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茉莉讲古 |

图一〔左芬(248—300),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据出土墓志,字兰芝,芬应作棻,我国较早的女诗人之一。少好学,善作文。为武帝妃嫔。今存诗、赋、颂、赞、诔等20余篇,大都为应诏而作。作品:《啄木诗》、《离思赋》、《感离诗》,《离思赋》最著名。原有集,已失传。〕

图二(【志阳】左棻,字兰芝,齐国临淄人,晋武帝贵人也。永康元年三月十八日薨。四月廿五日葬峻阳陵西徼道内。)

图三(【志阴】父熹,字彦雍,太原相弋阳太守。兄思,字泰冲。兄子髦,字英髦。兄女芳,字惠芳。兄女媛,字纨素。兄子聪奇,字骠卿,奉贵人祭祠。嫂翟氏。)
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即晋武帝(265年-290年在位),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景帝司马师之侄、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

图四(司马炎像)
咸熙二年(265年),袭父爵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改元泰始。咸宁五年(279年),司马炎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
建国后,他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
并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西晋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但灭吴后,司马炎逐渐怠惰政事,奢侈腐化。司马炎本人是继承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代的基业而称王的,但本身并非英明之君,罢废州郡武装、大肆分封宗室、允许诸王自选长吏和按等置军与无法处理少数民族内迁问题,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乱的原因。

图五(司马炎墓)
太熙元年(290年)司马炎病逝,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晋武帝,葬峻阳陵。位于河南省偃师南蔡庄北的一座山坡上,背倚鏊子山,面临平坦广阔的伊洛平原。 实地勘探,发现这里有大墓凡二十几座。其中,东部一座古墓地位最尊,规模最大,便是峻阳陵。陵墓坐北朝南,地表没有封土,也没有任何陵园痕迹。该陵背靠鏊子山,巍峨的伏牛山瞻于前,邙山主脉障其后,地理形势蔚为壮观。鏊子山的山顶平坦,东西长约二百米,由南望去,兀立如屏。鏊子山两端,各有一独立山头,它们分别向南伸出一条较为平缓的山梁,对墓地形成三面环抱之势,实为一“风水宝地”。

图六(司马炎墓)

图七(左思)
左芬的哥哥左思是西晋文学家,尤其擅长辞赋和诗歌。“洛阳纸贵”的事儿就发生在他身上。左芬虽不及哥哥的才情,但也是才华横溢,尤其擅长诗文。兄妹俩还有个共同缺点,就是长相丑陋。晋武帝司马炎闻听诗人左思的妹妹左芬才情过人即纳入后宫,泰始八年(公元272年)拜为修仪,后为贵嫔,世称左嫔妃,又称九嫔。《晋书·后妃传》有他的传记。左芬因为德才超群每每被帝王群臣赞赏,使后宫佳丽见妒。左芬被封为贵妃,不过是司马炎为自己博得惜才的虚名,《晋书》中称左芬‘姿陋体羸,常居薄室’。《啄木诗》是左芬淡泊自律的生活写照。她入选嫔妃后,长居深宫,物质生活虽然十分丰富,但精神生活却非常空虚,因而她写诗主要是描绘宫中的凄凉生活和青春被葬送的无限悲哀。她的诗构思新颖,感情充沛,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作品。《杂感诗》是其代表作之一。

图八(西晋谷仓,通高43.5厘米,底径15.4厘米。据曾在上虞博物馆工作近10年的副研究员、专着《瓷之源——上虞越窑》的作者章金焕描述:西晋谷仓“器身为腰沿罐,口部覆盖,盖底方形,上塑一组建筑物。腰沿上堆塑为二层,中为筒状颈,周围塑拱手跪姿的胡人俑,展翅雀跃的飞鸟,以及门阙等建筑物;罐体为溜肩,弧腹,平底,肩腹部划弦纹,罐身上贴附蛙头、铺首、骑兽俑、舞蹈俑。纹饰内容丰富,制作精良,施青黄色釉。”)

图九(羊车望幸的成语典故:晋武帝以羊选妃,羊为生殖崇拜,隐喻荒淫)
《晋书·后妃传·胡贵嫔传》:“时帝多内宠,平吴之后复纳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宫人乃取竹叶插户,以盐汁洒地,而引帝车。”晋武帝本来后宫妃子就多,征服东吴之后将东吴宫人数千也纳入后宫,导致后宫佳丽达万人,以至于自己都不知道该临幸谁,所以常常坐上羊车,在后宫转一圈,停到哪就在哪宴寝。于是诸宫人便把竹枝插在门上,把盐水洒在地上,引诱羊舔食,使羊车停在自己门前。吴梅村在《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里曾写道:“羊车望幸阿谁知?青冢凄凉竟如此!”

图十(《管锥编》是钱钟书先生生前的一部笔记体的巨著。同他的《谈艺录》、《七缀集》不一样,《管锥编》不能被归入任何的学术体例当中。该书范围由先秦迄于唐前,而涉及音韵、训诂、经义、比较文化等多门学科。1972年3月,六十二岁的钱钟书开始写作《管锥篇》。 1982年,创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
“红迷”茉莉要仰天大笑三声,再给钱钟书先生鞠一躬。您真是茉莉的知音啊!也是千万知识分子的知音。《离思赋》这首诗茉莉也想到了《红楼梦》元春省亲时说的话和遭遇的境况。元春与宝玉的姐弟情类似左思与左芬的兄妹情,左芬对兄长的思念,其实是对自由生活的憧憬和怀思的一种体现。厌弃貌似华贵的宫廷而怀恋诗书自娱的生活,正体现了女诗人清峻高朗的志尚和胸次。钱钟书先生的这段话从宫怨题材的发展上,指明《离思赋》在主题上的创造性,也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追求独立人格、企求自由生活的呼唤之声。

图十一(元春省亲,元春与宝玉的姐弟情深)

图十二(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围城》等,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谨以此文向钱钟书先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