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large/001INUtOzy7mLRExf1a1c
东汉持环首刀武士画像石
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环首刀,直身一侧开锋,厚重的刀背,刀尖斜直,刀身与刀柄无明显界限,柄端一铁环,故有环首刀之称。西汉时期环首刀开始替代剑作为主要的格斗短兵器大规模使用,极盛时期历经了两汉、三国、两晋、五胡十六国、隋、唐等朝代,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与疆土劈出了万里波涛,诚为中华民族汉唐两朝之“魂魄”。
下面茉莉介绍三把精良的汉代环首刀,第一把是带血槽的汉代环首刀。
有学者认为汉代环首刀上是没有血槽的,比如河洛米在《冷兵器研究所》发表的《刀剑上的血槽真是用来放血的吗?为何汉剑和唐刀上都没有?》一文就有提到。
http://s1/large/001INUtOzy7mLRF2Tth93
河洛米在《刀剑上的血槽真是用来放血的吗?为何汉剑和唐刀上都没有?》一文中的观点
http://s1/large/001INUtOzy7mLRFh11x8b
带血槽的汉代环首刀
血槽也叫血沟,血槽的出现,基本是伴随着刀剑的出现一起的。相比于刀,剑身上血槽的出现更早。最早带血槽的剑是中国商朝锻造的。因此,也可以说血槽是发明剑的一个副产品。另外,当时使用血槽更多的兵器是矛和戈,比如说,在我国江西新干等地发现的商朝青铜兵器(矛、戈、钺、剑、匕首等)上几乎均带有血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的青铜剑上就有血槽,目前有不少出土。
http://s1/large/001INUtOzy7mLRFtzUS1a
茉莉手握的这一把并不是汉代环首刀,清晰可见刀背上的一长一短两条血槽
血槽对于刀剑性能的影响:一、保持刀剑锋利,部分刀剑的刀鞘配合血槽做有凸线,可以使刀条在鞘中呈悬挂状态,避免刃口于鞘摩擦降低锋利程度
二、是减轻重量,节省钢材;
三、是加强刀条强度,通过血槽形成“工”字形刀条截面,在减轻重量的同时可以保证强度;
四、保证平衡,由于古时造刀剑均为纯手工,会出现重心偏移,通过血槽可以微调刀剑的平衡度;
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在学界存在争议,即血槽有利于刺入身体后使气体进入和血液流出,便于拔出。
第二把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汉代环首刀。
迄今为止最早的环首刀发现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陵山汉墓在满城县西南三里处,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王后窦绾的陵墓所在地。
http://s1/large/001INUtOzy7mLRFxSaE14
中山靖王刘胜下葬时身穿的金缕玉衣
刘胜墓开启时,墓主刘胜身着金缕玉衣,左侧腰部顺置环首铁刀一把。该刀刀尖残断,刀身残长46.8cm,宽4.2cm;茎部稍窄,宽3.7cm;总体残长62.7cm。
http://s1/large/001INUtOzy7mLRFAb2C5e
出土位置位于刘胜身侧的环首刀
该刀刀茎断面与刀刃相同,均为楔形,茎外包夹木片,木片外缠有麻绳,麻绳外为褐色漆层,漆层外缠丝绳,丝绳直径0.3cm。
该刀刀柄末端为环形刀首,直径6.4cm,环首上包缠有长条形金片,宽0.4cm。
该刀出土时,刀刃外套残尾刀鞘,刀鞘为两片木条挖槽合拢而成,鞘外缠麻,麻外缠丝绸,丝绸外髹朱红漆。
http://s1/large/001INUtOzy7mLRFFDEHdf
第三把是锻造工艺精良、带铭文的汉代环首刀。
1974年7月,在山东临沂苍山地区出土一把东汉的环首刀,全长115.5厘米,刀身宽3厘米,刀背厚1厘米,环首呈椭圆形,环内径2~3.5厘米。刀身上还刻有隶书铭文十八字:"永初六年(112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孙"。"卅湅"就是三十炼,也就是这把刀曾经使用"百炼钢"技术将钢材折迭锻打达三十次之多,而在这把刀的刃部还发现经过"淬火"。"淬火"是将刀刃加热到某一高温,再用水、油或空气使其急速冷却,并让工件表面硬化。
汉代之前的固体渗碳钢技术是把块炼铁直接放在灼热的木炭中长期加热,进行表面渗碳。但由于渗碳层的厚度有限,所以需要反复折叠锻打,使渗碳层与非渗碳层交替,这样才能形成较为均匀的钢铁结构。
西汉后期发明了“炒钢技术”,即将高炉中炼出的优质生铁在空气中加热,使之熔化或半熔化,并不断进行搅拌,增加氧气和铁的接触面积,使铁液中的碳氧化,从而可以获得较为纯净的钢或熟铁。
到东汉时期出现了“百炼钢技术”,其夹杂质越来越少。
http://s1/large/001INUtOzy7mLRFM7K979
茉莉的朋友圈
曹植的《宝刀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诗的语言,来描述环首刀的锻造、研磨、制环、装饰以及刀锋犀利的文字。最后让我们来品味他对环首刀的欣赏和赞美之辞:
“有皇汉之明后,思潜达而玄通。
飞文义以博致,扬武备以御凶。
乃炽火炎炉,铄铁挺英。
乌获奋椎,欧冶是营。
扇景风以激气,飞光鉴于天庭。
爰告祠于太一,乃感梦而通灵。
然后砺以五方之石,凿以中黄之壤。
规员景以定环,掳神思而造像。
垂华纷之葳蕤,流翠采之(火养)晃。
故其利陆斩犀革,水断龙角;轻击浮截,刃不瀸流。
逾南越之巨阙,超西楚之太阿。
实真人之攸御,永天禄而是荷。”
http://s1/large/001INUtOzy7mLRFSiCh8d
谨以此文向茉莉的偶像、终身的老师杨绛先生致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