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擒纵机构是机械钟表中介于“传动机构”(一轮到四轮)和“调速机构”(摆轮游丝)之间的一种机械结构。擒纵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一擒、一纵,一收、一放,就是这一收一放的
“擒纵机构”却是机械钟表的灵魂,究其原因体现为它在机械钟表中具有两个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擒纵机构将原动系统提供的能量定期地传递给摆轮游丝系统来维持该系统不衰减地振动;第二,擒纵机构把摆轮游丝系统的振动次数传递给指示装置来达到计量时间的目的。因此,擒纵机构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机械手表的走时精度。而由此设计的擒纵结构在形式上也随着时间的前进不断演变……

自从机械钟表诞生至今7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钟表大师们发明了很多种类的擒纵机构:如十四世纪在欧洲出现了早期的擒纵机构——机轴擒纵机构(verge
escapement);十七世纪后期发明的使用在摆钟里的回退式擒纵机构(recoil
escapement);十八世纪早期由英国人格林汉(George Graham)发明的直进式擒纵机构(deadbeat
escapement);十八世纪应用于怀表的工字轮擒纵机构(cylinder escapement)、镰钩式擒纵机构(virgule
escapement)和复式擒纵机构(duplex escapement)等;十八世纪中期由英国人Thomas
Mudge发明的杠杆式擒纵机构(lever escapement)、制动式擒纵机构(detent escapement) 。
杠杆式擒纵机构的结构
目前,在这些种类繁多的擒纵机构当中,使用最普遍的是由英国人Thomas
Mudge在十八世纪中期发明的杠杆式擒纵机构:它由擒纵轮部件、擒纵叉部件和双圆盘部件三部分组成。这种擒纵机构的另外一个名字是马式擒纵机构。所谓“马”指的是擒纵叉(马仔),也意味着这种擒纵机构的擒纵叉像匹骏马在飞奔。它被普遍使用的原因是其具有耐冲击、稳定性较高的优点。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杠杆式擒纵机构包括:双圆盘1、圆盘钉2、擒纵叉3、叉头钉4、进瓦5、出瓦6、擒纵轮7、限位钉8a和8b(限位钉8a和8b是相互对称的两个位置)、擒纵叉轴11、摆轴12和擒纵齿轴13。它们的组装方式是:圆盘钉2被固定在双圆盘1上,然后再将它们与摆轴12及摆轮与游丝压合为一体组成摆轮游丝系统;叉头钉4被固定在擒纵叉3的叉头上,进瓦5与出瓦6一左一右被固定在擒纵叉3的叉身上;擒纵轮7与擒纵齿轴13被铆合为一个整体;限位钉8a与限位钉8b一左一右被固定在机心的夹板上以限制擒纵叉转动的角度。双圆盘1、擒纵叉3与擒纵轮7的旋转中心被设置在一条直线上。
杠杆式擒纵机构的特点
杠杆式擒纵机构的特点是利用擒纵轮齿与擒纵叉上的叉瓦在释放与传冲的过程中将手表机心的原动系统输出的能量传递给擒纵叉;而同时在其冲击和释放的过程中,擒纵叉口又会与圆盘钉相互作用,擒纵叉通过圆盘钉将来自擒纵轮输入的能量再传递给摆轮游丝系统。通过这一系列的杠杆原理,摆轮游丝系统才会源源不断的得到机心的原动系统输出的能量以维持该系统不衰减地振动,从而完成机心指示装置准确走时的使命。但是,这种杠杆式擒纵机构存在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擒纵轮齿与擒纵叉瓦,擒纵叉口与圆盘钉相互之间必须通过碰撞过程才能将手表机心的原动系统输出的能量传递给摆轮游丝系统,而在此过程中由于摩擦力与撞击导致能量被大量消耗,只有少部分能量被传递给摆轮游丝系统。
未完
更多精彩请阅览《钟表》09年五月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