擒纵机构里的进瓦,副擒纵轮12在主擒纵轮11的带动下与进瓦相互碰撞并将能量通过擒纵叉传递给摆轮游丝系统;第四颗宝石25位于已经固定了圆盘钉18的双圆盘上,它的职责相当于杠杆式擒纵机构里的出瓦,主擒纵轮11通过它将能量直接传递给摆轮游丝系统。

未完
更多精彩请阅览《钟表》杂志09年第三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