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令瑜
作者敬告:本篇文字是我为校信通网站的撰写的专栏文章,因合约约定不能发布于其他手机媒体,其他手机媒体请勿转载。商业用途使用本文请联系作者授权,非商业用途转载请注明下列信息:本文由《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作者周令瑜撰写,并不得改动文章内容。
谢谢各位厚爱。
周老师:
您好!我女儿上二年级,前几天回来说,因课堂作业做得不是太好,数学老师批评她“你怎么这么笨?”她有些难过。我问她,你觉得自己笨吗?她说:“我觉得自己笨,因为有的数学作业不会做。”我说:“那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有说你笨吗?”她说没有。我说:“你看,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都不觉得你笨,你不笨的。”但我这番说辞似乎并没有让孩子相信她不笨,她这几天闷闷不乐,信心明显受到打击。
此前老师也有过类似的言论,我该怎么做才能消除老师的言论带给孩子的消极影响呢?
小雪妈妈
12月5日
小雪妈妈:
您好!
老师说孩子笨,孩子觉得有点受打击,这是正常的反应。如果孩子长期、多次受到老师的否定,也确实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但是,如果父母平时给孩子的认同、肯定非常足够,孩子不会被击倒的,这一点请你放心。这是因为:孩子最初对自己的认识来自于父母、家人、老师等重要的他人,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父母,孩子透过父母的眼睛来认识自己,父母怎么看孩子,孩子就怎么看自己。
所以,我想先问问你,你对你的女儿满意吗?即使她的数学弱一点,你是否仍然对她满意?还是你会有意无意地把女儿和其他孩子比较?比如看到女儿数学成绩不那么好,你是否特别羡慕那些数学学得好的孩子,然后暗暗地焦虑,甚至下意识地来一句“你看那小芳数学学得多好…咱们得加加油了…”如果你有这样的心态和言行,那么孩子就会有某种程度的自卑,觉得自己不行。如果你和孩子爸爸对孩子很满意,那么她对自己也会满意。
看到这里,我想你应该明白了,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认可度很高,对孩子很满意,即使老师(或者其他人)偶尔打击否定孩子,孩子可能有短暂的困惑或者不舒服,但不会让她陷入自卑的泥潭,因为她从父母的眼睛里看到自己是一个很好的自己,她会综合、客观地认识和评估自己,不会因某个人的几句话就彻底否定了自己。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遭遇老师否定的时候,家长什么都不做。
首先,当孩子感到难过时,我们要倾听她,对她的心情表示理解。“嗯,听到这样的话确实令人难过。”如果妈妈青少年时代有过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可以拿出来和孩子分享下,这样比较容易让孩子和妈妈产生共鸣,知道妈妈对她感同身受,完全理解她此刻的心情。需要提醒的是,回顾过往经历不要变成诉苦或控诉别人,最终要来一个正面的收尾,以免让孩子长时间的沉溺在负面情绪之中,也避免向孩子传递对他人的指责和怨恨。
然后,向孩子传递两个观念,让孩子懂得接纳自己在某个(些)方面是弱项,接纳别人有不同的评判,而不被别人的评判所困扰。
第一个观念是:没有完美无缺的人,每个人都有擅长的方面,也有不擅长的方面,这很正常。比如你可以跟孩子说:“你在数学方面不是太擅长,但你很擅长XX(列举一些孩子擅长的方面,比如写作文、跑步、画画、唱歌、踢球、朋友多,等等),妈妈很欣赏你的这些方面。再如妈妈很擅长XX方面(列举自己擅长的),但做XX(不擅长的)我就傻眼了。”
第二个观念是:每个人都会从他们自己的角度有他们的看法,这个也很正常,不必为别人的看法而介怀。你可以告诉孩子:“老师看到你不会做数学作业便认为你有点儿笨,但妈妈看到你XX做得很棒,觉得你很聪明呢。在爸爸妈妈的心里,你是一个非常棒的孩子!”(此处可以列举一些孩子的长处和珍贵特质)
我女儿周周有次沮丧地跟我讲:“妈妈,我们班很多同学说我画的画很丑,他们觉得小艳那种风格的画才漂亮。”经过了解,我得知小艳画的画很卡通,就象电脑画出的那种风格。周周一直觉得自己的画还不错,听到同学们的评价一时挺泄气,甚至想要放弃自己的风格,模仿小艳的画风。我跟她讲:“或许你的同学比较喜欢看动画片,所以会比较喜欢这种卡通的风格,不喜欢你那种风格。每个人的审美观都不一样,有人喜欢你的画,也有人不喜欢你的画,这很正常。就象妈妈写的那本书,有的人觉得写得挺好,也有人觉得写得糟透了。”
听我这么说,她似乎觉得不可思议:“你那本书不是畅销书吗?也有人觉得很差么?”
我笑着说:“是哦,你觉得我要不要改变下我写作的风格?”
她果断地说:“不要!我觉得你写得挺好的。”
我笑着问她:“那你还要不要为了迎合部分同学而改变自己的风格?”
她摇摇头,不好意思地笑了。
最后,给孩子恰当的支持,帮助孩子提高。妈妈和孩子一起分析数学作业,看看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妈妈给补一补,并将不会做及做错的题集中起来结成“错题集”,帮助孩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直到真正掌握知识点。
“接纳弱项”不意味着以“这是我的弱项”为借口而放弃努力,而要尽最大的努力去提高弱项。但尽力即可,不强求结果。
希望以上帮到你。